日本科幻文坛有位传奇人物。他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便已出道,至今仍然笔耕不辍。他与星新一、小松左京并称“日本科幻御三家”,但其作品的跨界之大、风格之多变,远非另两位所能及。他得过日本星云奖、泉镜花文学奖、谷崎润一郎奖、川端康成文学奖、日本文化设计奖、日本科幻大奖、读卖文学奖、菊池宽奖、紫绶褒章、法国艺术与文化勋章等等等等,可谓拿奖拿到手软。他不但有多部作品改编成影视剧,自己也屡屡操刀上阵出演,甚至一度以此谋生。他生性幽默,但脾气也相当倔强,不惜为了笔墨官司而掷笔不写。这位传奇人物,就是今天要说的筒井康隆。
筒井康隆于1934年出生于大阪,是家中的长子,后面还有三个弟弟。筒井的父亲是生物学家,生筒井的时候在天王寺动物园工作,后来做了园长,再后来更成为大阪市立自然博物馆首任馆长。筒井的父亲有着很浓的学者气质,当年就曾说过“动物园不应像马戏团一样迎合大众,而是要站在更高的立场上去引导大众”。据筒井自述,小时候父亲蔑视漫画,从来不给筒井买漫画书,他只能到处去找人借了看。直到5岁时看了西游记的电影,妈妈才终于给他买了漫画。不过筒井也绝不是听乖乖听话的好孩子。明知父亲讨厌漫画,他偏偏要看不说,还在笔记本上自己画。一开始是模仿,后来开始自己编故事画,还卖给班上同学,被家人骂也不改。
筒井的父亲不赞成筒井看漫画,但并不反对他看书,而且筒井的父亲也是藏书家,家里有许多藏书,不过多数都专业书和名著,没有适合孩子看的书。筒井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声称自己小学成绩不好都是因为家里没有童书的错。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好不容易从父亲的书架上发现了西游记的小说,如获至宝般地埋头苦读。有天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父亲大约是为了考考他,让他读一段来听听,筒井张嘴就读:色迷迷的猪八戒……于是举座默然。
1944年,太平洋战争接近尾声,筒井一家疏散到乡下爷爷家,同时筒井也转到当地学校上学,结果却饱受乡村孩子的欺负。到1946年筒井要上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对于他糟糕的成绩颇为担心,便把他迁回大阪市内的学校,不过还住在爷爷家里。筒井就在这时接触到了手冢治虫的漫画。这段时期筒井还读到了托马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发现这是作者22岁时写出的作品,不禁非常惊讶,同时也争强好胜地想要自己也能做到,然而后来文坛关于“伟大作家”的定论让他不得不放弃:少年时要生长在富足之家、读书无数,然后遭遇家道中落的变故,这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
小学临近毕业时,筒井接受了政府组织的智商测试,结果显示他的IQ高达178,于是被编入特别班,直升初中。然而在初中里,筒井彻彻底底成了不良少年,不仅逃课是家常便饭,还会偷家里的钱,甚至拿父亲的藏书卖给古书店、拿母亲的衣物典给典当行。这段经历在筒井的半自传性质作品《不良少年的电影史》中提到过。直到1948年加入了儿童剧团,筒井的劣行才有所收敛,同时这也催生了他对戏剧表演的兴趣。1950年升入高中之后,筒井加入了学校的戏剧部社团,在这里展现出来的表演才能得到顾问教师的认可,后来更成为戏剧部的部长。他一方面组织社团表演,另一方面也自己频频登台。在高中最后一次校园文化祭的时候,筒井安排团员们去表演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自己则和朋友表演契诃夫的《结婚申请》。顺便说一句,同一时期的小松左京刚好在大学里表演契诃夫的另一部戏剧《熊》。另外关于《虞美人》,早年筒井读的时候评价并不高,然而到了高中却开始觉得这部作品有味道,据筒井自己说,大约是随着年龄增长,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吧。
不过,戏剧上的出色表现并不能掩盖筒井糟糕的学习成绩。毕业在际,筒井还沉迷于小说和戏剧,成绩一塌糊涂,唯有音乐和美术很好。此外就是大学考试前的智商测试,筒井又一次得到了(与他的学习成绩表现截然相反的)高分,以至于都有女同学看到公布出来的分数惊叫不已。到了考大学的时候,筒井参加同志社大学的提前招生,临考前猛看了两周日本史,考试近乎满分(智商高就是没办法),入学适应性测试也是高分,生物因为家学渊源也考得不错,唯有英语很差。筒井原本以为自己录取不了,但幸好他报的是美学艺术学,面试官看到他中学的音乐和美术成绩都是满分,便这样录取了他。
考大学的这段轶事是筒井在《漂流》中的自述。但据他人的说法,筒井最初报的是心理学,后来才转到美学。实际上筒井对心理学确实有极大的兴趣。他读完了弗洛伊德全集,以至于凡事都不自觉地用弗洛伊德式的眼睛去分析。大学毕业论文写的也是精神分析批判,结果不受导师的喜欢,给了他一个勉强及格的60分。另外,从日后《梦侦探》中荒诞不经的梦境描写中也能明显看出弗洛伊德的影响。筒井还对哲学产生很大的兴趣。早在高中时候就在读叔本华的书。当时日本流行一种说法:喜欢上叔本华就会自杀,所以教师们得知筒井在读叔本华都很担心他也走上同样的道路。不过筒井其实只是因为觉得叔本华的女性观有趣。他上的高中原本是女校,所以学校里有许多优秀强势的女生。筒井把叔本华的《论女性》拿给女同学们看,结果可想而知遭到了一致的鄙视。
在大学里,筒井继续在戏剧表演的道路上狂飙突进。他以在读生的身份加入了原本只有毕业生才能加入的剧团,随后又被专业剧团青猫座录取,首演剧目《北京幽灵》的台词筒井一直都记得,日后在见到杨逸(旅日作家,获得过芥川赏)的时候还曾向他请教。后来在小说《灵长类南进》中筒井也直接写过中文,大约也是这时候打下的底子吧。筒井在青猫座的表现很受瞩目,当时新闻报道上称“东有仲代達矢,西有筒井康隆”。这也愈发激励筒井的演艺心,使得他奔赴东京去参加日活电影公司的面试,然而在第二轮面试中落选。受到这个打击,筒井放弃了戏剧的目标,大学毕业后进入乃村工藝社,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销售。但是筒井本想做的是企划,并不喜欢销售工作,进而产生了当作家的念头。尽管历史没有假设,但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也不禁让人感想:如果当年乃村工藝社将筒井分配到企划部而不是营业部,也许世上会多一个出色的企划人,但将少掉一个绝世的作家吧。
1959年12月,科幻杂志《SF Magazine》创刊。读到这份杂志的筒井康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进而想,要写科幻小说必然需要科学知识,而在日本,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自己吧!于是1960年的时候他筹办了科幻同人杂志《Null》。这份杂志第一期的供稿人就是筒井的一家人。按照筒井的小心思,由身为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的父亲来写序言,一定会给这份同人杂志增加很大的分量。结果也确实不出筒井所料,《Null》创刊引来极大的反响,多家报纸都刊登了这个消息,他们一家人还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当时推理文坛的重镇江户川乱步也写来书信,要在他主持的商业杂志《宝石》上全文转载。回信的时候筒井一家太过激动,把江户川的来信装进了信封里,父亲不得不骑车奔到大阪中央邮局把信拿回来重新更换。筒井康隆也受到邀请去东京,从此认识了星新一等科幻文坛的重量级人物,自己也从此成为日本科幻界不可取代的一员。
1961年筒井康隆辞职自己开了一间设计事务所,不久之后又搬到东京,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他最初的单行本是由早川书房于1965年出版的短篇集《东海道战争》,这一年也是他和夫人结婚的日子,小松左京夫妇是他们的介绍人。作为筒井的处女作,《东海道战争》已经显露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恰如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说的:“我认为,科幻是吹牛皮。既然一样是吹牛皮,当然是大的好,因此所谓的严肃科幻,和一脸正经地扯谎的有趣之处是相当的吧”。日后筒井也曾多次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譬如有位记者采访他的时候说,“把梦写成小说,在我看来是很狡猾的做法”,筒井则反驳道,“按我说,把现实原封不动写出来才是狡猾”。
出道之后的筒井康隆迅速成为日本科幻界引人瞩目的作家。设立于1970年的日本星云奖,第一届的奖项便由他一个人包揽,分别以《灵长类南进》拿下长篇奖、《Full Nelson》拿下短篇奖。筒井在整个七十年代一口气拿了七回日本星云奖,比小松左京还多两回(顺便说一句,星新一并未得过星云奖),简直成了他的专属奖项。到了八十年代,筒井又在纯文学奖项上屡有斩获,1980年以《虚人们》获得泉镜花文学奖,1987年以《梦的木坂分歧点》获得谷崎润一郎赏,1989年以《曜琶谷的降落》获得川端康成文学奖。
其实筒井进军纯文学的尝试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他从1968年起三次获得直木赏提名(1968《越南观光公社》、1969《非洲的炸弹》、1972《家族八景》),但均落选。筒井对此颇为愤懑,1977年他终于在《别册文艺春秋》上连载小说《伟大的助跑》,“一泄私愤”。这部小说别名“文学奖杀人事件”,书中出现的文学奖叫“直廾赏”,讲的是落选主人公将评选委员一个个杀死的故事。后来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在1989年直木赏一百周年庆的时候上映。可见筒井本人的恶趣味。筒井的恶趣味还有别的佐证:他在小松左京写出《日本沉没》的时候,也写了一篇同人短篇《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结果与小松的原作同时获得当年的日本星云奖。后来这部短篇随着《日本沉没》的第二次电影化“顺便”也拍了个电影。因为这篇小说中揶揄了各国首脑及诸多名人,筒井还专门就首映式给各国大使馆发了邀请函,然而各国大使都婉拒了邀请。
1993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便是筒井康隆的“封笔宣言”。事件的起因是筒井的一篇讽刺近未来警察社会的短文《无人警察》被选入角川书店发行的高中国语教材,文章中提到了癫痫病人,但日本癫痫协会认为文章的表述带有歧视,对筒井和出版社提出抗议。那么所谓的“歧视”表述是什么呢?原来是这样一段:有发生癫痫之虞的人开车是危险的,所以用脑波测定仪检查驾驶者的脑波,如果脑波有异常,那就在发作之前把他送进医院。日本癫痫协会认为这是无视癫痫病人的人权,将癫痫病人当做坏人来对待,同时悖逆世界的潮流,不是考虑如何让患有癫痫的人去开车,而是考虑不让患癫痫的人开车,助长了对癫痫病人的偏见。由于日本癫痫协会的抗议,筒井家中多次收到骚扰书信和电话,同一时期筒井的母亲也因为急行心肌梗塞去世,筒井认为这也是对这一事件过于操劳的缘故。再加上角川书店迫于压力自行删除了筒井的小说,终于令筒井愤而掷笔,宣布不再接受出版社的约稿,往后便靠演戏拍电影吹单簧管之类的手段谋生去。他说,“当社会开始侵害创作自由时,与其写那种左顾右盼的瘪三作品,不如当即掷笔,作家必须时常具有这样的思想准备”。筒井的封笔持续了三年,最终新潮社、角川书店、文艺春秋三家出版社与他签署谅解备忘录,承诺未经筒井同意,绝不自行删改他的文章,整个事件才算告一段落。
重回文坛的筒井康隆,一如既往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连续发表了《我的祖父》、《爱的左边》、《银龄之终》、《圣痕》等长篇小说,基本上是一年一部的速度。此外,在2008年,筒井还以74岁的高龄对轻小说产生兴趣,跑去杂志《浮文志》上发表作品(要知道《浮文志》的主力作者都是乙一、西尾维新、奈须蘑菇、龙骑士07等等耳熟能详的轻小说作家),也算是日本屈指可数的高龄轻小说作家(但他还不是最高龄的,生于1928年的宗田理比他更大)。
2013年,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成立50周年,同一年,筒井康隆被授予日本科幻作家荣誉会员称号。相比于法国政府的法国艺术与文化勋章、日本天皇的紫绶褒章,这个称号的含金量也许并不太醒目,但身为科幻迷的笔者还是宁愿相信,在筒井康隆的心中,对于这个称号的珍视程度并不弱于其他的荣誉。毕竟,需要兼备科学知识和文学水平才能写好的科幻小说,还有谁比他更适合呢?
年表
1934年 出生于大阪
1947年 进入大阪市立东第一中学校
1948年 加入儿童剧团“子熊座”
1950年 进入大阪府立春日丘高等学校
1952年 考入同志社大学心理学部(另说考入美学部)
1954年 加入青年剧团“青猫座”,首演剧目为饭泽匡的《北京幽灵》;同年面试日活电影株式会社失败
1957年 大学毕业,进入乃村工艺社营业部
1960年 创办科幻同人杂志《Null》,小说《救命》由江户川乱步主持的商业杂志《宝石》转载,成为出道作家
1961年 辞去乃村工艺社的工作,创办设计事务所“Null Studio”
1962年 小说《无机世界》荣获《SF Magazine》举办的早川科幻大赛“选外佳作”
1964年 主办第三届日本科幻大会·大阪大会(DAICON)
1965年 由小松左京夫妇做媒,与光子夫人结婚;同年上京成为专职作家,发表处女单行本《东海道战争》
1967年 发表《越南观光公社》,获直木赏提名;同年发表《穿越时空的少女》
1968年 发表《非洲的炸弹》,又获直木赏提名
1970年 长篇小说《灵长类南进》与短篇小说《Full Nelson》同获第一届日本星云奖
1971年 短篇小说《维他命》获第二届日本星云奖;同年编辑出版《科幻教室》,此书后来成为日本科幻入门的必读书
1972年 发表《家族八景》,再获直木赏提名
1974年 短篇小说《日本以外全部沉没》获第五届日本星云奖
1975年 主办日本科幻大会(SHINCON)
1976年 长篇小说《又见七濑》获第七届日本星云奖
1977年 短篇小说《Metamorphoses群岛》获第八届日本星云奖;同年由东京迁居至神户
1980年 任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事务局长,主持设立日本科幻大奖
1981年 长篇小说《虚人们》获第九届泉镜花文学奖
1984年 改编电影《家族八景》上映
1987年 长篇小说《梦的木坂分歧点》获第二十三届谷崎润一郎奖
1989年 短篇集《曜琶谷的降落》获第十六届川端康成文学奖;同年改编电影《伟大的助跑》(铃木则文)上映
1990年 获Diamond Personality賞;同年发表《文学部唯野教授》
1991年 获日本文化设计奖;同年起,电视剧《世界奇妙物语》(富士电视台)多次改编筒井的作品,最新一期是2014年《奔跑的取的》
1992年 长篇小说《晨间小精灵》获第十二届日本科幻大奖
1993年 发表《梦侦探》;同年宣布“断笔”
1994年 举办“筒井康隆断笔祭”;同年,改编电视剧《穿越时空的少女》(富士电视台)上映
1997年 复出;获神户市荣誉市民勋章、法国艺术与文化勋章;同年与堀制作株式会社签约,出演多部电影电视;改编电影《穿越时空的少女》(角川春树)上映
2000年 获得紫绶勋章
2005年 改编电视剧《富豪刑事》(朝日电视台)上映
2006年 改编动画《穿越时空的少女》(细田守)上映;《日本以外全部沉没》(河崎实)上映;《红辣椒》(今敏)上映
2010年 获得第五十八回菊池宽奖
2013年 获得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荣誉会员称号
作品介绍
筒井康隆的作品,国内暂时引进的不多,目前仅有《文学部唯野教授》、《穿越时空的少女》、《梦侦探》、《爱的左边》几部(不过不妨透露一句,今明两年会有多部筒井康隆的中文版小说面世)。这里同样是以介绍筒井康隆尚未引进国内的作品为主,已有中文版的就不介绍了。
《东海道战争》
《东海道战争》是筒井康隆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早由早川书房出版,后来又经xxx等多次再版。这部处女作品集中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筒井风格,也就是以闹剧般的未来图景极尽讽刺之能。同名的短篇被评价为筒井康隆早期不可错过的佳作。《东海道战争》说的是东京与大阪之间的战争,至于战争的起因,大阪说是收到了东京的攻击通告所以进行反击,而东京则说是收到了大阪的攻击通告所以进行反击,但是真正的原因也许只是“迎合大众想要发生事件的渴望而展开一场虚拟战争”。
对于大众的猎奇心理,筒井后来也多有批判。譬如他在《漂流》一书中就写道:没有大事发生的日子,读者不会说“今天真无聊”,而是说“这份报纸真无聊”,这便逼迫报纸不断去发掘新闻。《东海道战争》可以看做是他这一思想的预演。
《灵长类南进》
《灵长类南进》是荣获第一届日本星云奖的长篇小说,故事说的是冷战中各个大国之间的核威慑平衡,因为中国沈阳导弹基地的三个年轻人争风吃醋相互扭打中不小心触发的核按钮而崩溃,美国苏联中国欧洲纷纷互射核弹,从各大城市开始,整个地球完全笼罩在核冬天中,人类不断向赤道南迁,但最终还是无处可逃,“灵长类”便这样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放到今天来看,这本书的时代背景已成往事,但筒井康隆所描写的那个荒诞无稽的世界却恐怕并未消失,或许只要“灵长类”还存在一天,这种荒诞便永远不会消失。此书另一个有趣之处是其中沈阳基地的争执台词都是中文,而且还颇为绘声绘色,很有六十年代的风范,令人好奇筒井康隆到底是怎么把这段写得如此惟妙惟肖。
这三部作品通称为七濑三部曲,实际上除了主人公都是七濑之外,故事本身几乎毫无关联,而且连主旨都各不相同。
第一部《家族八景》是短篇集,主人公是18岁的少女火田七濑。七濑父母双亡,但是具有感知他人思想的超能力。高中毕业后,她依靠给人做家政保姆来维持生活。在各种家庭的辗转中,七濑以她的独特能力,发现不管外表如何平静和美的家庭,内里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种种阴暗。故事的最后,七濑辞去了家政保姆的工作,回去亡母的故乡。整个故事的基调颇为阴暗,尤其显出筒井对尘世俗人的无情讽刺。
第二部《又见七濑》不再是短篇集,而是精彩刺激的长篇故事。七濑在回乡的列车上结识了其他的超能力者,并在其中一个具有预知能力的超能力者警告下提前下车,躲过了列车事故。她与另一个超能力者相伴开始新生活,隐藏自己的超能力,尽量不引人注目,但是一个以抹杀超能力者为目标的组织还是找上了他们。这部小说是七濑三部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及广播剧,与《穿越时空的少女》并称为筒井康隆的代表作。
第三部《俄狄浦斯的恋人》中,七濑隐藏自己的超能力,成为某所私立高中的事务员,结果却和学校的一名男生产生了恋情。但是,进一步调查之后七濑发现,原来所有一切都受到这名男生的母亲操控。他的母亲是宇宙意志的代表,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挑选恋人,选中了七濑,并且运用神力迫使七濑和男生发生关系,但在发生关系时又以自己的意志替换了七濑的意志——这也正是题名的由来。
《虚人们》
《虚人们》是筒井康隆有意识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而写的纯文学小说,获得第九届泉镜花文学奖。本书的题目模仿的是法国勒克莱齐奥的《巨人们》。筒井康隆自身也曾被芥川赏作家宇能鸿一郎评价为“勒克莱齐奥式的作家”。
小说的一个特征是严格遵守所谓“固定时间法”,也就是小说中的时间流速完全等于主人公的意识流速,就连主人公上厕所的时间也不做省略。主人公昏迷的时候,相关的书页则是一片空白。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小说中的人物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小说中的人物”,而且小说的主人公具有通常的第三人称小说中的“上帝视角”,知晓书中一切发生的事件。
在筒井康隆的作品当中,《虚人们》可以视为作者在纯文学和实验作品的岔路口上写出的小说。在本书之后,筒井康隆连续发表了《虚航船团》、《梦的木坂分歧点》、《残像口红》等多部实验小说,尽管这些作品对于纯正科幻迷的期待有所偏离,但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作品的积累,后来筒井才写出了《文学部唯野教授》、《梦侦探》那样脍炙人口的集大成式的小说。
《晨间小精灵》
《晨间小精灵》是筒井康隆获得1992年度日本科幻大奖的所谓“新闻小说”,自1991年10月至1992年3月,以一天一篇的形式连载于《朝日新闻》。连载期间,筒井根据读者的投票和BBS意见决定故事的走向,并且让故事中的人物引用读者的来信来稿横加批评(有时甚至时粗暴的辱骂),让习惯了历来“新闻小说”形式的读者大为惊奇,成为当时的话题性事件。筒井康隆为了全力写作这篇小说,不惜停掉了其他的连载。
小说的世界设定也相当神奇,故事中共有五个世界:首先是在线游戏中的世界,其次是热衷于该游戏的主人公们的世界,再次是书写这个主人公世界的小说家(不是筒井康隆)和编辑的世界,还有对这个小说家的新闻连载产生影响的BBS世界,以及在BBS上发表意见的读者的世界。各个世界之间相互影响,譬如在线游戏世界里的军队可以出动到主人公的世界去救助主人公等等。(授权转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