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哪些现象是高维度生物干涉造成的影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很可能只有两类人:科学家和科幻作家。
在日前于广州举行的《〈三体〉中的物理学》首发式上,《〈三体〉中的物理学》作者、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李淼给出的答案是:“没有。”而《三体》作者、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则说:“你把钱包放兜里拉好了拉链,却发现它丢了,这可能就是高维度生物的干涉。”
在“一举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高度”的科幻小说《三体》中,刘慈欣用文字展示了从高维空间中看三维世界的非同寻常的美丽和复杂,引发科幻读者对高维度的集体想象。而热门电影《星际穿越》,不谋而合地呈现了“书架背后”炫目的五维“超立方体”,再一次激发起人们浓厚的兴趣。
“进入高维空间的场景”“面壁者”的设定、“二向箔”发生作用的场面——在物理学家李淼的眼中,小说中的这些部分都“非常有创意”。从《三维人进入四维会发生什么?》这篇文章开始,李淼动笔陆续“拆解”《三体》物理设定的硬伤,最后形成了一本关于《三体》的理论物理学科普著作。
“你要是到科幻小说里挑漏洞,你算是来对地方了!”刘慈欣一句话,引起了首发式全场的笑声。他认为,这本书并不专注于挑小说的硬伤,而是以《三体》中的科幻内容作为引子和起点,描绘了一幅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宏伟图景。
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量子力学到弦论,从多维空间到黑洞,从宇宙的诞生到最后的终结,甚至还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自由意志的命题——《〈三体〉中的物理学》几乎涉及物理学和宇宙学前沿的所有方面。
“现代科学的‘神奇感’,要远超文学,只是因为其艰深和复杂,一般人很难去了解到。这种情况下,科幻表现出来的神奇感,就像‘洞穴中的影子’一样,是一种间接的东西。”刘慈欣说,如何把现代科学的神奇感和世界观,展现给普通的读者和公众,是科学传播的巨大挑战。
中国科幻文学的重要推手、《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认为,《〈三体〉中的物理学》的特别意义在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百年至今,它是第一本科幻小说的衍生科普书。
姚海军透露,很多科幻作家也很渴望和科学家进行交流。“有些科幻作家甚至写作某一篇小说的时候,会去请教科学家一些问题。”刘慈欣在写作《死神永生》之前,也一度向李剑龙请教“黑洞”等物理学问题。
“科幻里面的知识,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想象的,未必科学。但它主要是让读者对科学有好奇心,而好奇心是科普重要的基础。”姚海军告诉记者。
刘慈欣认为,科幻小说从科学中开发文学的故事资源,以构造出更好的故事,但科幻文学无力承担科学传播的重任,因为科幻中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是科学在文学中的一种映像和变形。而从广义上看,科学和文学的结合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将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和理论向社会传播,对文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美国物理学家刘易斯、美籍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这些国外的自然科学学者,也都是知识广博、文理俱佳、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同时做着非常有影响的科普工作。作为一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认为国内还很需要越来愈多这样对自己专业领域有超越性眼界的科学家。
李淼在他作品的后记中写道:“科普和科幻界的读者多寡,其实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的状态……最多再有10年,我们将进入一个文化高峰期,或者更恰当地说,文化健康期,到那时,无论是中国科幻还是中国科普,都将进入一个黄金时期。”
刘慈欣也同样乐观。他说,当一个国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而未来充满吸引力的时候,这种环境正是孕育科幻文学的土壤。(授权转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