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无垠的宇宙里,地球不过是一粒尘埃。关于太空,我们知道得太少。还好我们可以阅读,那些精妙绝伦的科普、气势恢宏的科幻,挑战着人类想象的极限。
近期,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在国内热映,在广大影迷和读者中掀起了一股“科幻热”。
好消息接踵而至:北师大雪藏多年的科幻文学专业,明年将迎来首位博士生;近期落幕的第33届伊斯坦布尔国际书展上,湖南科技出版社与土耳其就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签订了版权转让合同;《三体》英文版日前在美国正式发售。
与之相随,往年有些冷门的科幻科普和文学书籍也在渐渐逆袭,成为科幻迷们追逐的对象。
最新信息显示,《三体》作者刘慈欣的新作《2018》和《时间移民》已经出版,新一轮科幻热潮一触即发。
本期小编和大家一起分享几本科幻书,一起探寻宇宙的奥妙和生命的奇迹。
最近两年有个叫刘慈欣的人突然火起来了,火到媒体曝光率不亚于明星。
他是个专业工程师,业余作家,写了二十多年科幻小说。白天上班、晚上写小说,然后得奖。即便在科幻圈里渐渐名声大噪,即便他写出了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三体》,在这套书出版的前两年他依旧在大众读者中寂寂无闻。
突然他火了,《三体》要拍电影了,英文版在美国上市了,这是我国输出到美国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有关他的新闻铺天盖地,给人一种中国科幻文学的春天眼看就要来临的感觉!
中国不是科幻作品的出产大国,即便有《科幻世界》这样不懈努力的杂志,有几代作家的坚持写作,也只能是在圈子里热火朝天,圈子外半死不活,直到刘慈欣的《三体》成为中国科幻的擎天巨柱。无论是科幻小说的写作者还是读者,提起刘慈欣都会心悦诚服地说:他就是最好的。不能不提到的是,自从《三体》出版以来,国内的科幻小说出版突然扬起了一道高高的抛物线。连去世超过一个世纪的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其作品也更为频繁地再版。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小说,一部伟大作品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是毫无来由地爆发的。所以,《三体》之后我开始找刘慈欣的其他作品,我想知道《三体》是怎么炼成的,我想知道为何他有如此磅礴的想象力,我想知道一个写作超过二十年才被大众熟知的作家都经历了什么。
我等到了刘慈欣的新书《2018》和《时间移民》。我查看了目录,这两本书里共收录了二十七篇中短篇小说。作为一个非专业的科幻作家,这个创作数量其实非常可观了。科幻小说不是网络上的口水文,动不动就写到百万字甚至数百万字。哪怕写一部短篇的科幻小说,也需要基本的理论架构、世界观阐释和故事情节的编排。而把这三者合理地结合起来才算得上是一部过关的科幻小说。对于科幻小说来讲,恐怕短篇的难度还要超过长篇。有读者评论:刘慈欣的小说,只有好和更好的分别。一个只在业余时间创作科幻小说的工程师,二十七篇作品无一不佳,全无失败案例。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英国科幻作家布莱恩·奥尔迪斯说:“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科学理论不但不应该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反而应该是吸引他们阅读的强力磁石。在理论架构与故事铺陈之间如何掌握好平衡,而又通过这种平衡展现出作者独特的宏观视角和细节推演,永远是个难题。于是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略有科幻色彩的历史小说、军事小说、武侠小说,甚至是爱情小说。而对于刘慈欣来说这些完全不是问题,比如收录在《时间移民》中的《坍缩》和《微观尽头》都是纯技术流的硬科幻。
那么,中国科幻小说的春天真的到了么?《三体》的成功让我们不得不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没有足够多堪与匹敌的科幻小说,我们缺少一个多样化的科幻阅读和创作的环境。很多时候,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争相阅读同一本书并不是一件无可挑剔的好事。
希望最新出版的《时间移民》和《2018》能让更多人爱上科幻小说。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