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冉,2004年从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历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辑、记者、评论员、评论部主任,2007年获17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后转型科幻创作,作品《以太》获2012年度银河奖杰作奖,《起风之城》获2014年度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科幻小说银奖。
宝树,北京大学本硕毕业,80后科幻作家代表人物,学的是发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写的是与未来有关的故事。近年在清华水木社区、豆瓣阅读等处创作科幻作品,声名鹊起。作品《时间之墟》获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第二十四届银河奖优秀奖。
大学专业与“科幻”二字相距甚远,却从儿时的读科幻步入今日的写科幻,攻读计算机的理科生和研究哲学的文科生说:“科幻与专业无关,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4月16日的下午,科幻作家张冉与宝树现身上海海事大学泰山科研楼,与现场的大学生科幻迷们一同分享他们在科幻创作中的苦乐。
讨论伊始,主持人抛出的话题就直指主题:“你对科幻的定义是什么?”对此,两人有着相似的理解。宝树喜欢将科幻看成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与如今其他作品都不太一致的、建立在以科学所揭示的基础之上的更为震撼的世界观。主流文学更偏向描写人物的命运,而在科幻作品中,读者更关心科幻作品中整体的改变,而非人物命运走向。张冉则将科幻分为两类,分别是以科学概念为核心的经典科幻和以科幻作为手段、工具的新科幻。
经历炼造迥异写作风格
张冉认为过去经历对现今创作有很大影响,“任何一段经历都是有用的。有一种说法是,不到三十岁不要写东西,可能大抵就是如此。我们需要积淀,不光是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事物,也要有生活中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以个人感悟为出发点的写作,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流露出作者自身的生活态度,相似的人物可以写得更真实,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有更多的角度。过去从事记者行业时,张冉总期望能够以手中之笔去披露、推动这个世界,使它变得更好一点。他也坦言,或许正是这段经历使得他在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以一己之力对抗巨大现实的“英雄主义”情结。
宝树则将这种创作影响分为三个层面。其中,第一个层面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碰到的专业领域上的问题。它会成为写作上的困扰,而过往的经历能很好地将它解决,也能让细节更加生动,读者就容易有身临其境的体会。第二个层面是对人性、情感的把握。这层影响虽然超过了对具体专业的限制,但更需要把经历转化成对人性的理解去写作。第三个层面则是哲理思辨,它更少依赖具体经历,却需要更多不同经历来填充。宝树倾向于更多地反映出对恢弘世界的营造,在一个玄之又玄、巨之又巨的世界里去推演人性的改变、推算人类进程的宝树与张冉也各自提到了早期科幻作家对他们作品的影响。张冉十分推崇美国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PKD),他的书里经常会出现类似于“从自我质疑到反思到悲天悯人的深情”的情节段落;宝树则推崇英国科幻小说家史蒂芬·巴克斯特,认为“他的故事能将科学中许多很深邃的东西很形象地、震撼性地传递给读者”。
机器女友会替代真人吗?
随后,现场观众微博互动中的一条提问引发现场一片哗然:“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机器仿真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就可以淘汰女性了?”张冉立即站出来为在座女学生们“保驾护航”,他极力否定“淘汰女性”这一观点和想法,他这样解释:“男生喜欢一个女孩子往往是因为性格中的某些方面所致。有可能他喜欢她有序中的无序,也可能喜欢她美好中的不完美,有时缺陷会带来更多的魅力,而这是科技发展成果下的机器人难以做到的。”
宝树却觉得让机器人替代女性的想法不无可能,他认为“现在女生更爱看‘霸道总裁爱上我’这样题材的书籍和电视剧,而男生更欣赏穷小子逆袭白富美的故事。这两个极端的世界观不可调和,至少处于两个极端的人所需的另一半在未来完全可以由机器人替代”。话音未落,张冉开玩笑称,自己可能八十岁的时候可以找一个二十岁的女友,宝树八十岁的时候可以买一个刚出厂的机器人女友,现场笑声迭起。宝树也毫不客气地“反击”,“我相信我八十岁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返老还童的技术,从脸上看跟二十岁的时候会是一样的。”
没有了之前正襟危坐讲述科幻意义、探讨科幻精神时的严肃,两位作家“跑偏”了话题,向现场的科幻宅男们传授起了追求女生的秘诀———不要将科幻当成生活的全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讨论钢铁侠能不能飞那么快?掉下来会不会失重摔死?一个女孩从高空掉下来,超人把她接住了,但有人就要追根究底,因为速度太快了超人的手会把女孩切成三段。”张冉强调,把现实带进科幻太过不浪漫,把科幻联想进现实也没必要,科幻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个爱好,没必要把它当成全部,更没有必要强迫自己的女朋友也喜欢科幻。
中国科幻热潮正在兴起
讲座中,张冉反复提到他的人生信条,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张冉说,他在心底种了一棵信念之树,他坚信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在中国肯定会越来越好。就此,他这样谈到:“这是一个无法阻止的势头,中国科幻作品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虽说科幻圈是个小圈子,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拥有庞大的读者基数,因此科幻在中国的前景是明亮而广阔的。中国科幻事业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各种商业化的方式也正不断地被探索、开拓。在这个尝试科幻创作的好时机中,科幻小说已不仅仅局限于杂志连载,出版成书、改编成电影和电视的科幻题材作品也渐渐涌现。
让台下的科幻迷有所忧虑的是,科幻在今后会取得更好的发展吗,还是会某一天走向没落。两位作家做出解释,任何的文学形式都是进步的,就像八九十年代的经典小说“黄金时代”、“四巨头时代”等,与现在即便不是名家的小说作品相比,也能显而易见地能看到文字的发展。科幻也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未来的发展状况难以预测,但张冉与宝树均积极地表示,科幻一定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新的发展离不开旧的基础,之所以称发展为“发展”,缘由就在于读者会自行甄选优秀作品,把好的留下,把不合适的剔去。
中国科幻的发展其实也是几起几落,八十年代初期曾火了一阵,半个世纪过后就沉寂了,之后又几经兴衰。“如同地球的气温会起起落落一样,科幻的起伏兴衰不为人所改变。所以,现在就趁着科幻形势大好,多培养一些科幻爱好者,让它在没落之中也不至于沉入谷底。”
只要薪火还在,就能再次反弹,张冉与宝树望着钟爱的科幻的前程,发出此番感慨与呼吁。(授权转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