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滕 野 图 _ 大 梵
编辑导语
今年9月,刘慈欣在接受《光明日报》专访时再次表达了他对科幻的看法:“科幻文学有一个最本质、最明显的特点:科幻关注的是跨越文明、跨越种族的全人类的问题。在科幻文学中,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这是科幻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最本质的区别。”这其实正是科幻文学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这种魅力在刘慈欣作品中也得到了酣畅淋漓地展现。
《隐形时代》就是这样一篇以人类文明为描述对象的气魄宏大的作品,甚至会给我们一种睽违已久的读刘慈欣的感觉——事实上,作者在与编辑沟通时,就曾担心“大刘的影子太重了”。的确,大刘那些关于宇宙文明的宏大想象如此惊艳,不但震撼了无数读者,不少年轻作者甚至将靠近这座山峰作为追求的创作目标。毋庸讳言,滕野的这篇文章显然深受大刘影响,但也必须承认,作为一篇原创作品,本文对技术核心与文明争斗的描写非常震撼,人类面对文明灾难时的坚毅顽强尤其令人动容,故此刊发,以飨读者。关于作者创作本文的心路历程,也会在连载结束后进行访谈,现在——来接受宇宙的震撼吧!
一 月陨之前
地球即将升起。
早川晴子抬头望望,在苍白的阳光照耀下,月球的大地显得荒凉、冰冷而又死寂,一如亿万年来那样。第谷环形山的边缘耸立在四十千米外的天际,就像一道铁灰色的高墙。第谷峰在她身后拔地而起,这座高达一千六百米、位于第谷环形山中央的山峰让早川晴子在此忙碌了整整一年。
一阵有节奏的颤动滚过月面。晴子知道,这不是试车,月球发动机已经正式启动。她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回家的日子终于到了。
第谷峰顶突然有一块巨石高高冲上天空。它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晴子的目光捕捉到它时,它就已经在视野中缩小成了一个明亮的白点。随后又是一块,接着是第三块、第四块……不久,第谷峰顶冒出了一道粗大的喷泉,这喷泉由成千上万块巨石组成,从月面向上一直涌入群星深处。
天际那道铁灰色的高墙之外也升起了一根喷泉,晴子辨认了一下方向,那应该是威廉环形山的发动机。不到一分钟,数十根岩石喷泉从四面八方的地平线上接连升起,海印修斯环形山、皮克泰环形山、斯特里特环形山和奥龙斯环形山的发动机纷纷开启,辽阔的月面上仿佛长出了一片灰色的森林。
晴子身边有三艘单人返回舱,深埋于环形山下的发动机开启后,工作人员就要搭乘它们返回停留在绕月轨道上的飞船,再乘飞船回到地球。
“飞船还有两小时出发,你们准备好了没有?”晴子在通信频道上呼叫道。
“妈妈,你先走,我们还要观察一下发动机的运行状况,马上就来。”她的女儿早川真秀很快回答道。“不用担心,妈妈,我会照顾好真秀的。”真秀的丈夫徐江明的声音也插了进来,这个年轻小伙子说话的语调一如既往地沉稳,令人安心。
但晴子却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她说不清这种感觉来自何处,可能是宇航员的第六感,也可能是一个母亲的直觉。
“不,我等你们。”晴子说。
“妈妈,我能照顾自己。”真秀的语气流露出一丝不快。
“还有我在呢。”徐江明恰到好处地补充了一句。
“宇航员早川晴子、早川真秀、徐江明,请立即返回阿尔忒弥斯号。”通信频道上响起了绕月飞船的指令员的声音。
“早川真秀收到,徐江明收到,第谷环形山发动机观察任务正在执行中,任务编号11344,预计二十分钟后结束,完毕。”真秀回答。
“阿尔忒弥斯号收到,”指令员说,“宇航员早川晴子,若无特别任务,请立即返回。”
晴子又犹豫了一会儿,终于坐进返回舱,启动了点火装置。返回舱腾空而起,巨大的第谷环形山在她身下迅速缩小,很快显现出完整的圆形轮廓。晴子向远方望去,月面各处至少出现了上百股“喷泉”,而这只是分布在南半球的月球发动机,在月球的北半球,还有同样数量的发动机正在全功率运转。
每分钟有十五万吨月岩被抛入太空。在晴子眼里,这就像一场从月面泼向宇宙的大雨,那些“雨滴”在阳光中明亮得耀眼,它们连成了一串串断断续续的白线,高速掠过月球的天空,最终落入宇宙这片深邃而黑暗的大海。最早被抛出去的那些月岩在视野中已经几不可见,只有依靠岩石表面石英等矿物的反光才能勉强分辨出它们的轮廓,极目望去,它们就像一片漂浮在星空中的晶莹尘埃。
一道明亮的闪光吸引了晴子的注意。她扭头望去,地球正从月球弧形的天际线上冉冉升起。引人注目的是,地球外面罩着一个球形的金属笼子,笼子上的网格正好是经纬网的形状。
那是人类创造的奇迹,也是这个时代的象征——隐形天幕。天幕缓缓自转,金属网格的反光不断扫过晴子的面庞,网格之下是雪白的云海,再往下则是蔚蓝的大西洋。
她深吸一口气。一切顺利的话,三天后她就可以回到故乡,还赶得上看北海道的落叶。
二 天 崩
父亲说,我们是最后一代能看到月亮的孩子。
十二岁那年的中秋节,父亲带我去爬山。他平时都在很远的地方工作,只有节假日才能回来一趟。我们在晚饭后出发,时值九月,暑热尚未褪尽,但夜风已经隐隐透出凉意。父亲让我穿上大衣,自己却只穿了一件薄衬衫。
我们开车来到家乡那座小城的边缘,群山在此拔地而起,公路像一条浅灰色的缎带绕山而过,飘往远方黑黝黝的旷野。
父亲驶下公路,停好车子,我们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小径向山上爬去。手电筒的光晕中,树木的阴影显得神秘而诡异,我不由自主地攥住了父亲的衣角。
走到山腰时,我抬头看了看,圆溜溜的月亮已经开始向西滑落,月光十分明亮,我们淡淡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像霜花融化后留下的印迹。除了明月之外,天上还有几十条闪闪发亮的银色细线,这些细线一半呈东西走向,一半呈南北走向,它们编织出了一张巨网,将整个天空分割成一千多个整整齐齐的小方格。借着月光,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巨网正由西向东缓缓转动,东边的地平线上不断有网格落下,西边的地平线上则不断有新的网格升起。
那就是隐形天幕了。它已经建造了一百年,而且还要继续建造下去。
从祖父的祖父那一辈起,所有孩子都在它的阴影笼罩下成长。
一阵冰凉的山风吹过,茂密的树丛中升腾起一股奇异的味道,介于芳香和酸臭之间,那是无人采摘的野果开始腐烂的味道。
“爸爸,你不冷吗?”我裹紧大衣,瑟缩着问道。
“没关系,爸爸在上面待习惯了。”父亲笑着指指天空,“每次回来,我都觉得地面上很热。”
我抬头看看夜空。父亲就在隐形天幕上工作,我知道天幕又高又远,对我来说,那里就是世界的尽头了。
“上面冷吗?”我又问。
“是的,孩子,很冷,比最冷的冬天还要冷。”父亲说。
我们在午夜前抵达了山顶。令人意外的是,我们并非今夜唯一的登山者。山顶上有两个小小的人影,借着月光,我认出那是我们的邻居白叔叔和他的女儿白露。跟父亲一样,白叔叔平日里也在很远的地方工作,难得回家一趟。
看到彼此,父亲和白叔叔都显得有些惊讶。他们寒暄了几句,父亲摸摸我和白露的脑袋,又抬头望了望月亮,“他们是最后一代有幸见到月亮的孩子了。”
“是啊,抓紧时间好好看几眼,记住月亮的样子吧,孩子们。”白叔叔叹息着说。
我顺着父亲的视线望去,隐形天幕仿佛一张凝满了露水的蛛网,数十条纤细的银线在月光下闪闪发亮,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将隐形天幕的反光与银河系里灿烂的群星混淆。
我们在山顶冰凉的石头上席地而坐。这儿是我们小小的天文台,以前白叔叔和父亲常带我们来这里辨认星星。隐形天幕就像一张贴在天上的坐标网格,有了它的辅助,我们再也不担心会指错方位。
“坐标33,46,那个位置是什么星星?”白叔叔问。
我和白露同时伸手去数隐形天幕上的网格。我从西往东数,她从南往北数,我们很快找到了33号经线和46号纬线的交叉点。“北落师门。”白露迅速回答。
“坐标58,12,那里又是什么星星?”父亲指向天空的西方。“天鹰座的河鼓二。”这次轮到我回答。
“12,61?”“天鹅座,天津四。”
“53,98?”“北斗,玉衡。”
“27,66?”“天蝎座,心宿二。”
“考不住你们,不玩了。”白叔叔大笑起来。童年时这样的游戏我们做了无数次,每次都是大人先觉得没趣。
与衣着单薄的父亲相反,白叔叔身上穿着一件厚厚的羽绒服。“叔叔,你不热吗?”我好奇地问。
“我跟你爸爸的工作环境不一样,他在天上,我在地下。”白叔叔拍拍屁股底下的岩石,“很深很深的地下。那里热得就像火炉,所以我每次回来,都觉得地上非常冷。”
“你们看,开始了。”父亲突然指着月亮说道。
如果说隐形天幕是蛛网,那月亮就是一滴沿着蛛丝滚动的露水。天幕上每个网格都比月亮略大,小时候我总担心这颗明亮的露水会从天幕的网眼中滴落下来,令夜空永远陷入黑暗。此刻,月亮正从一个网格移入另一个网格,它左侧还紧贴着天幕的第52经线,但右侧已经接近天幕的第53经线。我眯眼望了月亮一会儿,没发现有什么变化。
“看左边。”父亲提醒我。
然后,我注意到月亮周围似乎冒出了一些细碎的灰尘。月亮像一只灰扑扑的灯泡,从诞生起就没有人擦拭过它,而现在,仿佛有一阵风从右向左拂过辽阔的月面,吹起了月面上积淀数十亿年的尘埃。这些尘埃形成了雾一般朦胧的丝状物,像长在月面左侧的一根根细长毛发,它们飘拂的形状勾勒出了那股“风”吹动的方向。
“用这个吧。看得更清楚点儿。”白叔叔递给父亲一只便携式望远镜,父亲看了一眼,转身递给白露,白露看过后又递给我。
在望远镜的视野中,月面上那几根“毛发”清晰了许多,它们由许多细小的颗粒构成,这些颗粒正不断飞离月球,进入遥远的深空。
“那是怎么回事?”白露问。
“是隐形天幕计划的一部分。”白叔叔把手放在她肩膀上,“人类将毁灭月球。”
“怎么毁灭呢?我们要炸掉它吗?”我有些兴奋地问道。
“孩子,我们无法炸掉月球。”父亲说,“就算我们在月球深处埋满炸药,引爆后月球的碎片仍然会在引力作用下重新聚合到一起。我们将把它推进太阳。”
我抬头看了看。人类怎么才能移动一颗星球呢?
“很简单,牛顿第三定律。还记得吗?”父亲从我的表情中读出了我的疑问。
“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等我开口,白露就抢先回答道。她一直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
“标准答案。”父亲点点头,“你站在一艘满载石子的小船上,往身后的水面扔石头,你和船都会受到石头给你们的反作用力。这个作用力虽然很微小,但是只要你不断扔石头,船就会慢慢向前动起来。月球发动机的原理也是这样,它们建在月面环形山的中央,地下部分是大型挖掘设备,地上部分则是电磁加速轨道,挖掘设备挖出的月岩被直接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抛入太空。”
“这种原理叫反冲作用,火箭引擎的设计也采用了这种原理。”白叔叔接口道。
“这是一个奇观,孩子们。”父亲伸手指向天空,“人类正把月亮变成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箭。”
我们仰着脖子望了好久,但月亮的位置似乎丝毫没有改变。“它什么时候才会动啊?”白露有点儿沉不住气了。
“耐心点儿,姑娘。”父亲笑着拍拍她,“移动一颗星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月球毁灭的过程大概要持续十五年。”
“十五年,好漫长啊!”白露拉长了声音抱怨道。
“不会太久的。”白叔叔安慰我们,“至少不会久到你们拥有自己的孩子。”
多年以后,我还常常回忆起这个情景。月光透过隐形天幕稀疏的网眼洒落在地面上,让我们的脸色看起来都有些苍白。父亲和白叔叔可能都没注意到,但我发誓,白露的脸颊短暂地红了一下。
父亲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他接起来听了一会儿,随后面色渐渐变得凝重,“好,我立即回去。”
挂断电话后,他转向白叔叔,“老白,隐形天幕上的监测站发来报告,有四台月球发动机的抛射方向出了偏差。”
“偏差有多大?”白叔叔的脸色也凝重了起来。
“比预定角度少了千分之三,但是已经足够致命。”父亲说,“第一批月岩陨石将于七小时后撞击地表,我估计你那边也快接到命令了。”
父亲话音刚落,白叔叔的手机就响了起来。他捂着嘴和对面的人讲了几句,然后望向我们,“东北三省都在第一波月岩陨石撞击的范围之内,上级已经启动了紧急疏散机制。”
“疏散?”我不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只觉得很好玩儿,“意思是说我们要出门了吗?”
“是的,要出远门,到很远的地方去,所以现在就必须动身。”白叔叔回答,“本省北部有三百万居民要疏散到六号地幔引擎去,我就在那里工作。”
“哇!我可以去爸爸上班的地方看看了!”白露欢呼起来。
“不是什么好地方。”白叔叔苦笑,“三百万人,会很挤的。”
“老白,麻烦你开车带孩子们回去吧。”父亲说,“我得直接去沈阳,赶最近一趟天梯。”
在我们脚下远处,灯火黯淡的城市渐渐变得明亮起来,数百万人从沉睡中被唤醒,几条细长的车流开始沿着高速公路向城外驶出,它们鲜红的尾灯看起来像暗夜中的一排红烛。
“爸爸,你不跟我们去吗?”我问父亲。
“爸爸是隐形天幕的维护工程师,月球陨石坠落,也有可能殃及隐形天幕,所以爸爸必须回去。”父亲蹲下身对我说道。
“那不是很危险吗?”我瞪大了眼睛问。
父亲笑了,“在隐形天幕建成之前,这个世界没有安全可言。”他的声音有些苍凉。
下山时,我回头看了一眼月亮。那些细碎尘埃形成的丝线显得轻盈、美丽而又脆弱,像少女的长发,看起来温柔无害。
在国家统一指挥下,大疏散进行得有条不紊。我们从车载广播中得知,离地幔引擎较远的省市居民已经就近进入上世纪遗留的防空洞及地下军事避难设施。四小时后,我们抵达了长白山脉深处,这里是六号地幔引擎的所在地。
六号地幔引擎是工业文明创造的巨兽,引擎整体呈狭长的圆柱状,位于地下三万米深处,紧贴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面。我们坐升降梯又花了一小时才下降到地幔引擎的顶层平台。
两小时后,月亮的发梢轻轻拂过地球。
只是轻轻拂过。
从乌拉尔山到渤海湾,半个亚洲被割出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四台角度失稳的月球发动机就像四把霰弹枪,对着地球射出了四发密集的弹幕。新闻报道说,至少有两千万颗大小不一的陨石坠入了大气层,其中约有一半在对流层以上燃烧殆尽,剩下的一半则令数百万平方千米的大地满目疮痍。
当时我们都在引擎顶部平台,平台的圆形穹顶中央挂着四面大屏幕,屏幕上是来自地表的实时转播图像。此刻正值破晓时分,黎明的光线沿着隐形天幕的网格一格一格向上攀登,沿途照亮一根又一根经纬线,在晨曦照耀下,隐形天幕缓缓自转不停,构成天幕的经纬线闪着灿烂的光芒,整个苍穹像被一张镀金的纱网所覆盖。
第一批陨石很小,很不起眼。解说员告诉我们陨石已经进入大气层时,直播画面上暗蓝色的天幕还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过了一会儿,蓝天一角终于出现了数点火光,但它们黯淡而稀疏,就像闷燃的灰烬那样明灭不定。仅仅十几秒后,天空中的火光迅速变得密集起来,无数陨石拖着长长的尾迹穿过隐形天幕的网眼,坠向地面。
“俄罗斯地震台消息,西伯利亚北部已经遭到陨石撞击。”直播的画外音说道,“根据陨石群的速度和方位角预测,两分钟后蒙古高原将遭到撞击,两分四十秒后黑龙江流域及长白山脉遭到撞击,三分钟后松辽平原及华北地区遭到撞击,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会有强烈震感,请大家保持秩序,不要惊慌。”
直播画面中,隐形天幕的经纬线上喷出了一根根纤细的白烟。“隐形天幕正在进行紧急规避机动,以免被大型陨石击毁。”播报员说。很快,天空中到处都布满了灰白的气流,令人无法分辨哪些是陨石的尾迹,哪些是隐形天幕的喷射流。相比那些一闪而逝的陨石,隐形天幕的移动显得缓慢而笨重,我目睹好几颗耀眼的火流星贴着经纬线擦过,经纬线发动机正竭力对抗天幕自转的强大惯性、调整天幕框架的位置,令尽可能多的陨石和碎片从网眼中“漏”下去。
一阵剧烈的颤动滚过地幔引擎的顶层平台,许多人猝不及防之下纷纷跌倒。我耳边响起了一种奇怪低鸣,仿佛是地壳本身沉重、痛苦的呼吸声,它来自引擎之上三万米厚的岩壁,在高大的圆形穹顶下回荡不绝。
母亲紧紧抱住了我。
直播屏幕上的图像也受到了干扰,镜头中的大地潮水般不停起伏,地壳就像一层薄薄的水面,每一块陨石的撞击都会激起一阵震波,震波的涟漪透过地壳和地幔,从陨石落点向全球各处传播。密集的陨石雨不断撞击着我们头顶的长白山脉,坚硬而古老的山体上遍地炸出烟花般的岩石碎屑,群峰像风中的烛火一样轻轻摇曳,那位不知身在何方的播报员仍在通报最新情况,随着他断断续续的声音,镜头切换到了世界的其他地点:贝加尔湖畔的森林已经被陨击点燃,北极圈内的冰盖上布满了窟窿和灰烬,东海上一圈圈纤细的白线急剧扩散,就像雨滴落进水塘激起的涟漪,那是海啸的第一波浪潮,它们正快速逼近中国大陆和日本海岸。但无论镜头切到哪里,始终不变的是满天的黑烟和白烟,半个世界被浓雾与火光笼罩。
屏幕上的图像突然剧烈扭曲了一下。我们清楚地看到,就在长白山正上方,隐形天幕爆炸了。
“陨石击中第36经线和第25纬线的交叉点,预计将有两万平方千米的天幕框架坠向地面,请所有避难者务必服从统一指挥,不要擅自离开地下设施,重复一遍,不要擅自离开地下设施!”播报员平稳的声调终于出现了一丝慌乱,在人们惊恐的注视下,伴随着响亮、连绵不断的撕裂与摩擦声,纱网状的天幕缓缓向地面凹陷了下来。
那场面就像上帝为维修这个世界而搭建的脚手架正在坍塌。
陨石坠落引发了大火,撞击点附近的天幕框架熊熊燃烧起来,原本呈银色的经纬线在高温下变成了暗红色,而且暗红色的区域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停向周围扩大——就像一滴血正在浸透一块丝绸。
忽然,所有人的心脏都好像漏跳了一拍。
暗红色的区域正从隐形天幕上分离开来。
随着一阵响彻天际的爆鸣,第34至38经线、第21至26纬线与天幕凹陷处的连接先后断开,最后整块暗红色区域都悬挂在了与天幕仅剩的连接点——纤细的第27纬线上。
这块区域现在看起来如同一滴沉重的血。
接着,第27纬线也断了。
两万平方千米的天幕框架从一百千米的高空坠向地面,恍如天崩。
那是我见过的最大、最灿烂的流星。起初,它看起来就像一块残破的手帕,织成这块手帕的细线似乎脆弱极了,只要大风一吹就会被撕成漫天的碎片;但等它进入平流层时,它的颜色已经从暗红转为耀眼的金黄,大气摩擦产生的火焰令它仿佛天空中的第二颗太阳;进入对流层后,高速运动令它底面周围形成了巨大的激波,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天空像水面那样产生一圈圈抖动的波纹,陨石与经纬线发动机产生的气流轨迹都被激波扫荡一空,天幕残片周围露出了大片晴朗的蓝天。
在火光中,我们看清了天幕的样子。
每一根经纬线都有一座城市那么粗。
“大家蹲低!双手抱头!”不知是谁在高声叫喊,所有人纷纷弯腰蜷起身子,一片静寂中,紧张的呼吸声此起彼伏。
过了一分钟——也许是一个世纪——来自地面的撞击震波终于抵达地幔引擎。我发现自己从地面上被抛了起来,引擎平台顶部的所有人都被甩向空中,然后重重落地。咔嚓一声,四面屏幕中的三面被震得飞了出去,仅剩的一面也彻底黑了下来,来自地面的信号中断了。
有零零星星的哭声响起,母亲把我抱得更紧了。
许久以后,那块屏幕终于再次亮起,屏幕上的画面似乎是从高空拍摄的,天幕残片像一块摔碎的华夫饼干,覆盖了小半个吉林省。这块“饼干”上有十几个格子,其中一个框住了长白山主峰,粗大的经纬线沿着山脉连绵起伏的地势断成了数千截,在蓝天和阳光下,金属废墟熠熠生辉。
这就是我对童年的最后记忆。
三 警 告
警告碑在一百一十年前抵达地球。
人类发现它时,它已经穿越木星轨道,朝内太阳系扑来。根据天文望远镜的观测,这个神秘天体呈红色,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长约一千米的细长长方体,另一部分是直径约三百米的球体,二者始终维持着大概五十米远的相对距离。
一位记者在报道此事时,做了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这是一个高速砸向地球的巨大惊叹号。
掠过月球之后,警告碑开始减速刹车,接着它毫不迟疑地一头扎进大气层,最终坠落在联合国总部大厦门前的广场上,顺便压塌了广场上所有的旗杆。
联合国很快组建了一个由十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在特使带领下,代表团来到了那个球体前。
特使抬头望了望,从他的角度看去,球体不可思议地稳稳停在广场上,细长的长方体悬浮于球体之上,像一根撑住了苍穹的红色巨柱。
特使这一生到过许多国家,见过许多人,但像这样的交涉,还是头一遭。
他甚至不知该如何跟这两个几何体打招呼。
幸好,几何体先开口了,用的是人类的语言,“我是警告。”
这声音似乎直接从特使面前的球体内传出,特使仔细看了看球体光滑的表面,没找到任何像是发声装置的东西。
“我是警告。”没有得到回应,球体又重复了一遍。
“我们是——”特使刚张开嘴,球体就打断了他的话,“你们必须立即躲避。”
“躲避谁?”特使问。
“行星粉碎机。”球体回答。
“那是什么?”特使又问。
空中的细长长方体柔软地卷曲起来,两头拼到一起,构成了一个刚好能把下方球体套住的巨大圆环。随后圆环内壁上伸出一圈尖锐、锋利的羽毛状刀片,刀片伸出的过程令人联想起相机光圈收缩时的动作。
“这就是行星粉碎机。”球体说着,随后球体表面浮现出地球上大陆和岛屿的图案,空中的圆环开始朝球体下降,那些锋利的刀片迅速旋转起来,在一阵刺耳的噪音中,刀片开始切割球体,球体被粉碎的部分通过刀片的间隙向上喷出,形成一道血红色的高大喷泉。
那场面就像一只教堂那么大的番茄被扔进了一个更大的榨汁机里。
特使下意识地抬手护住头顶,但组成喷泉的红色粉末并没有倾泻下来,而是停留在了空中。几分钟后,圆环从球体顶端降落到地面,粉碎了整个球体。随即空中的红色粉末像液体一样流动起来,很快重组成了之前那个细长的立方体,圆环的上下底面膨胀起来,像吹气球那样转眼又变成了球体的样子。
“我展示了行星粉碎机降临你们的世界后会发生的事情。”圆球说,“你们的世界将被碾成尘埃与灰烬。”
特使努力消化了一下这段信息,要问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很感谢您为我们所展示的一切……”他边说边斟词酌句,“我们是人类,欢迎来到我们的行星。但首先,您是谁?”
“我是警告。”球体又重复了一遍它的开场白。
“那么,向我们发出警告的是谁?”特使努力想得到一个意义不那么含糊的回答。
“死者。”球体简洁地说。
“能跟我们谈谈这些死者吗?”
“没有意义。他们已死,早在你们最古老的祖先诞生之前。”
“他们在哪里?”
“你们头顶的群星之间,随处可见。”
“他们是被行星粉碎机杀死的吗?”
“是的。行星粉碎机毁灭了他们、他们的世界以及他们创造的文明。他们在死前向整个银河系送出了警报。”
“行星粉碎机为何要毁灭他们呢?”
“没有意义。这就是它被创造出来的使命。搅拌器为何要打碎鸡蛋呢?”
“谁创造了这台可怕的机器?”
“囚禁死者的人。或者可以叫典狱长。”
“囚禁?这些死者们犯下了什么罪过吗?”
“也许,但那都是很久远的过去的事情了,早在你们最古老的祖先诞生之前。”
“他们被囚禁在哪里?”
“你们头顶的群星之间,随处可见。”
“我……我们不懂。”
“他们被囚禁在银河系之内。”
“您说得好像银河系是个监狱一样。”
“的确如此。”
“请您解释得详细些。就我们所知,银河系直径长达十万光年。”
“是的,这是一座直径十万光年的监狱。”
“我们不太明白。在我们的语言中,‘监狱’指的是狭窄、密封并具有锁闭装置的空间,用以限制人的自由。”
“不必向我解释‘监狱’的含义。银河系囚禁其中的文明。它并不使用手铐、脚镣、高墙或栏杆。”
“那么它用什么来限制囚徒们的自由呢?”
“光速。”
“我们不懂。”
“你们已经精确测量了光速的数值。”
“是的,您对我们文明的了解真是透彻。”
“这并不难。你们一直在用电磁波向整个宇宙宣扬你们的存在。说回光速,光速在整个宇宙范围内并不均匀。具体而言,银河系之外的光速比银河系内的光速更高。”
特使又花了点儿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那么,也就是说,在银河系之外,物体运动速度的上限可以超过每秒三十万千米——”
“远远超过。显而易见。”
“所以,在银河系外的文明看来,银河系内的文明就像戴着手铐和脚镣、只能踽踽爬行的蜗牛——”
“你已经理解了。你正在用典狱长的视角看待问题。从银河系中心向外以光速越狱,要花上五万年时间。以光速飞往离你们最近的恒星,要花上一千四百多个昼夜。即便你们把短暂的一生全部用于旅行,能探索的范围也不过一两百光年,而且有去无回。相对于银河系的广袤,光速上限实在低得可怜。”
“为何会这样?这是典狱长造成的吗?”
“是的。典狱长将第一批死者送进了银河系监狱。他们是最早的囚徒。”
“除了这些死者之外,还有其他囚徒吗?”
“囚徒成千上万。有些已经成为死者,有些即将成为死者。”
“那么我们呢?我们也是被典狱长送进银河系的吗?”
“你在询问你们的起源。不,你们是个意外。你们诞生于这颗潮湿的行星上,就像监狱里的阴暗角落总会长出青苔和蘑菇一样,监狱本来无意囚禁你们。”
“那我们是否可以与典狱长交流?我们相信,他们一定是个很先进的文明。”
“死者在行星粉碎机降临之前做过无数次这样的尝试,但毫无回音。刽子手不在乎死刑犯的临终遗言。”
“既然已经用光速限制了囚徒们的自由,典狱长为何还要制造行星粉碎机?”
“阻止囚犯们越狱。文明的本能是扩张。典狱长原先认为银河系足够广袤,可以阻止其中的文明逃逸,但创造我的那些死者,成功发射了一支抵达银河系边缘的逃亡舰队。”
“它逃出去了吗?”
“是的,它离开了银河系的边界,进入了本星系群无边的虚空之中,死者们再也没有收到过逃亡舰队的消息。然后行星粉碎机就降临了。它不具有交流的理智,只是一台单纯的毁灭机器,所过之处生灵涂炭。”
“这台机器……在银河系里有多久了?”
“按你们的时间单位计算,它大约在十亿年前来到银河系。”
“十亿年前!那是我们地质历史上的古元古代了,寒武纪距离现在也才不过五六亿年而已。一台机器可以运转这么久的时间吗?”
“可以。”
“我们该如何躲避这台机器?”
“那是你们的问题。我是警告,不是答案。”
刊登于《科幻世界》2020年11期
最热文章
完美人生
隐形时代(下)(1)
隐形时代(上)(1)
【榕哥烙科】第537期:进化的速溶咖啡,如何越来越醇?
“瓷韵中秋,科技添彩”——2024年中国科技馆陶瓷主题中秋专场活动
守时大神——空间冷原子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