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陈楸帆,今天站在这里我有双重身份,一重是业余的科幻小说作者,一重是将近十年的互联网从业者。从上午听到现在,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身为Doer也就是实干者的企业家、投资人们谈的大多数是未来、幻想、宗教,而身为Thinker的科幻作者们却谈的是现实与实践,这似乎应证了我一个观点,大家都很焦虑,Doer怕自己跟不上时代、把握不住未来,而Thinker又怕自己太凌空蹈虚,不接地气。所以其实今天我的题目后面还应该加一个问号,我只是抛出一个问题,而非有确切的答案,科幻如何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最终还是需要在座的各位一起通力协作,就像一对好基友一样紧紧拥抱,成为Do-thinker或者Think-Doer,在实践中前行。
我在大公司里工作了许多年,曾经服务过Google、百度等公司,从被面试的人到面试别人的人,从被管的人到管人的人,我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传统的企业用人模式,包括招聘、管理、激励等环节,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现在最广泛使用的大五人格模型将人格经过统计学及词汇学细分为五个维度: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外倾性(extraversion)、随和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以及开放性(openness)。在一个传统的企业里,哪怕是互联网企业里,往往会将前面四个作为用人考核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东亚区,我们希望招到的人是靠谱、擅长沟通、容易合作、情绪稳定的,而开放性却往往受到忽视甚至刻意贬低。
在大五人格模型中,开放性包括以下衡量维度:想象力(FANTASY)、审美力(AESTHETICS)、感受力(FEELINGS)、行动力(ACTIONS)、 思辨力(IDEAS)及价值观(VALUES)。高开放性的人往往勇于挑战权威、常规和传统观念,相比起低开放性的教条、保守、顺从、注重稳定及安全感来说,显然更不容易进行量化管理及有效激励。而随着90后甚至00后员工的出现甚至渐渐成为职场主力,传统的用人及管理标准将受到极大挑战和冲击,而开放性的重要程度将被大大提升。
组织的根本是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传统的组织架构将被打破,个体人将告别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固态职位,进入到以技能为管理模式的液态合作模式。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技能组合,通过网络云端平台,自由地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跨越时区与国界的国际协作。在未来型组织架构里,个体员工的开放性同样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所在。
开放性是一种认知风格,接下来我想谈谈目前我们所面临的认知困境。
去年有两本书,一本叫《反脆弱》、一本叫《稀缺性》,都是从经济学角度阐释如何在变革时代中求生存谋发展。《稀缺性》讲的是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长期处于单一信息环境中的人,容易从智力和判断力上都陷入衰退,形成所谓的“隧道效应”,变成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恶性循环。而《反脆弱》则指出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认知陷阱的时代,要更多的去尝试不同的事物,拒绝无趣,提高自己从风险中获益的反脆弱性能力。两本书其实讲的都是开放性的问题。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沉默的螺旋”,说的是当一个人的观点与家人、朋友、同事不同时,他表达自我真实看法的意愿会降低,有些学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有助于我们打破沉默的螺旋,但经过对facebook用户行为的研究发现,恰恰相反,互联网助长了这种沉默。
在一个随手拉黑、随时取关的时代,我们并非变得更加开放,而是更加封闭、自恋、盲从。如何培养及提升开放性,避免陷入认知资源的稀缺封闭,我发现科幻的一些特质正好对应开放性的几大维度。
2008年,Istvan Csicser-Ronay教授出版了一本科幻理论力作《科幻七美》,其中论述了构成“科幻性”(science-fictionality)的七种不同的认知魅力。今天,科技的发展推动世界发生巨大变革与转型,而科幻成为想象可能性边疆的基本方式。不管科幻文本在艺术质量和智性成熟度方面多么良莠不齐,他们都同样有着巨大的社会能量以及想象人类社会和世界共同未来的愿望。数量巨大的电影、商业绘画、流行音乐、视频和电脑游戏、非类型文学都成为了 Csicsery-Ronay所说的科幻式产品,激发着科幻式的思维习惯。我们不再将科幻仅仅看作一种产出俗套效果的类型引擎,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将个人体验进行科幻式表达的意识模式。
举我最喜欢,也是刘慈欣最为推崇的亚瑟克拉克经典《2001:太空漫游》为例。
像独石碑(Monolith)这样的虚构新词和新物(FictIve Neology & Novum)为我们带来想象与审美上的震撼;
在1968年预言2001年建立月球基地、实现人工智能以及飞出太阳系并详尽描写技术细节,是未来史(Future History)及想象科学(Imaginary Science)的魅力,带领我们实现从理念到行动上的跨越;
而穿越星门之后,巨大星童诞生的科幻式崇高感与怪诞感(Science-fictional Sublime & Grotesque)则挑战我们感受力与价值观的极限;
最著名的一个蒙太奇镜头,从猿人手中飞出的骨头,化为近地轨道飞行的飞船,则体现了技术在全球历史中发展演化的技术史诗(Technologiade),它给予我们一种开放性的整体感。
从我个人有限的科幻阅读及写作经验中,大致总结出这样一套SECT认知冲击模型:原有的认知边界受到科幻性的认知冲击(Shock),边界得到不断扩张(Expand),在扩张过程中,许多原本处于盲区的信息点进入认知领域,并形成有意义的连接(Connect),从连接中我们抽象出某种可以移植(Transfer)的模式,并可以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这便是我所认为的创造力或者想象力的来源,而这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或者实践得以复制加强的。
这个像阿米巴变形虫似的东西就是科幻史,从恐惧与惊奇的远古源头,穿越古典主义的工业乌托邦,经历黄金时代的启蒙与现代主义的文学洗礼,在信息爆炸时代体验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与具身性模糊的感官体验,它是一个不断进化演变的有机整体,有太多的故事与情感可供我们消费与借鉴,也有数不胜数的人类可能性在其中得到探索。而这些探索,都将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善加运用,我相信定能在现实的商业社会中发挥价值。
例如,它可以帮助投资人对未来趋势进行判断,把握超出现有信息覆盖范围的破坏式创新增长点,如Google的Project X,Elon Musk的Hyperloop计划,都是来自科幻的疯狂创想;它可以帮助产品、用户体验设计师,优化提升交互体验,如“诡异谷”原理,证明了随着机器人似人程度提升,人类会在某个波段产生反感及厌恶心理,自动驾驶技术亦然,而借助科幻小说,我们可以预先把握这种人与机器的微妙关系;它还可以借助科幻式的情景游戏,培训员工在不同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开放性;而最后,它可以产生极其丰富的科幻使用场景,帮助市场人员以创新性的营销模式,影响消费者,树立具有区隔性的产品品牌,建立深度的情感链接。
如接下来大家所看到的这个视频案例:Lowe’s是加拿大一家传统家居企业,他们创新地与一家硅谷初创公司SciFuture合作,借助科幻作家的想象,打造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家居体验模式——全息屋(Holoroom)。在其中,消费者可以借助平板电脑的增强实境技术,在空空如也的房间中选择不同家居产品的样式、颜色、质地,并观察它们之间的搭配效果,从而做出购买决策。这一类似Startrek中全息甲板的技术其实并非多么超前,但与消费场景的完美结合使它带给消费者以科幻式的惊奇感与愉悦感。
我有幸和Scifuture的联合创始人Ari Popper通过邮件,他说:“我们探寻新生技术、消费者洞察、未被满足的需求及痛点,并把它们交给科幻作家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这正是我最后所要说的,实践未来,需要在座每一个人的努力,将想象与现实完美嫁接,将科幻的美好与惊奇带给每个人。谢谢!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