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的小小志愿者杨恕,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是《推进船只行进的工具——帆》。

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2021级小小志愿者杨恕
风帆是推动船舶前进的推进工具。与桨、篙、橹不同的是,风帆的动力是自然风力,利用自然风的好处在于,可以解放人力,提高行船效率,使船行驶得更远。利用自然风力以后,船的体积大小也发生了变化,大型船只逐渐诞生了。这在船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昏海上帆船,图片来源于《中国古代航海》丛书
古埃及出现风帆的年代可以推溯至公元前3100年。关于中国何时出现帆,学术界有三个推论:一是殷商时期,二是汉代,三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帆属于单帆,也就是一艘船上有一面帆,用一根桅杆悬挂。汉代时的船比较长,而且需要装载很多重物,所以开始使用多桅多帆,这可谓一项重大进步,帆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帆总面积的增加、受力面积的增加,这样就增大了对船的推进力,并且提高了航行速度。将帆挂在不同高度的桅杆上,能便于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还能降低船的重心,保证船的稳定性。
中国早期的风帆由植物叶或竹篾编织而成,叫做硬帆。这种帆又厚又硬,能够利用侧向风力。硬帆就好比飞鸟的翅膀,或是飞机的机翼,当风力与帆之间有一个较小的角度时,帆会产生很大的力且与风的方向垂直,这个升力在船前进方向的分力就是对船的推进力,这是中国风帆的特点,也是与西方船只的软帆最大的区别。“扬帆远航”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的帆船在起航时必须扬帆,因为硬帆的材料比较重,扬帆时需要很多人合作,经常需要使用绞车。但硬帆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落帆很容易,尤其是遇到突然刮起的狂风,迅速落帆可以保证船的安全。
另外,汉代时,人们还注意到,多个帆会影响航行效果,需要随时调节帆的位置和帆角,并且根据风力大小调节帆的面积。“见风使舵”这个成语其实本来是航海术语,说明舵必须与帆相互配合使用。帆与舵两者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航海业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馆华夏之光展厅里有一件展品名为“福船”,它上面的帆是平衡纵帆,这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种帆型,是中国的独创。它在桅前后面积的比例不同,使风的压力中心转移到桅的后面,并且离桅杆很近,所以帆转动起来比较省力。这种帆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中国木帆船的逆风航行能力已经成熟。

平衡纵帆,图片来源于《中国古代航海》丛书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了中国船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在人类利用风力推进船舶的各项首要成就中,中国的平衡式梯形斜帆是名列前茅的。”
好了,这就是本期“趣读华夏科技故事”的内容,云端揽胜,乐享科学,敬请大家继续关注中国科技馆“云享科学”活动。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代航海》,略有改动。
《中国古代航海》/戴天心/安娜/常铖 编著.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21.4(把科技馆带回家.华夏之光)
策划:李广进
制作:王晰玉、杨恕
审核:王紫色、李广进
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筹)供稿
(本文转载须经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筹)许可)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