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云享科学  >  云趣故事会  >  文章

云趣故事会:趣读华夏科技故事 第15期:巧建“故宫角楼”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大家好,我是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的小志愿者徐俪宸,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巧建“故宫角楼”》。
故宫角楼,紫禁城的象征,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2021级小小志愿者徐俪宸
  从团城极目远望,东见景山,南望中南海,北观北海,映入眼帘的是山海相连、塔寺林立的缥缈美景……其中看得最真切的,便是故宫的角楼了。
  相传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营造紫禁城时,在梦中见到一座前所未有、精美绝伦的“仙楼”,一位仙人老者告诉他“此楼乃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朱棣刚要问其详情,老者便踏着祥云飘然而去了。朱棣被仙楼的秀美所震撼,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传下圣旨,要在紫禁城的四个城角建造如此仙楼。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这些要求可难倒了建造紫禁城的能工巧匠们,他们绞尽脑汁、却始终想不出仙楼的模样。眼看交工的日期就要到了,工匠们万般无奈。这天,一位自称来自鱼日村的白胡子老人手提蝈蝈笼子向绝望的工匠们叫卖,工匠们看到编制精巧、工艺繁复的蝈蝈笼子就像一座楼阁,竟跟皇帝要建的仙楼有几分相像,他们恍然大悟,于是振作精神,夜以继日地钻研设计,终于按时完成了仙楼的建造。“鱼日”两个字摞起来就是“鲁”字,人们相信,那位鱼日村的老人就是下凡来帮助工匠们的鲁班爷,而这里的仙楼就是紫禁城那四座玲珑奇巧、美轮美奂的角楼。
  在城墙四角上修筑角楼是古老的建筑传统,最早的角楼形象出现于敦煌壁画当中。从作用角度来讲,角楼与城墙一样,属于防御性建筑,是居高临下、瞭望敌情的所在;从装饰角度分析,角楼造型繁复考究,雍容而不失灵动,是整个建筑群不可或缺的重要装饰因素。
  今天,角楼早已成为紫禁城的象征。无论谁从角楼经过,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来欣赏它秀美的身姿。而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角楼的结构远比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更加繁复。角楼的屋顶由黄色琉璃瓦铺就,是3层屋檐、6个歇山顶组成的复合式屋顶,共有28个翼角、16个窝角、28个窝角沟、10面山花、72条脊,另外还有背后掩断的10条脊。这些结构时而出角、时而窝角、时而交叉、时而错落,琉璃瓦都因位置不同而形状各异,正脊交叉处置一铜鎏金大宝顶。屋顶上的吻兽更是有230只之多,比太和殿的吻兽多出1倍以上。
  如此繁复厚重的大屋顶结结实实地压在角楼的木构架之上,却丝毫看不出沉重或压抑。是什么使二者如此严密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而又承托起那凌空远眺的层层檐角,传达出皇家建筑的庄严和秀美呢?答案是既坚且美、灵动蓬勃的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构件,其精巧独特的构造、无可替代的作用和繁复精美的造型,使其无论从技术或艺术角度,都足以代表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紫禁城,故宫角楼,角楼造型
故宫角楼,图片来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丛书
  好了,这就是本期“趣读华夏科技故事”的内容,云端揽胜,乐享科学,敬请大家继续关注中国科技馆“云享科学”活动。
科技馆带回家,《中国古代建筑》丛书,趣读华夏科技故事
《把科技馆带回家》系列丛书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代建筑》,略有改动。
  《中国古代建筑》王爽/马若涵/陈康/张瑶等编著.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21.4(把科技馆带回家.华夏之光)
  策划:李广进
  制作:张旖旎、徐俪宸
  审核:王紫色、李广进、袁辉
  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筹)供稿
  (本文转载须经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筹)许可)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20107_1062882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