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信息
日期:2024年9月19日
地点:中国科技馆
主题:科技博物馆的未来:破壁·跨界·升维
目标:探讨科技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探索科技馆行业创新转型的路径和机制

此次沙龙以“科技博物馆的未来:破壁·跨界·升维”为主题,邀请了科学教育、科技史、博物馆、科技馆等领域的8位专家齐聚一堂。专家们基于国家战略、时代特征、科普现状等,深入分析了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各自专业领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表示,公众对科技馆的期待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期待科技馆秉承开放和创新的理念,打破物理空间、行业壁垒等限制,融合现代与传统、文化与民生等,实现跨领域整合,建设成为面向未来的多功能、多模态平台;要突破现有教育体系限制,满足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复杂的科学文化消费需求,发挥识别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功能。

二、专家信息及观点
●齐锐:用青少年能理解的表达呵护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并培养科学精神是科技博物馆的职责所在。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

齐锐基于丰富的科技博物馆工作经验,分析了青少年科普需求和认知特征,对科技博物馆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建议,为科技博物馆跨界赋予新诠释。
1.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是未来投身科学研究的基础。
2.用青少年能理解的表达呵护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并培养科学精神是科技博物馆的职责所在。
3.科技博物馆人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局限于专业领域,也不局限于自然科学范畴,应当有国际视野,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博古通今,并在工作中进行跨界融合,促进提升文化自信。
4.科技博物馆人应以博物馆为基地,但不局限于馆内工作。应当走出博物馆,深入基层,真正了解民众最急迫的科普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运用科普策略。
●吴丰昌:科技馆应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民生完美融合的科普场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环境保护领域战略科学家

吴丰昌基于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科普需求,分析科学教育如何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分享了国内外科研院所发挥科普功能的案例,对现代科技馆破壁、跨界、升维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科技馆是国家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的重大标志,是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
2.科技馆必须要保持开放的思想,打破空间壁垒,走向社会大众。
3.科技馆不能仅仅单一追求未来科技,也应兼顾传统与现代。确保既有展望未来的科学探索,也有贴近生活的科普内容,如空气质量、食品安全、饮用水健康等大众关心的领域话题。因此,科技馆应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民生完美融合的科普场所。
●孟凡超:科技馆应该给国民植入追求科学技术的基因,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推动跨领域的融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

孟凡超基于桥隧工程建设的丰富经验,探讨了科技馆建设对于推动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分享了港珠澳大桥设计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对现代科技馆发展方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科学教育要让“科技”二字深入人心,要给青少年心灵上的激励和触动,以此助力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2.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建设规模还应继续扩大,数量和质量都要提升,以发挥其在启迪青少年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独特作用。
3.科技馆应当涵盖科学和技术两大领域的展示和普及。
4.像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改变了国民的时空观一样,科技馆应该给国民植入追求科学技术的基因,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推动跨领域的融合。
5.科技馆应该在经典的自然科学、成熟的工程技术、前沿的科学、探索性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展示,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求知需求。
6.探索性的研究不必等到完善后才公之于众,科研探索的过程和阶段性成果不仅能启迪青少年的智慧,也可以开启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同样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任炜东:问题是唤醒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关键。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

任炜东结合基础教育实际,强调好奇心的重要性,提出唤醒好奇心的关键是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问题的来源及卡脖子问题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1.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天生的,在基础教育中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是有挑战性的。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应试压力增大,好奇心会被逐渐消磨,知识带来的原初乐趣和认知升级得到的愉悦感将逐渐减少。
2.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开放办学,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走进自然等形式,针对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度的跨界探讨,不求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求激发、满足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3.问题是唤醒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关键。需要激发青少年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把最初的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如何对问题做出科学的界定,如何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直到形成科学结论。
4.问题的来源之一是课程体系中与科学历史相关的探究内容,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社会技术热点。以当前热度较高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例,既可以作为新技术引导青少年主动认识、主动接触,也可以作为新手段,丰富青少年的课外活动。
5.在科普教育中,要把涉及专业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呈现给青少年,或许可以让有这方面潜质的孩子及早的确定人生目标,激发其投身科学的欲望。进而在这个群体中挑选出具有杰出创新潜质的孩子重点培养,这是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期望实现的一个突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郑永和:科技工作者应该参与到科技馆工作中,把创新成果和经典研究带给公众。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郑永和结合学校科学教育实践经验,分析了科技馆的功能定位及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分享了国外场馆的科普案例,对科技馆未来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
1.科技馆有特别重要的定位,它能够集中实现从科技向教育的转化。
2.科技工作者应该参与到科技馆工作中,把创新成果和经典研究带给公众,特别是有大量的国家级项目的院士专家,要参与到科技馆科普工作中,把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科技馆呈现。
3.科技馆在启迪青少年方面具有长远的价值,投资科技馆就是投资青少年科学教育,就是投资未来。因此,我们应当以更加宏大的气魄来投入科技馆的建设。
4.科技馆从事的科学普及和学校呈现的科学教育,两者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科技馆要和学校的科学教育相结合。
5.在科技馆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利用政策激励措施,走更加专业化道路。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不仅应学习科学本体的知识,也需要更多的了解教育专业的内容,比如课程教学论、学习科学、教育技术、心理学等。
●陈丽:科技馆需要从科普基地转型为科普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

陈丽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新技术背景下公众更高层次的科普需求,阐释科技馆迫切需要转型,分享了科学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案例,为科技馆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公众对科技馆的期待超越了之前所有阶段,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公众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科普需求。
2.新的发展阶段,科技馆面临更大挑战,其定位需要转型,从科普基地转型为科普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以满足广大公众多元化的科普需求和服务需求。
3.科普教育不应局限于科技馆内部,而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虽然不可能将所有高端科技平台的成果都直接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但可以考虑将全国各地的生产一线高端平台转变为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和资源整合,提供定制化服务,实现科普教育的灵活性和广泛覆盖。
4.科技馆可以开展增值服务,助力发现和选拔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能力必须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展露出来,科技馆科普教育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多模态的数据,可用于评价并识别具有潜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5.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成果应该更多地应用到科技馆中,优化科技馆现有的服务能力。
●潜伟:“破壁”是破除科技馆物理空间的壁垒;“跨界”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联通;“升维”是科技馆的功能提升。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潜伟结合专业背景和博物馆行业丰富的实践经验,介绍现代博物馆的定义范围和主要功能,从依靠信息技术展示核心资源、促进古今中外融合跨界交流,注重科技展品的研究和阐释等角度,对科技博物馆未来如何发展提供了建议。
1.博物馆的定义自2022年起由国际博物馆协会进行了更新,体现了博物馆功能的不断发展,从最初的收藏展示扩展到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等五大功能。
2.博物馆的发展被视为从历史博物馆向艺术博物馆、科技博物馆拓展的机遇。科技博物馆尤其重要,它们不仅围绕科学技术历史和未来进行展示,而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展示工具。
3.“破壁”是破除科技馆物理空间的壁垒,利用互联网、VR等先进信息技术,把科技馆的核心资源展示出来,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艺术馆、科技馆、博物馆之间的联盟,促进全面人才的培养。
4.“跨界”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联通,是古今中外科技文化的融合。在这一理念下,科技馆的发展可以达到很好的境地。
5.“升维”是科技馆的功能提升,从单一展示到深入研究与阐释。每位科技馆人都应视自己为研究者,深入探究每一件展品如何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如何激发公众的探究热情。在有限的空间资源下如何去实现,这就需要破壁,开放式办馆,充分利用多方资源,跨界融合。
●张劲硕: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玩乐天性,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乐趣,不应过分追求深奥复杂。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张劲硕通过与自然生态的类比,指出各类科普场馆要注重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跨馆跨学科结合,推出更具乐趣的科普活动,同时强调发挥书籍和真人科普明星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科技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无论是科技馆还是博物馆,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馆的优势在于互动性和教育性,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而动物博物馆则更侧重于博物学的展示。
2.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玩乐天性,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乐趣,不应过分追求深奥复杂。
3.科技馆的展示内容和教育活动可以与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以此推动公众对更广泛知识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4.科技馆应该加强科学史、科学人文方面的内容建设,如出版科普书籍,打造品牌,对科学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5.科技馆和博物馆应面向未来,同时关注内部员工的成长和科普人才的培养,打造科普明星,以增强科学传播的力量。真人科普明星在向公众传播科学方面的效果是虚拟的AI无法替代的,也是一种重要的科普手段。
6.科技馆的发展不应仅限于高端科技展示,还应考虑普通公众,特别是儿童的需求。
三、与会专家基于“科技博物馆的未来:破壁·跨界·升维”主题达成共识
科技博物馆是国家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肩负着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责任,所以必须是开放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未来科技加民生科技的融合。在经典自然科学、成熟的工程技术、前沿的科学、探索性的研究等均有系统的展示。
科技博物馆建设必须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加强各类基层博物馆的发展,以发挥其在启迪青少年爱科学、投身科学的巨大作用。
科技馆要像空气和水一样存在,推动科技向教育的转化,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参与。推动科技馆链接科研一线,投资科技馆,投资国家的未来。
科技馆博物馆应该与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跨界融合,以此推动公众对更广泛知识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科技博物馆应该成为青少年孩子们的朋友,要保护好孩子创造创新的火种,让其好奇心免受消磨,来享受认知不断升级的愉悦感。不以完整的构建知识为追求,而是满足其探究的欲望,让孩子心里的问题变成可研究的科学,用科技馆的新空间来唤醒孩子们的想象力。
公众对科技馆的期待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科技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绝不可循规蹈矩,刻舟求剑。要加快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快定位的转型,从科普基地向科普资源整合服务平台转型,要发掘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推动泛在场馆建设,推动社会和科技馆的双向奔赴。要以互联网平台思维改造科技馆,满足青少年、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复杂的科学文化消费需求。
要突破现有教育体系的限制,真正让科技馆走到中小学生中间,加强科学教育内容的策源,让有潜质、勇于挑战自我的高端人才的发现形成一种常态。要打造科技馆识别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功能,针对其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特别是创新所需的高阶能力,必须在复杂问题的场景中予以解决。
要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数字馆等重要场景的建设,来破物理空间之壁,破博物馆之间的墙壁,以科学文化的创造,以历史的眼光,寻中华文明的文脉,抽取其精华元素和文化符号,提升研究、阐释、创新、创造能力,更好地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实现更好的发展。
让科技博物馆成为让孩子们玩起来、嗨起来的一个重要场所,使科学教育回归人类自然的本质属性,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让青少年、社会公众在科学博物馆感受科学之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