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信息
日期:2024年8月27日
地点:河南省科学技术馆
主题:新时代背景下科技馆展览面向未来的策展思路创新
目标: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馆策展新思路等

此次沙龙以“新时代背景下科技馆展览面向未来的策展思路创新”为主题,邀请5位馆长,通过科技馆发展变革、科学文化与艺术跨界融合、社会协同合作等话题,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交流。聚焦于新时代背景下科技馆功能的全面升维,前瞻性地探索未来发展的广阔路径。与会专家一致表示,科技馆亟需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全力推动展览创新升级;同时凝聚更广泛社会主体,形成强大科普合力,共同促进科技馆体系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发展迈进。

二、专家信息及观点
●孟庆金:变革策展理念,坚持“内容为王”。
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

孟庆金以“策与展:博物馆自然类展览的新视界”为题,分析博物馆发展变化趋势,从自然博物馆的角度探讨展览策划与设计思维的转变。
1.博物馆发展变化趋势:从内向的甚至是封闭的,转变为外向的、与其他机构融合的;从以展品为中心转变为以观众为中心;从被动的、单一学科的转变为主动的、跨学科的;从唯一的管理者话语权转变为优先关注公众声音;从永久性结构和运营的硬实力转变为以灵活的结构呈现出的软实力。
2.策展人要具备更多元、综合的专业策展能力,从多个层面提升观众体验感、舒适度,推出个性化服务:展览内容有深度、有内涵,叙事清晰逻辑严密,易于理解;展示形式多样,技术应用合理适度;展品制作工艺合理,品质优良,可靠性高。
3.探讨自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设计思维的变革:关注未来与“人类世”,关注可持续发展主题;融入新发现和研究,强化跨学科融合展示,提升科学思维;“收藏、展览、科研、教育”功能一体化;创建终生学习与文化休闲的教育体系;研究透明化,打破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高墙”;自然、历史、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利用数智技术拓展可能性;优化室外空间,促进人与自然有机融合。
4.未来展览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变革策展理念,坚持“内容为王”,确保策展活动的科学性,倡导跨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对展项的深入研究。
●忻歌:科艺相通体现在四个层次:理念的相通,思维的相通,规律的相通,形式的相通。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

忻歌以“科艺融通 美美与共”为题,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到科学与艺术相通的四个层面,以“上海天文馆”为例,分享如何以感性之手演绎理性之美,为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科技馆设计中实现科艺融通提供参考。
1.艺术与科学是两门独立却不可分割的学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以人类创造力为基础,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为目标,二者具有高度关联性。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具有历史必然性。探索、思考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2.科艺相通的四个层次:理念的相通,思维的相通,规律的相通,形式的相通。
3.在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技馆中的科艺融通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建设理念、设计原则,建筑、景观,标志性展项、公共艺术作品,艺术装置、展品展项,环境氛围,导览系统、服务设施,VI视觉形象、文创产品等。
4.在上海天文馆的建设过程中,以“创造一套清晰的叙事结构”“美丽而引人注目的震撼”“星空的真实观测和模拟体验”为建设理念,实现吸引各年龄段观众、从轻松学习到深入探究、共享社交空间的展示目标。
●邱银忠:未来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建设应具有参与性、变革、跨学科特征。
广东科学中心副主任

邱银忠以“新一代科学中心科普创新能力的建设与提升”为题,回顾科学中心的发展历程,分析未来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的特点,分享广东科学中心近年来展览建设的思考。
1.未来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建设应具有参与性、变革、跨学科特征,虚实结合,融科技、生态、人文与艺术为一体,是面向全体公众的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氛围的终身学习中心。
2.世界范围内科学传播的重点转向了与个人切身相关的内容传播,从个人及其所处的生活世界等层面关注生命、福祉、人性、美好、生态环境等增益人生的体验。
3.广东科学中心近年来展览建设的思考:理念上,吸收融合国际前沿教育理念;主题上,面向科技与社会发展;传播上,跨媒介新媒体传播;内容上,从普及科学知识到弘扬科学精神,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科技本身到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段春明:采用“主题化”的布展策略或局部情境模拟的设计手法。
河南省科学技术馆馆长

段春明以“创新策展思路 助力科学教育——河南省科技馆展览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基于河南省科技馆建馆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并分享科技馆策展思路。
1.顶层设计多元化。树立满足公众多维度科普需求、多元融合的顶层设计理念。
2.展示内容前沿化。科技前沿内容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强科普的吸引力、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还能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以及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为建设创新型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3.主题叙事情景化。结合自身的特色与观众的需求,采用“主题化”的布展策略或局部情境模拟的设计手法,旨在深入挖掘并展现展品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引领观众步入精心营造的展厅环境之中,促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增强情感共鸣,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4.布展环境艺术化。科技馆的设计与布展需要依托于坚实的科学基础,更需要融入艺术的美感,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和谐共生,共同释放“美”的无限魅力。
5.科学教育协同化。积极探索科普场馆助力科学教育的实现途径,大力开展“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提质行动,形成全省馆校合作规模效应,为学校研学提供绿色通道,开展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健全双向互动实践的合作机制,创新探索科普场馆服务“双减”的工作模式。
●罗季峰:坚持“主题引领,自主创新”的原则,以明确的主题作为展览的中心思想,打造既具教育意义又富有创意的展览体验。
合肥市科技馆副馆长

罗季峰以“合肥市科技馆蜀西湖馆区展陈内容建设情况”为题,回顾新馆展陈建设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方法,分享各主题展厅的建设成果,总结建馆经验与启示。
1.通过对展陈理念和定位的前置研究,确定新馆建设的目标、任务、定位、展陈理念、展陈纲领,并明确展陈内容建设的方法和步骤。
2.坚持“主题引领,自主创新”的原则,各展厅都以明确的主题作为展览的中心思想,保证展览内容信息的丰富,催化大量展品的创新,打造既具教育意义又富有创意的展览体验。
3.充分利用室内外公共空间,通过与建筑空间的巧妙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网红展品,塑造文化地标和打卡热点。
三、与会专家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科技馆展览面向未来的策展思路达成共识
科技馆展览的变革,应打破传统策展框架的束缚,大胆创新,借鉴科学家的思考方式,通过思维碰撞孕育出全新的策展思路;策展人应具备多元、综合的专业策展能力,积极吸纳外来精华,融合中国文化,注重展览内容设计,将丰富的思想与内涵传递给公众。
展览应注重科技、生态、人文与艺术融通,加强环境氛围的营造,注重创新、交流、互动、参与及实践,构建科学、艺术与文化融合的科普平台。
从展览主题看,科技馆展览应更多地关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为公众带来增益人生、启迪思考的科普体验,满足公众多维度的科普需求。
从展览内容看,科技馆展览不局限于单一的、特定的学科,倡导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物理空间的限制,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和互动,引导公众以整体性、系统性视角来理解、解决复杂问题,有效提升公众的科学思维能力。
从展览形式看,合理利用前沿展示技术,扩展数智技术的应用,增强科普吸引力;探索科学与艺术的融通,打造主题式、沉浸式、场景化的体验空间,塑造独具特色的网红展品和打卡热点,提升公众的观展体验,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从创新工作机制看,增强科技馆的开放性和社会协同,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协同策展的机制,深化馆政合作、馆校合作、馆企合作,构建优势互补、协同攻关的优质科普资源供给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开辟科普供给新赛道。
合理有效利用室内外公共空间,巧妙结合建筑空间特点,提升公共空间展示效果,提升展示效能。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