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WINTERS/网络相册
中国的主要研究机构都在打击利用虚假同行评审发表文章的科学家,要求严重违规者返还科研基金。随这项措施发布的还有一份来自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声明(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AST),官方媒体于11月12日首次报道,CAST已经调查了数十起同行评审的违规事件。调查揭露了现今中国存在的肆无忌惮的“论文掮客”这一角色,这些人干着叫卖幽灵代笔以及欺诈论文的勾当。
“如果之前还不算明显,那么现如今已经无法否认中国科研界潜存着严重的道德问题。”Benjamin Shaw说,他是北京的英文编辑公司理文编辑(Edanz)的中国区主管。还有人警告称,对不诚信作者的现有处罚措施还不够严厉,不足以制止他们的学术造假行为。但基金会与CAST(联系科技界与政府的纽带机构)一致回应,声称中国已经严肃对待此出版乱象。
自2012年起,有大量作者陷入了同行评审丑闻,其中包括许多中国人,多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牵涉其中。期刊发现,作者或者他们的中间人推荐他们自己的评审员,向评审员提供由违规者控制的邮箱地址,这样就可使评审员审查自己的文章了。这一发现最早由博客“Retraction Watch”报道,促使各大出版社撤回了大量论文。今年3月开始,位于伦敦的生物医学中心(BMC)陆续撤下了43篇论文;8月13日,BMC的老板Springer表示,BMC将撤回64篇论文。Elsevier公司和SAGE公司也都论文要求撤回。
出版社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单单问责作者。“一些研究人员在操纵同行评审事件的过程中被臭名昭著的服务机构无辜牵连。”BMC研究诚信办公室的资深编辑Elizabeth Moylan在3月的一次国际调查结束后于出版社的博客中说道。4个月后,BMC旗下期刊《诊断病理学:开放阅览》(Diagnostic Pathology: Open Access)更新了一份撤回名单,指出中国上海的作者协会已经发现,研究者“只想为自己的手稿购买语言编辑服务,并未参与干涉同行评审程序。”
CAST的调查凸显了“论文掮客”的重要作用,这一群体的利益来自国内“发表或灭亡”的心态。《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报道,CAST联系了31位被BMC撤稿的作者。(BMC的发言人Shane Canning称,BMC应CAST要求只提供了相关信息,但并未配合调查。)其中29名作者承认利用了中间人,而手续费从600美元至5500美元不等。
人民日报指出,CAST的调查已经确定了5家为论文被撤回作者提供虚假同行评审的公司。(在同行评审丑闻曝光之前,《科学》杂志曾在2013年发布过一份对中国“论文掮客”的调查,在这个骗局中,科研人员可以购买已被接收论文的原创作者资格,或者出钱找人代写论文;其中一个掮客也被CAST调查过。)
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防止此类骗局发生。本月早些时候,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FSC)宣布,已经调查了22篇被撤回论文的作者,收回了情节严重项目的基金。如果用撤回的论文申请经费,“不管经费已经花费了多少,违规研究人员的上司需退回所有经费。”NSFC主任杨卫告诉《科学》杂志记者。对于在经费批准后发现的造假者,基金会将在论文提交公断后追回全部应付经费。
由于许多被撤回的论文均来自医学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也对相关丑闻作出回应。今年9月,国家卫计委出台了新规定,要求研究机构彻底调查学术不端行为,杜绝研究人员在自己未参与的研究项目的论文署名。
提供合法英文语言编辑服务的公司试图与不规范的同行保持距离。就在上月,中国的6家编辑公司成立了学术编辑联盟(Alliance for Scientific Editing),并且采用行业标准,例如要求联盟成员发布行业道德标准,禁止成员操纵同行评审程序。
这些措施可能还不够,武汉中科院的编辑林颂青(音)说。他说,即使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开除了承认欺诈的科学家,“论文交易仍将长期存在”。学术界管理人员及政府在打击出版物的工作中感到了压力,他补充道,由此便有了掩盖出版乱象真相的动机;《浙江大学学报》编辑Zhang Yuehong认为,更多科研机构需构建自身的监管工作,使用诸如“Zhang Yuehong”及“Contributor ID”等工具,使编辑及读者能轻易查到作者的学术背景。
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是一项长期工作,Yang警告称,“各式各样的学术造假行为层出不穷,犹如潮汐,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新形势的欺诈形式。”
翻译:谢梦莹
审稿:董子晨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