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对宇宙大爆炸的新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奇特的结果。天文学家发现,仙后座A超新星遗迹内部星云的一部分并不是均匀膨胀的:某些物质导致星云的一部分移动——不是与其余物质一起向外移动,而是向内移动,回到了爆炸源,造成了反向冲击。
“这部分的反向运动可能意味着两件事,”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天文学家Jacco Vink说,“要么在超新星物质的某个地方有一个洞,营造了一种真空条件,导致滚烫的超新星表面在突然间局部向内移动,要么就是星云与什么东西相撞了。”
仙后座A与地球相距11,000光年,是银河系中最著名的、也是人们研究多的天体之一。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超新星遗迹——大质量恒星爆炸后留下的不断膨胀的喷射物云。
1670年代,人们首次观测到了仙后座A超新星,它照亮了天空,从那时起天文学家一直在研究它的残骸,这是研究超新星演化过程的极好样本。
仙后座A发出的光由多种波长构成,它的外部是一个巨大的、大致呈球形的、不断膨胀的“外壳”,这个外壳很可能在超新星爆发之前就已形成,并以每秒4,000到6,000公里的平均速度不断膨胀着。
在他们的新研究中,Vink和他的同事研究了来自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译者注: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是美国宇航局于1999年发射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目的是观测天体的X射线辐射)十九年以来的X射线数据,以拼凑还原出仙后座A的残骸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
他们发现,仙后座A“外壳”内部西侧的一部分以每秒3,000至8,000公里的速度向内弹回中心。
他们还发现,同一个部分的外部冲击波正在加速。根据膨胀冲击波的计算机模型,与某物的碰撞会导致冲击波先减速,随后再加速:“正如我们所估测的那样。”Vink解释道。
那么冲击波会与什么相撞呢?
我们从其他超新星遗迹中得知,恒星外部空间的物质会产生反向冲击。例如,更密集的星际气体和尘埃区域移动更为缓慢,在仙后座A爆发时,垂死的恒星释放出的致密物质导致残骸在向外扩张时与之产生了猛烈撞击。
这也可能是真正巨大的恒星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沃尔夫-拉叶阶段(译者注:沃尔夫-拉叶星是具有辉明谱线的O型星,主要特性是谱线中具有很强很宽的发射线)极端质量损失阶段的结果,在恒星周围的空间中形成了一个空腔。
实际上,我们对创造仙后座A超新星遗迹的前身星(译者注:前身天体是恒星时可称为前身星)知之甚少。我们不知道它的体积有多大、它有多少年历史,也不知道它的光谱类型是什么,但这次的研究结果也许能提供一些线索。
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仙后座A这样的天体,随着新仪器和新技术的运用,我们期待在未来几年内会揭开更多谜团。
(科幻世界 独家编译)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