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科院古脊椎所)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领导的中美合作团队依据一具长度超过1米,并带有下颌骨和环椎的完整头骨,于6月17日在国际刊物《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发表了巨犀的一个新种"临夏巨犀"(Paraceratherium linxiaense)。这头长8米、肩高5米、重达24吨的巨兽,相当于四只非洲象。
“这个新物种比已经灭绝的副犀属的其他巨型犀牛都要大。对包括“临夏巨犀”在内的副巨犀属进行的一项新的族谱分析揭示了这些古代巨兽是如何在青藏高原地势比现在低的时期跨越中亚和南亚迁徙而进化的。”
据悉,在20世纪50年代起,位于临夏盆地的当地农民开始发现“龙骨”。在20世纪80年代的挖掘中发现了罕见但支离破碎的巨型犀牛化石。直到2015年,有人发现了一只巨型犀牛完整的头骨和下颚,以及另一只犀牛的三根椎骨,它们都可以追溯到渐新世晚期(3390万到2300万年前)。
(图片来源:中科院古脊椎所)
巨犀是地球历史上生存过的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体重可达24吨,相当于4头最大的非洲象的体重总和。巨犀的腿部很长,站立时的肩高5米,头部可伸达7米的高度。巨犀的体型适合于在疏林中生活,像长颈鹿一样取食树冠的叶片。除了在巴尔干、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发现的少数化石,巨犀主要生活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从始新世中期4200万年前的始巨犀(Juxia)开始,巨犀演化出6个不同的属,最终在中新世早期的2100万年前绝灭。其中,巨犀属(Paraceratherium)是分布范围最广的巨犀,从东亚远至东欧。发现于青藏高原西南缘的布格蒂巨犀(Paraceratherium bugtiense)具有丰富的记录,但它孤立于欧亚大陆其他巨犀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起源和进化长期模糊不清。
在始新世,亚洲与欧洲是分隔的,因为中东和西伯利亚西部仍然被海水占据,图尔盖海峡还在水下,不过,在渐新世已发育海陆过渡沉积。
(图片来源:中科院古脊椎所)
邓涛称,塔里木盆地的西南凹陷向东延伸到阿尔金山脉,分布有从始新世时期到中新世早期的海相沉积,含有丰富的海相有孔虫、介形虫和双壳类化石。海相的鱼类化石与巴黎盆地的软骨鱼类非常相似,指示该地区远古时期存在东西向延伸的海域。因此,南亚与哈萨克斯坦被海域分隔,也阻挡了巨犀在这个方向的直接交流。
研究表明,在渐新世,巨犀从蒙古高原到南亚的扩散将沿着特提斯洋的东岸,通过西藏腹地的一些低海拔谷地进行。这一路线得到其他证据的支持,在青藏高原中部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鱼类和植物化石都显现出热带的特点,指示青藏高原海拔高度当时不超过2000米。
“巨犀在渐新世早期从今天青藏高原北侧的蒙古高原经中国西北地区扩散到南亚,巴基斯坦巨犀的后代又在渐新世晚期返回甘肃和新疆,由此证明青藏地区尚未上升成今天的高原,没有足够的高度阻碍像巨犀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扩散。”邓涛说。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