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坦言,虽然我好歹读过一些科幻小说,但一直不敢自称是名科幻爱好者——至少,并不资深。为了写这篇书评,还特地做了一大堆考据。
首先要介绍下我是怎么读上威廉•吉布森的。威廉•吉布森是美国-加拿大著名科幻小说家,可以称得上是位思想家,还是个坚定的反战分子。
初遇他的作品是在《天南》杂志的第二期上面(顺便也推荐一下这本文学杂志:本来是双月刊,后来变成季刊;每期一个主题,挺有意思的,与《收获》、《人民文学》那种经典的杂志很不一样。第二期是科幻专刊,刊名是“星际叙事”。从没买过《科幻世界》的门外汉我也是读了那一期《天南》才认识了韩松、陈楸帆、飞氘等几个国内的科幻作家。扯远了……),里头选了吉布森的一篇短篇《斯金纳的房间》(Skinner’s Room,首次出版于1991年)。考据下来,吉布森在继’80年代“蔓生都会”三部曲(Sprawl trilogy)后,于’90年代创作了“大桥”三部曲(Bridge trilogy),一样的赛博朋克,不太一样的意境;而在这篇早于“大桥”三部曲的《斯金纳的房间》中就第一次出现了“大桥”的形象。
后来,当然我就疯狂地去寻找吉布森的名作Neuromancer的中译本啦,那还是2011年的事情。在那之前还半懂不懂地看过《攻壳机动队》,算是领略过“赛博朋克”风格的魅力。Neuromancer初版于1984年,是前文提到的“蔓生都会”三部曲的第一部,作者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可说是赛博朋克小说的开山之作,获得过雨果奖、星云奖和菲利普•迪克奖三大科幻桂冠。1999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Neuromancer中译本应该是该书最早的中译本,译名《神经浪游者》,十多年过去,几乎买不到了;我也试图读英文原版,但此书好像以语汇艰深出名,我磕磕绊绊读了两三页就放弃了;另外还托一个去台湾的同学帮我带台版的中译本《神经唤术士》,可惜他在书店没找到。终于,去年该书在中国内地再版了,重新翻译,译名也变了:《神经漫游者》,译笔较专业;由臭名昭著的科幻出版新秀“读客图书”出版,封面较难看。我迫不及待买了电子版,在kindle上读完了。
在正式点评《全息玫瑰碎片》之前,花了这么大的篇幅来说《神经漫游者》,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在科幻小说史上,论精彩程度《神经漫游者》也许并不出色,但论地位的重要性,它绝对可以排上前五。不过《神经漫游者》在网上(比如豆瓣的页面上)实在有太多资深书评,轮不到我这个十分业余的读者来点评。所以我就挑了这本今年才出版的、比较小众的《全息玫瑰碎片》,诚惶诚恐地推荐给大家。
Burning Chrome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威廉•吉布森早期的一些重要作品,英文原版1986年首次出版,以其中的一篇短篇来命名。中文版《全息玫瑰碎片》除了译名改用了集子中另一篇Fragments of a Hologram Rose的名字外,其余完全忠实原著,不多不少收录了原版的十篇短篇,前后顺序都一样,由新星出版社出版。(顺带一提,同样作为国内这两三年来的科幻出版新秀,新星出版社不论是在封面的审美,还是在对作品的忠实程度上,都比前文提到的“读客图书”高了至少两个档次。)这十篇短篇的写作时间大都在《神经漫游者》之前,风格除了作者后来典型的赛博朋克外,也有其它的,例如:《酒吧里的归栖者》可以归入惊悚悬疑小说的范畴;《蛮荒之族》描写了奇怪的第一类接触,探讨了货物崇拜的话题;这本科幻小说集中甚至还有《根斯巴克连续体》这样乍看跟科幻没大关系的作品。
着重介绍其中两篇,另外简单推荐三篇。
《约翰尼的记忆》是最早期的赛博朋克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中,用大脑当做数据载体的数据贩子、身体经过改造的超人杀手、势力横跨世界的日本黑帮、有毒瘾的赛博格海豚、覆盖整个城市的富勒穹顶(geodesic dome)、聚居在城市上空贫民窟的低科技住民、蔓延整个美国东海岸的蔓生都会(the Sprawl)、以及赛博朋克小说中最出名的女性角色莫莉•米利安斯(Molly Millions)等诸多典型的赛博元素轮番登场,令人目不暇接。从没接触过这种小说的人也许刚开始会很难适应,产生一点阅读障碍。
如果你还没读过《神经漫游者》,那么我建议你先读一读《约翰尼的记忆》。可以说,正是《约翰尼的记忆》、《新玫瑰旅馆》、《整垮铬萝米》这几篇吉布森早期的作品奠定了赛博朋克的世界观基调——一个有着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生物改造技术、航天空间技术,却无法使人类和平安逸地在其中生存的近未来世界,一个充斥着暴力犯罪和技术犯罪的、灰暗的世界,一个促成了赛博空间诞生的世界。虽然这篇小说中并未提及《整垮铬萝米》中出现的赛博空间,但有一段在今天看来却是无比精准的预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上学时老师就这么跟你说,但老师没告诉你,你的行踪、你的生活、你的一举一动,全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蛛丝马迹和零零碎碎的信息片段。有朝一日,这些片段可能被人收集整理、分门别类……”想到这是作者早在1981年(也许更早)那个互联网远未全面发展起来的时代所写下的话,着实令人瞠目。此外,小说中也侧面写到了发生过的一场世界大战,在这场未来的战争中,人类无所不用其极,海军甚至改造海豚,并利用毒品来胁迫其为战争服务。很明显,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反战立场——须知,作者本人就是为了逃避越战的兵役而移民加拿大的。
不过,读者大可不必担心小说因为探讨了太多人类未来的走向问题,而变得冗长乏味,因为这归根结底还是一篇关于主人公发生在一晚上的冒险的通俗小说。作者用了第一人称来叙事,俚语和俏皮的对话的使用、洒脱自然的动作描写也让阅读变得轻松;临结尾还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打斗,发生在两个矫健灵活的改造人武林高手之间,值得读者期待。
《根斯巴克连续体》我肯定没法解读透彻了——这是一篇即使我努力概括梗概也还是会让你一头雾水的小说,所以我就不概括了。你可以自己去读一遍,不过,必须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没有,也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考据来弥补,首推此书中文版编辑陶子整理并放在豆瓣上的《图注<根斯巴克连续体>》 http://www.douban.com/note/336229024/ ),而且你还得慢慢地读,才能理解作者到底在说啥、了解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如果你不够专注,很容易就会以为作者弱化情节,只是在无意义地枚举和堆砌各种文化名词。要是你读过威廉•巴勒斯,或是托马斯•品钦的作品,也会对你理解这篇小说有所帮助。
编辑将这篇根本算不上科幻的科幻称作“挑战旧式科幻的战斗檄文”,它面向以雨果•根斯巴克和弗兰克•R•保罗为代表的旧科幻风格大声开炮,声讨那种以为梦幻的乌托邦会顺利降临世界的精神状态:“在这里,我们生生不息,以梦幻的逻辑继续生活。这里的人不知何为污染,不知化石燃料是有限的,不知对外战争也可能失败。他们一无所知、体面而幸福,对自己和世界都无比满意。这梦幻中的世界,就是他们的世界。”
如果你知道现代→后现代→当代的这种近百年来的文化发展进程,就会明白这篇小说正是科幻小说从现代发展进入后现代的一个标志;如果你熟悉摇滚乐的发展史,也会将其跟朋克摇滚在’70年代的兴起对应起来——在朋克刚出现的时候,它是以“反摇滚”来标榜自己的,正如后现代同样是“反现代”的,这应该也就是赛博朋克所以被命名为一种“朋克”的原因。
就我本人来说,虽然读过的科幻十分有限,但已经形成明显的偏好:我更喜欢亚瑟•克拉克和威廉•吉布森等善于精准地描摹,或者说预言近未来世界的科幻,而无法爱上《基地》、《沙丘》这样转向远未来世界的科幻。(《沙丘》之流甚至不惜刻意抽离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构造一个更偏向奇幻的世界,是我无法接受的科幻形式。)窃以为,要准确地预言一个近未来的世界,远比凭空构建一个空中楼阁的远未来艰深得多。只有像威廉•吉布森那样深谙现实世界各色流行文化符号,并对其背后的历史成因有着深刻和独到的思考的作者,才有可能发出《根斯巴克连续体》这样强有力的呼声,才有可能开创赛博朋克这样一种后现代的科幻类型。
该篇最后,作者通过主角之口叹谓:也许那个存在于’30年代人们想象中的完美无缺的未来乌托邦世界,要比’80年代的这个“恶托邦”般的现实世界更加可怕。总之,植根现实的总是比凭空捏造的更有意思吧。
《蛮荒之族》的英文原名是Hinterlands,源自德语,意思是内陆,就是在中心地带之后的地方,就是藏在港口后面的地方;中译本将其译成“蛮荒之族”,很明显是在说人类自己。我们发现了虫洞,我们送去大活人,回来的是带着外星文明科技碎片的尸体或者疯子;我们不停送大活人过去,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种货物崇拜的心态,就像美洲土著拿到殖民者带来的高级舶来品那样高兴;然而这是十分危险的,在虫洞连接的“高速路”中,游荡着的不仅仅是我们一支“蛮荒之族”,还有其它各个外星文明都等着盗取其它种族的科技……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结局又如何?人类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了吗?还是最终走向了毁灭?
《整垮铬萝米》中出现了《约翰尼的记忆》中没有出现的其它几大重要的赛博朋克元素:矩阵世界、赛博空间、网络牛仔。在读《神经漫游者》之前,也推荐先把这篇读完。(我一直很好奇,在互联网还未发展起来的年代,威廉•吉布森究竟动了多大脑筋才将网络牛仔,即黑客这一职业描写得如此巨细靡遗。)从《整垮铬萝米》到《神经漫游者》中的赛博空间,到《虚拟偶像爱朵露》中的“城寨”(Walled City),威廉•吉布森一直试图将网络空间视觉化,而随着人机交互技术和脑科学的不断进步,我想,这种构想也将于不久的未来实现吧。
《红星,冬季轨道》是布鲁斯•斯特林和威廉•吉布森合著的一篇,与后来的蒸汽朋克开山之作《差分机》一样,基本创意是由斯特林提出的。故事发生在近未来苏联(没办法,’80年代早期的作者要预见苏联解体还是很有困难的)的和美国在航天竞赛之后的淡漠时期,天上仅剩的一艘苏联载人飞船上。该篇科幻方面的创意寥寥,但营造的意境十分真实,尤其结尾可谓感人,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故也做推荐。(授权转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