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至今,我一直都是一个科学爱好者,但遗憾的是,我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90后的年轻人,还是抵挡不住丰富而曼妙的生活,最终没能坚持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从上高中阴差阳错的加入了文学社,我便一直坚持进行文字创作,到大学,到毕业,说句心里话,我受够了,我也很茫然。
我都写了些什么?我又该写点什么?我一直在这样问自己。我喜欢科学,所以思想趋于理性,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根本无法写作。写几篇时事评论?最后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局外人,只是在发着偏激的牢骚;写几篇人生感悟?最后发现自己总结的那些高尚的大道理,却不如一个农民伯伯朴素的言行;写几篇诗歌散文?最后发现写的时候自己感觉情感得到了抒发,之后却闻到自己身上满是穷酸气。
我不喜欢狗咬狗式的争辩,也不喜欢自以为是的腔调。我深刻的体会到,文学创作不应该一味迎合市场,变成填补人们心灵空缺的砖块;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市场,变成自命清高的华丽外衣。文学要像老师一样,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比学生知道的多,而且还要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要分析市场,看清人们的需求和人们整体思想素质的发展阶段,然后创作适合人们,同时又能让人们有所收获的作品!
为此,我决定创作一个自己从未涉及的体裁——小说。不再是一味的发表看法,也不再去争辩是非对错,就写一个故事,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一个真实而典型的故事,因为故事没有对错,只有发生或者不发生......
自此,我又回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将科学和文学结合起来,创作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幻小说!
大学期间,我便一直很关注中国现代科幻作品的发展情况,结果很不乐观。中国的科幻起步较晚,而且全民教育的起步更晚,文盲尚且存在,科盲遍地都是,土壤不肥沃,大树难扎根。
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中国的科幻没有传承!任何一个文学体裁,要想出现登峰之作,都需要几代人的积累,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中国的科幻发展了没多少年,又没有一个具有旗帜性的代表人物,这让中国的科幻小说市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难堪局面。
科幻,先有科,再而幻。尊重科学是立足的基础,否则科幻小说这个体裁都会变的模糊不清,很多作者现在在作品中掺加几个太空旅行、变异病毒、时空穿梭,随便在一个星球上搞个空间站,放几个人在那里谈恋爱,就把作品归为科幻。这还可以接受,至少可以归类为“软科幻”(以剧情为主,科技理论为辅的作品)。而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很多作品连一个科幻背景都没有,其作品完全可以被定义为玄幻、魔幻。
最终就连读者都被搞的云里雾里,自己的脚跟都站不稳,还怎么获得读者的认可?
而相对“软科幻”和冒牌科幻来说,“硬科幻”(具有丰富科学理论的科幻作品)一直都被科幻爱好者称之为真正的科幻,但在中国现在的“硬科幻”作品里,也一直没有出现广为流传的作品,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作者的水平差,而是很多作者都进入了一个误区当中。
上世纪后期,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科幻是科学的毒瘤!”,这句话在现在看来是说的有些太过分了,但根据当时的情况,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它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作家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在没有稳固的科学基础和谦卑的科学态度的情况下,科幻小说就成了一个抒发自己美好幻想的工具。脱离了现实,无论是文学还是科学都是站不稳的。大量的科幻作家只拘泥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将大量脱离科学真相的想法加入作品,最终导致科学界说出了“科幻是科学的毒瘤!”这样的话。
的确,科学还在发展,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人有资格评定未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但我始终认为,要想让科幻站稳脚跟,就要做到自己一身正气。就如同文学本身一样,人性虽有丑陋不堪的一面,有本身兽性的一面,但我们要弘扬的是人文明的一面,光明的一面,人们永远是追求美好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去宣扬人的兽性,告诉人们其实每个人都是自私丑陋的,这样的作品,就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是不值得去提倡的!
科幻小说作者,一定要吸取文学发展的经验,切不可自以为是,不可脱离现实,背弃科学,否则,科幻将真的成为了科学的毒瘤!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将“冒牌科幻”和“毒瘤科幻”抛开,认认真真的思考真正优秀的科幻小说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
首先,是科幻的“软”“硬”之分,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的科幻大师——凡尔纳。他的《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作品都是我们学生时代很喜爱的。对于凡尔纳的作品,相信是无法用软硬来划分的。“软”和“硬”并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丰富多彩的科幻理论和跌荡起伏的人物剧情是完全可以兼顾的。
在人们眼中,科幻小说向来是依靠奇妙的幻想和华丽的场景取胜的,但在拜读凡尔纳的作品时,我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其作品不仅剧情引人入胜,场景同样奇妙华美,与此同时,其作品中的科技成分非常清晰合理,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将凡尔纳奉为自己的思想导师。也许这就是大师,大师能做到,我们不一定做的到,但是我们依旧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自暴自弃,流于平庸。
其次,我们没有旗帜,不代表我们不能树立旗帜。大家都在说中国的科幻不行,在自己家都不行,放到美国这样的科技强国,更是不入流。甚至有作者说“想让美国人接受中国人写的科幻,就像让中国人接受美国人写的武侠一样。”
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但我并不认同,世界各国的人都会打架,但中国的功夫却是唯一一个被高度专业化的传统文化。美国人对功夫了解基本为零,就连“kongfu”这个单词都是直接音译的。但是科学不一样啊,我们是落后一点,但我们不是没有科技!千百年前我的科技曾经领先世界,现如今在部分领域我们已经实现了超越,随着现代通讯的发展,我们同样可以得到最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成果,我们没有理由一直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走。
尽管中国科幻的发展十分坎坷,也有多方面的原因限制,但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者,我永远抱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不能抱怨娘丑爹穷,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我们要找自己身上的问题,即便环境再怎么恶劣,我们依旧要做最出色的自己!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科幻小说的现实性。自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到世界人们的广泛认可之后,科幻界便提出了科幻现实主义的畅想。魔幻现实主义通俗点讲就是带有魔幻色彩的现实故事,放到科幻身上,当然也不是不可实现。
但在当今中国,提到科幻,大家就会往外太空、未来世界联想,想到了震撼人心的画面和奇妙瑰丽的幻想,但这并不是科幻小说完整的模样。奇妙的幻想固然是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也正是这个亮点,引导着科幻作者走入了一个新的困境。中国科幻小说之所以受众匮乏,原因就是仅仅抓住了读者的猎奇心理,这一点可以借鉴中国喜剧的发展经验。赵本山的小品为什么能脍炙人口,因为他不仅仅是在逗乐搞笑,同时还反映出了人民大众的现实状态,在搞笑的同时,让人们在笑声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中国的喜剧近几年发展迅速,广受好评,因为其中融入了更多爱情、友情、亲情等等深刻的思想情感。
科幻小说要想打开局面,就必须扩大受众面积!
我们不能只靠幻想取胜,同样要贴近现实。有人会问“科幻不都是发生在未来吗?”我的回答是“不,我们要让科学幻想融入现实。”还是以凡尔纳的作品为例,《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就都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主体,从《地心游记》中我们就不难发现,章节中出现的年号就是凡尔纳生活的年代,故事中出现的场景和人物就是十九世纪中期的真实写照,很显然,科幻和现实是可以实现完美融合的。
要想让更多的人接受科幻小说,尤其是在中国现在整体人民科技普及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科幻小说就更要贴近现实。爱好幻想,天马星空的人是一个非常局限的群体,大部分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希望能看到现实的影子,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认同感,满足心灵的需求。
况且,科幻小说必须明确,它是小说,是文学作品,它首先要符合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尤其是在人物和情节方面。有几个人能够将完全虚构的故事写的跟真的一样?我是一个作者,我知道这个难度有多大。科幻作品又很注重逻辑性的严谨,想要让小说严谨合理,就必须依附于现实。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文艺行业的工作会议中在反复提出的是人民,文艺要以人民的生活为基础,要源自人民,服务与人民,否则就失去了灵魂。我很认同这一点,科幻小说要实现与现实生活的接轨,打造具有科幻色彩的现实故事,只有如此,才能给科幻注入新的活力,变成有思想的作品,而不是拿着幻想来哗众取宠。
中国的科幻小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始终满怀希望,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不乏科技精华。我们有能力也有基础树立起自己的旗帜。
80,90,00后都成长了起来,他们的科学素养已经达到了接受科幻小说的要求,只是我们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因材施教”,根据现状,创作适合读者的作品。
尽管我得知现在中国从事科幻创作的作家数量不多,而且能够靠科幻创作养活自己的基本没有,都是在从事自己的行业的情况下兼而作之。这是正确的选择,也是无奈的选择,但不是永远如此。
小说是经久不衰的文体,科幻小说同样正在成为文学分支中的重要支柱。人们需要科幻,也越来越渴望看到中国自己的优秀科幻作品,无论是在文字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中,科幻都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崛起的时代。
今天,中国科幻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是百花齐放还是糜烂堕落,未来的决定权永远都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尽管科幻作品的创作难度很大,需要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文学驾驭能力。但中国人从来就不怕困难,不是吗?
我相信,我确信,我坚信,只要我们尊重科学,立足现实,敢于创新,富于幻想。中国的科幻,一定可以树立起属于自己的旗帜,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从现在开始,谦逊求知,包容思想,取传统之精髓不一概否定,去科学之谬误不盲目认同。背起行囊,探访现实,握紧信念,以求真知,坚持不懈,走出一条登峰之路!(授权转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