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墨 颠
所有的射击最终都是概率问题。
——房兵
影片《兵临城下》中有一个镜头,神枪手瓦西里已经锁定了一个德军尉官,最后却没有扣下扳机。战友问他原因,瓦西里回答说,为一个尉官而暴露自己的位置不值得。
没错,一个尉官绝对不值集团军头号射手瓦西里暴露位置。从表面上看,普通的狙击手射杀一个敌人需要大概两发子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瓦西里·扎伊采夫在二战中打死了四百个德国鬼子,其中不少是军官。统计表明,二战中,每毙伤一名士兵,平均要消耗子弹10000发。即使是因弹药奇缺而以精打细算过日子闻名的八路军,每消灭一个日本鬼子,也需要消耗子弹约440发、手榴弹11枚。以此而论,瓦西里起码为苏联节省了上千万发子弹,这可比一个尉官值钱多了。
作为狙击手,务求一发中的,打第二发已经很勉强了,第三发则几乎没机会。比如我们的抗美援朝第一狙击手——有枪神之称的张桃芳,在战争中耗弹442发,共毙敌214名,平均杀一人基本只开两枪。
不要看人前显贵,还得看人后受罪。培养一名合格狙击手要进行大量严酷的训练,而成为瓦西里和张桃芳那样的狙击“皇帝”,则更需要天赋。
狙击手的装备费用,远远高于普通士兵,一把好枪自不必说。事实上,射手瞄得再准也有可能打不中,因为子弹的落点是一个面。越好的枪,子弹散布点越密。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从普通步枪挑出点精度好的就凑合了。张桃芳最开始使的是中国一般士兵用的老掉牙的“水连珠”,后期用的也不过是缴获的美国普通士兵用的“大八粒”。但现在的狙击手可讲究多了,那叫一个精益求精,每把狙击枪都可以算得上是艺术品。狙击枪枪管比普通枪枪管精度高十倍,造价高几十倍。说一条大家就明白狙击步枪枪管多精密了:一般来说,枪管内部出于防磨损考虑,都会镀上一个镀层;而狙击步枪很少有,因为害怕那几个微米的镀层影响射击精度。
狙击手身上其他的装备也让一般的步兵瞠目结舌。《兵临城下》中,瓦西里基本上吃喝不愁,还随身带着暖炉,这在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上实属奢侈。而在现代战争中,狙击手的内裤都是定制的,防潮又防汗,必要时还有纸尿裤的作用……
对于狙击手来说,怎么使自己手上有限的子弹发挥价值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打军官那是必然的,不过敌人值钱的装备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像油库、直升机、通讯设施、雷达站……这些都是狙击手中意的目标。
可现代战争中,防弹背心和头盔那是标配,在朝鲜战争时期,美国陆军就穿上了由12层防弹尼龙制成的T52型全尼龙防弹衣。到了现在更是一个个穿得跟乌龟似的,结果还有不放心的大头兵自己掏钱加上钢板,连SVD狙击步枪打上去,身上都只留一片红印而已……轻装甲目标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凯夫拉、陶瓷、钛合金全装备上了,重机枪扫上去不过像和尚撞钟罢了。所以,现代狙击步枪在向大口径发展,子弹也是穿甲、燃烧、爆炸花样翻新。碳化钨弹芯?早落伍啦,贫铀、钨合金脱壳穿甲弹才是主流。不过至于价格……就只能一声叹息了。
一个装备齐全、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如此金贵,当真是损一人如折千军。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统帅东乡平八郎曾经说过:“百发百中的一门大炮,要胜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可以视作对狙击手的经典赞誉。
这话对不对?按说有点道理,咱们可以推导一下。
再往下算过去,百发一中的火炮炮群就需要进行两次齐射。
这样算是不精确的,因为没有把挨揍后的百发一中炮群命中率下降算进去,因此误差会越来越大。但可以看出,一方的总体命中几率是以几何下降,而另一方则是以代数下降。如果百发百中的大炮数量超过15,百发百中的炮群将会取胜。
看来将瓦西里们塞入战壕还是挺有诱惑力的,尤其是对于二战时期资源贫乏的日本。咱们来看看结果……
秉承东乡平八郎思想制造的“三八大盖”步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八大盖号称二战最准的步枪,美军缴获了三八大盖步枪以后,很多都拿回去当比赛用枪,可见其准确性。日本射手也是训练有素,在瓜岛战役中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是神枪手,但战场上日军人数还占优势。结果在瓜岛战役中,装备着三八大盖的日军碰上美军由自动武器编织的火力网,双方子弹发射率为600:1。日本人抠一下三八大盖,迎面飞来的就是600发子弹组成的火网。上帝啊,全是瓦西里也白搭啊……
在瓜岛战役,曾经有一个美军机枪手报告自己一晚上射出十万发子弹,听得我牙都酸了,败家子啊,不过日子了?
在美军这种富裕的军队中,弹药从来不是问题。所以美军对于提高发射速率乐此不疲,一枪一个固然很棒,但能直接用弹药砸死你,更是何乐而不为呀。
所以,美军不仅对于狙击手要求高,对射速的追求更是近于变态,但射速太快,枪管很容易磨损,对于提高射速非常不利。这在当时主流的枪械结构中很难解决。于是美国人找来找去,发现了机枪的一个老字号:“加特林”机枪。
此枪发明者加特林当年认为,要是能减少战场上士兵的数量,那就能拯救不计其数的生命。他希望能发明一种枪,依靠凶猛的火力,一支枪能顶很多支步枪,让一个士兵拥有很多士兵的战斗力(他的目标是一个士兵顶一个连),从而减少战场上士兵的人数,以达到减少战争伤亡的目的。这与美国军方的想法不谋而合,半个世纪以来,加特林机枪的使用简直到了极其泛滥的地步。
现在大家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有机枪的地方,就有加特林。应用于F-16和FA-18战斗机上的火神炮,是加特林一个衍生系列,射速极快,最快能达到每分钟6000发。不过正因为射速过快,往往还没达到最快速度,炮弹就射光了……
即使是单兵,也用上了加特林。你说一定是《终结者2》里面阿诺使的那款M134?错啦,M134是彻头彻尾的航炮,一般用在直升机上,除了阿诺那样的体格,一般人哪里受得了……
美国军方很“人性化”地为步兵提供了M134的改进款——M214“Microgun”机枪。这款枪后面配了个大箱子,电动机和供弹器外加1000发子弹全装在里面,全重38.6公斤,单兵骂娘之后勉强可以背负。在阿诺的另一部科幻经典《铁血战士》中,这款武器曾经隆重出场。当时悲愤的战友十几秒就清空了弹箱里的1000发弹药,结果就连隐身重甲的外星铁血战士也没有在弹幕下全身而退,充分说明了“乱棍打死老师傅”的正确性。
即便如此,老美还是不满足,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金属风暴”。2004年,美国五角大楼起草了一份《主要军事技术名单》,“金属风暴”名列第八位。
这东西说起来很牛,说穿了其实不值一文。放过礼花的都知道,有一种礼花叫做“八响闪光雷”。把八发闪光雷串联进纸筒,每发下面放上发射药,点燃导火索,八发闪光雷依次上天。如果质量不好,容易八发一块射出去,特容易炸膛,所以这东西现在国家已经禁止出售了。想象一下把这种劣质闪光雷装进钢筒,换成电打火,再用几只并联在一起,就是吹得神乎其神的“金属风暴”。
由于弹药预装在筒内,又是电控,想射几发射几发,一瞬间清空弹膛也没问题,网上说最快单管每分钟60000发,但没说能持续发射多长时间。估计更换枪管对它的发射速度会影响很大。这东西参战估计是这么个模式:到了目的地,把整箱子弹往目标脑袋上一倒,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对于大口径的炮弹,玩成“金属风暴”这样可能性不大。你能想象一门135毫米的坦克炮以每秒600发的射速射击吗?那坦克可以直接漫游地心了……
不过,一门火炮做不到,多弄上几门就行了,那就是炮火覆盖。在同一个区域同时投入的炮火越多,那么在这个区域的命中率越高。
在拿破仑时代,炮战刚开始取代枪战,当时就流传这么一句话:“没有两发炮弹能落入同一个弹坑。”的确,在低烈度的炮击中,炮弹装药、炮弹质量、炮位的轻微移动以及空气的扰动,都决定了炮弹的落点很难重复。但这一条铁律在超高密度的炮击下变成了浮云。
上甘岭战役打了43天,“联合国军”打了190万发炮弹,最多的一天打了30万发,山上的地面给犁了一遍又一遍。有老战士曾经亲眼看见一发炮弹直直落入前一发弹坑正中间!他感叹美国人炮打得真准,后来才明白,是炮弹打太多了。
这炮弹打多了,耗费实在太大,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在清末时候,咱们就被外国人狠狠黑了一把。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要知道那时候慈安太后的内侄结婚,朝廷都只给了200两银子……这种情况到了现代更厉害,大口径炮弹动辄就是上万美金。一场炮击下来,估计拿这笔钱直接买都能把战争买赢了。所以即使富如美军,也开始算计起来。
精确制导武器在越战中开始亮相,在海湾战争中惊艳。代表就是GPS制导武器和激光制导武器。这场战争,让全世界大开眼界,从此我军在装备上发生了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
说起一张照片大家可能都知道:一发导弹在坚固的混凝土墙上预先炸开一个大洞,而后另一发导弹接着射进去,这就是误差以米计算的激光制导导弹。这张照片影响极大,当时很多军迷都纳闷,这张战场上的真实照片怎么拍出来的?
果然是美国导弹好不如广告做得好。后来大家明白了,这玩意得近距离激光引导,既然能近距离引导,拍上一个视频照片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做引导的士兵可就危险了。在三流科幻片《洛杉矶之战》中,这玩意亮过相——一帮美国大兵拼了命拿着激光器照射外星基地,你倒下我接手,当真是前仆后继。其实引导激光制导炸弹,仪器一定要稳定,照美国大兵这么上蹿下跳,导弹准打飞了。《士兵突击》就比它正规多了,好歹激光器有个架子。
《士兵突击》中的七连老连长因为近距离引导,被杀伤破片毁了容。而在《勇闯夺命岛》中,叛军领袖更是因为引导导弹的特种兵炮灰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才一怒之下铤而走险。可见凡事都得付出代价。
有了火力覆盖,又有了精准射击,按理说在战场上该包打天下了,但是慢来,咱得先发现敌人。
狙击手对敌人威胁巨大,自然战斗中会受到重点“照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定位。Discover展示了一款美国针对伊拉克狙击手的战车,这车上有一个弹道检测系统,基本上由一大堆麦克风组成。一开枪,因为距离和多普勒效应,各个麦克风听到的声音不一样,经过综合计算,就能找出狙击手的位置,然后进行炮火覆盖。不过有时候我会想,要是来上几挺机枪狂扫,这个系统会不会死机啊?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炮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方的炮群总是先于越方发现对方炮兵阵地。往往越方一开炮,不到五分钟阵地就被我方炮火覆盖了。越南人这个郁闷啊,下令特种部队侦察,最终发现了我方秘密武器——弹道雷达,立刻不惜代价下黑手给炸毁了。
要知道当时全军弹道雷达才两台啊,一台还在分解研究,战场上仅有的一台就这么给搞没了?!本着有仇不报非君子的理念,一举引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特种作战。
不过就算找到了位置,也未必能起啥作用。坑道一直是进攻方的梦魇,防守方的庇护所。常备地下掩体钢筋水泥想弄多厚弄多厚,上面再来上几十米上百米厚的岩层土层,别说炮弹,就算原子弹啃上去也没戏。即使是普通地道,也非常让人头疼。自卫反击战时候,最危险的任务就是掏洞子。《高山下的花环》就描写过这一场景。一般是长竹竿挑着炸药塞进去,炸一节探一节。美军越战的时候也挺聪明,直接往洞里面扔乙炔气罐,随后引燃,炸得天翻地覆。
对于前面说的永备掩体或者地下指挥所,一般使用钻地炸弹,最好的钻地炸弹重两吨,能钻透三十米。比较新的就是利用超空泡技术,让弹体周围形成空泡,挤开岩石混凝土,能钻个两三百米深。还有更狠的,大家知道聚能装药吧,同理,有人设想控制核裂变时的能量,将它以某种形式聚集起来,这就是定向能核武器。不过用不着那么复杂,有那本事,直接把核弹头钻进地面就得了。科幻小说《光晕》中提到一种终极核弹,就是利用核弹的聚能,将超固态物质砸在外星飞船上面。对于毁灭来说,人类还真是不缺想象力。
【责任编辑:刘维佳】
本文来自: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