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的小志愿者范奕嘉,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历史长河中的名城——明代名城“北京”》。

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2021级小小志愿者范奕嘉
明代一共建有三座都城。
第一座是凤阳城。朱元璋在元末起义取得初步胜利时,首先在他的家乡建城。他本人是安徽凤阳人,便把凤阳作为国都。
第二座是南京城。朱元璋当了明朝开国皇帝,在南京建设都城。
第三座是北京城。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来决定迁都北京,大建北京城。今日的北京城是在明代北京城的基础上建成的,而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的。元代末年,一场大火把大都北城的房屋全部烧光。明代建设北京城之时,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南移2.5千米,即今天北京城的安定门与德胜门之间。后来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内城南面再建外城,北京城向南大大扩展。
北京城的中心为紫禁城,即今天的故宫。紫禁城四周有筒子河围绕,也就是我们说的护城河。紫禁城外面是皇城,皇城也建造于明代。皇城南门叫天安门,北门叫地安门。西墙是今天的西黄城根,东墙是今天的东黄城根。北海、中海、南海三海都包括在皇城之中。

紫禁城俯视图,图片来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丛书
明代北京城的布局完全符合明代南京城的布局方式,是在明代南京城的规划基础上建造的。城内的道路规划基本上是采用“大街小巷”方式,大街上有各种店铺、酒楼、餐馆……小巷也就是今天说的“胡同”。胡同都是东西排列,大大小小有3600个。在胡同里建造四合院,横向布局。居住在四合院里,非常安静舒适。
北京城的大街大多数是丁字街。南边的城门与北边的城门不相对,东西城门相对,道路也不直通。除此以外,还有袋状路(即死胡同),这也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北京城虽然也有一些斜街,但是整体上是方方正正的,道路规划基本上是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交叉,成为方格网的状态。
明代北京城的水系是在元大都水系基础上形成的,主要的河流是城西的永定河和发源于郊区玉泉山的高粱河。护城河除了可作为军事防卫外,同时也可用来排泄雨水。居民饮水主要靠凿井。至于下水道,在街道下面已构造成网,很多是在元代时建成的,留到今天有的仍可以应用。另外,在北京城内有五处海(南海、中海、北海、后海、什刹海),这些海子是由活水积流而成的。北京城有这五处海,有利于清洁城内空气,对市民居住有很大的意义。北京城的园林也有很多,从城内到城外,到处分布。不过大多集中在城外的西北方向,是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展品,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张旖旎拍摄
好了,这就是本期“趣读华夏科技故事”的内容,云端揽胜,乐享科学,敬请大家继续关注中国科技馆“云享科学”活动。

《把科技馆带回家》系列丛书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代建筑》,略有改动。
《中国古代建筑》王爽等编著.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21.4(把科技馆带回家.华夏之光)
策划:李广进
制作:张旖旎、范奕嘉
审核:王紫色、李广进
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筹)供稿
(本文转载须经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筹)许可)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