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论道科普

“论道科普”展览创新沙龙(第一期)——科幻主题展览创作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一、活动信息
日期:2024年1月30日
地点:中国科技馆
主题:科幻主题展览创作沙龙
目标:探讨科幻与科普的融合及在科技馆展览中的应用
科幻主题展览创作
这次沙龙聚焦于“科幻主题展览创作”,邀请了科幻创作、科学研究、艺术设计、游戏开发等领域的专家出席,其中科幻文学作家郑军老师、科普所王大鹏老师分别发表了激动人心的主旨演讲。专家们围绕科幻展览现状、科幻与科普融合、科幻故事创作、前沿技术展示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科幻与科普融合的方式,特别是科幻在科技馆展览策划中的实施路径,从各自专业角度,多维度、立体化介绍了科幻展览的类别和特点、先进展示技术、前沿科技内容、游戏化叙事和科幻产业发展等内容,提出科幻展览创作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具体建议,期待中国科技馆立足当下、畅想未来,打造科技与科幻融合的创新展览。
科幻文学作家郑军老师,科普所王大鹏老师,科幻展览老师专家们
二、专家信息及观点
郑军(主旨发言)
未来学家、科幻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科幻艺术分会会长 
郑军:科幻展览能够探索并展示可能的未来世界。
郑军主旨发言
郑军认为,通过未来学的视角,科幻展览能够探索并展示可能的未来世界。这不仅包括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生活变革,还涉及这些变革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他指出,如果科幻展览能够聚焦于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到深空探索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不仅能让公众及时了解科技前沿,还能鼓励他们思考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人类未来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有助于培养公众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讨论,以及形成一种负责任的科技观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
从产业调研的角度,郑军分析了我国科幻主题公园的主要类别,并结合各类科幻主题公园形式的优缺点,为科技馆科幻展览设计提供思路。他认为:
1.完全以科幻为主题的公园,侧重于科学内容的娱乐化表达,可借鉴其“科幻+乐园”的思路。
2.众多高新企业既有较先进的自主技术,又有科普需求和热情,但缺乏开展科普的条件和经验,是科技馆进行前沿科技、科技成果科幻展示的潜在合作伙伴,应该建立与高科技企业的联系。
3.景区及文旅项目,更偏重利用科幻的吸睛效果,通过具有科幻风格的造型包装招揽游客,其在形式设计层面上对科幻元素的运用可以借鉴。
●王大鹏(主旨发言)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王大鹏:好奇心与想象力有时比知识更重要。
王大鹏主旨发言
王大鹏认为,在科幻展览设计过程中,应当平衡科幻、文化与科技的展示,并关注不同群体的体验。同时,他还提出关于科幻展览设计的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1.科幻对于科普具有促进作用,服务群体不仅侧重青少年,更要关注成年人的需求。
2.科幻对于科学研究、科技发展具有启发作用,尤其在航空航天和其他前沿技术领域。
3.科普不仅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展品,更要呈现其背后的故事。
4.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展示,要深刻挖掘底层逻辑,思考其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
5.科技馆科普创作需要平衡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以实现中国科技馆科技教育的先导者与科学文化的国际传播者的愿景。
6.好奇心与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公众来科技馆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好奇心和想象力。
●林育智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独行月球》科学顾问
林育智:数字资产将成为与实体资产同等重要的展教资源。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育智,《独行月球》科学顾问林育智
林育智从硬件设备、数字资产等角度介绍科幻产业发展,并提出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协同的建议。
他建议,场馆可与社会企业应深入合作,实现双方需求互补,例如,场馆可以获得免费的设备支持,而企业则能达到宣传效果。他还认为,中国科技馆可以发挥国家馆的优势,获得大科学装置、科学城、研究所等的数字资产、IP授权,建构科幻故事,运用于科幻展览。同时,科技馆原创的数字资产也可以授权给国内外其他场馆使用。最后,他介绍全景式LED屏幕的当下应用,建议结合数字资产,在场馆内打造沉浸式空间,给予公众强烈的视听觉冲击。
●翟雪连
北京科技声像工作者协会未来文艺专委会秘书长,飞腾科幻主要成员之一,科普作家 
翟雪连:科幻展览的内容设计需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
科普作家翟雪连
翟雪连为大家分享曾参与设计及参观的相关文化、科幻展览。她强调,科幻主题展览在当下是受公众喜爱的展览模式,而科幻展览的塑造并不是孤立的,需要结合场景氛围和文化元素等多方面内容。要讲好关键核心技术,科幻是很好的载体,但一定要立足当下,立足公众生活,挖掘关键核心技术背后与人民实际生活的连接点,在科幻的语境中让公众认知当下、感受未来。
她还指出,科幻展览的内容设计需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通过生动的展览形式和互动体验,不仅使访客能够了解到这些技术目前的应用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公众思考这些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影响。且科幻展览需要融合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展现出独特的科幻视角和思考,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播。
●付志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付志勇:科幻创作不仅是想象力的飞跃,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付志勇
付志勇提出,科幻创作不仅是想象力的飞跃,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科幻创作是探索技术前沿和未来社会的强大媒介,它不仅激发了人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推动了技术革新和提升了科学素养,同时也提供独特的体验和参与式对话平台,促进公众对未来机遇与挑战的批判性思考,激发集体想象力,描绘未来图景的同时揭示人类文明的意义和价值。
●魏红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电影《流浪地球二》电视剧《三体》科学顾问
魏红祥:领域协同、学科融合,讲好中国的科幻故事。
《三体》科学顾问魏红祥
魏红祥指出了当前科幻产业存在的问题。从内容创作上来说,优质原创内容不足,知名IP偏少;从展览形式来看,手段不够丰富,效果不够震撼,体验感需进一步加强;从市场角度分析,真实需求有待拓展,持续盈利的项目单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相关人才的储备较少,细分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途径不够清晰。
因此,他认为下一步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从人才到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规划。通过自然科学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硬件建设与人文素养相互促进,跨领域协同、跨学科发展,讲好中国的科幻故事。
●邵欣勃
中国SNK公司游戏文案策划
邵欣勃:展览剧情设计更注重调动公众的情绪价值。
中国SNK公司游戏文案策划邵欣勃
邵欣勃从游戏剧情策划的角度,阐释游戏叙事逻辑及方法,为展览游戏化设计提供思路。他介绍游戏剧情主要包括玩法(互动)和叙事(情感),用户在体验游戏过程中,通过角色代入、情节设定等获得情绪感知而沉浸其中。同时建议展览剧情设计可借鉴这一方法,注重调动公众的情绪价值。
●赵洋
中国科技馆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太空将来时》作者
赵洋:科幻展览应注重科幻思维的传达。
中国科技馆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太空将来时》作者赵洋
赵洋针对科技馆展览创作进行了内容分享,提出如以科技为主体(“我”)的科幻展览有两类,第一类为六经注我——科幻中的科学,如《三体航天考》《三体中的物理学》《星际迷航中的科学》。第二类是我注六经——科幻本身的趣味,如弗莱肯斯坦二百年、科幻艺术展、科幻电影道具展等。
同时,他也提出四条建议:
1.科幻展览不一定都展示科幻作品中的虚构技术,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突破常规的科幻思维。比如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科技创新,放在当时情境下,很多也有科幻色彩。这就涉及传统的展览主题(科技史)如何以科幻角度重新包装、呈现。
2.科幻思维的要义是“what…if…”。经典的科普展览主题(环境、生命、技术等)都可以设置what…if…的问题与场景,引发观众探究、思考条件变化带来的科技与社会巨变。
3.对于几大经典科幻选题,可以梳理具体科幻创意对应的知识点与展品形态,以及前沿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对应的知识点与展示形式,二者耦合,可以模块化地构造出科幻展览。
4.环境营造对科幻展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三、与会专家结合科幻主题展览创作达成共识
从科技馆展览创新来说,科幻元素、艺术创作的融入可能为打破科技馆展览形式创新瓶颈、提升科普展览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公众带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感官体验,丰富展览形式,增强展览吸引力,满足公众对前沿科技的科普需求。
从科幻故事设计来看,为展览设计专门撰写一个完整、新颖、精彩的科幻故事难度较大,建议使用已有的、公众认知度高的科幻元素,搭建不同的展示场景,通过角色化、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串联叙事。
从展示内容看,建议对关键核心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进行梳理,挖掘其与公众生活的内在联系,并从时间的维度剖析其过去的攻坚历程、当下的关键突破、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在此基础上融入科幻元素,从社会、科技、教育、产业等领域未来发展的视角引入关键核心技术及其未来展望的内容,构建基于现实和实物的未来展示空间和互动体验。
从展示形式来看,根据展览展示需要营造部分沉浸式环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环境营造过程中,注重场景设计的真实感、氛围感,既让公众在真实场景中触摸、感受前沿科技,又在科幻场域中触达未来。同时发挥科技馆展览展品和教育活动特色,通过互动体验的参与方式和多元化的游戏活动等,增强公众的参与感。
从传播途径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独特作用,在展览设计时既要运用新媒体思维同步考虑打造基于实体展览的线上空间,通过网络拓展实体空间,又要借鉴新媒体的传播营销策略,打造明星展品,扩大科技馆展览展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王磊]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4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40513_1080418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