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可编程物体研究的重点,是设计制造出能够通过编程控制的、根据需要改变形态或功能的物品。作为“增材制造”(或称为3D打印)技术的产物,可编程物体能够带来变形机器人,可自动配置的人造卫星,以及自组装家具甚至建筑。不过,通过这种方法制造的设备也容易受到黑客劫持或蓄意破坏。此外,在不同的产品之间转变,也会带来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受程序控制的物品被触发时,会改变形状或功能。如下图中3D打印出的聚合物,在浸入水中后能够折成立方体线框。
自折叠设备依赖于安装在可运动部位的,能在热、光、电或其他外界因素触发时膨胀或收缩的材料。放入水中后,这种自组装截角八面体可以自动成型。
自折叠设备依赖于安装在可运动部位的,能在热、光、电或其他外界因素触发时膨胀或收缩的材料。放入水中后,这种自组装截角八面体可以自动成型。
自折叠设备依赖于安装在可运动部位的,能在热、光、电或其他外界因素触发时膨胀或收缩的材料。放入水中后,这种自组装截角八面体可以自动成型。
自折叠设备依赖于安装在可运动部位的,能在热、光、电或其他外界因素触发时膨胀或收缩的材料。放入水中后,这种自组装截角八面体可以自动成型。
为物质编程的方式有很多种。利用3D打印机,蒂比茨(本文的作者之一)制造出了通过聚合物连接不同部件的物体,这种聚合物在接触水后会产生膨胀,可以将一条平直的带子变成起伏的波浪型,或者将一组二维的正方形变成立方体。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齐航(H. Jerry Qi)和葛锜(Qi Ge),以及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马丁·L·邓恩(Martin L. Dunn)使用3D打印机制造出了由多种材料构成,能在加热或冷却时改变形状的物品。
3D打印机(图中为Stratasys公司的Object 500Connex多材料打印机)在打印制造过程中,可以植入可膨胀聚合物和其他功能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