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中成药,用对了才有效
2022-02-21 11:13:00每次走进药店,头都大了——
货架上,十几种感冒中成药,有的治风寒,有的治风热。
再对照自己的症状:喉咙疼,好像属于风热感冒,可又流清鼻涕;仿佛有点怕冷,是寒的,但又有黄痰。
这就犯难了:到底该买治风寒还是风热的感冒药呢?
分清风寒、风热,记住两个字
风热感冒,记住一个字:热。
天气热,水分会蒸发,人也一样,感受热邪后,人体津液会被耗损。
水分少了,于是口干,总是想喝水,还咽燥,容易发展为咽喉肿痛。鼻涕、痰液少了水分,于是黏黏稠稠、黄黄的。
再想想,人觉得热,会怎样?
浑身像有团火在烧,发热重,舌质红,出汗,心情烦躁,想吃凉的降降温。
相对的,风寒感冒,记住一个字:寒。
天冷下雪了,天地间一片雪白。人感受寒邪,痰液、舌苔也都是白白的,流清鼻涕。
人觉得冷,总想缩成一团。寒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点,寒邪经过的地方,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便全身酸痛。
当然,不管风寒风热感冒,都未必会出现上述所有症状。有两三个相关症状,基本即可确定感冒的特性。
有时既像风寒,又像风热
感冒,也是会变的。
风寒之邪最初侵入时,停留在体表,如果没被及时清除,会继续深入人体,出现“寒邪入里化热”。
这个“化热”,不是说寒邪变为热邪,而是,寒邪与人体内部的正气打仗。战况激烈,打得热血沸腾,出现热证,如咽痛、发烧、流黄涕、吐黄痰等。
感冒开初流清涕,不久流黄涕,有时就是寒邪入里化热所致。
这个过程,多则数天,短则几小时。尤其小儿,转变非常迅速。
此时用药,往往得换一套思路,一方面要散寒,一方面要清里热。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寒包火。
比如,有的人体内本来就有积滞,积食化火,又或是,天天待暖气房,体内有燥热。
当他们遭受风寒之邪后,毛孔闭塞,内火出不去,体表又有寒邪,如同“寒包火”。
吃感冒药,别首选苦寒的
感冒初起,选择感冒药时,最好选药性平和的解表药,把风寒、风热病邪发散出去。
性味苦寒的感冒中成药,比如双黄连、板蓝根、蒲地蓝,尽量不作为首选。
有人提出“经验之谈”:一吃这些药,就不流鼻涕、不咳痰了呀!
有时,苦寒药可使症状迅速消退。
但不是药物把病邪打败了,而是药物把人体正气和病邪都击倒,“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感冒的不适,本是正邪抗争的结果,如今正邪双方都倒下,不打仗了,症状自然消失。
这是“惨胜”,以损害人体正气为代价,不值得。
那具体该用哪种感冒药?林琳主任这样推荐——
●风寒感冒,用荆防颗粒
荆防颗粒来自于经典明代古方“荆防败毒散”。
“荆防”之名,代表其主要成分:荆芥和防风。荆芥性味辛温,能发汗解表。防风,如其名字暗示的,能祛风解
表。
吃荆防颗粒,能很好地发散体内风邪、寒邪。
【注意】刚开始流清鼻涕,随后喉咙痛、流黄鼻涕,意味着风寒感冒化热。此时,用药应该调整,用化热的药物,如克感利咽颗粒。
●风热感冒,用银翘散、桑菊饮
源自中医经典《温病条辨》里的名方。最适合用于风热感冒初起,药性都比较平和。
银翘散中的金银花、连翘,能清热解毒;薄荷、荆芥、淡豆豉能宣散解表,使热邪从体表宣散而出。
【注意】
维C银翘片是“中西医结合”的银翘散,其中除了银翘散组方,还含有维生素C,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更推荐使用普通的银翘散剂型,避免副作用叠加。
●感冒忽冷忽热,用小柴胡颗粒
小柴胡,有一神奇处:能处理“半表半里”的病邪。
病邪侵入人体,最初在体表,继而深入人体里面。在这中间,病邪会处在一个“半表半里”的状态。寻常的发散解表法、清里热法,都不太管用。
怎么判断是否该用小柴胡呢?
认准5种症状——寒热往来,即忽冷忽热;胸胁苦满,即胸部、两胁胀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吐;口苦咽干。
●寒湿、暑湿感冒,用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来源于宋代收录的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它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最擅长治“夹湿”的感冒。
这类感冒多发于夏天。天气炎热,湿气重,常吹空调、喜喝冷饮,寒湿之邪侵入体内,引起感冒,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全身乏力,多伴有呕吐、腹泻等。
【注意】
藿香正气类药物,有含酒精和不含酒精的。含酒精的剂型,一般发散效果更好,但味道很冲。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