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医,帮老父亲稳住了血压
2021-12-02 09:34:00王老先生得高血压将近二十年,血压水平不升反降,身子骨硬朗、精神矍铄。
这都是他儿子王士超医生尽心调理的功劳。
老父亲多年的2级高血压,稳定在1级
王士超医生的父亲患高血压时,才四十出头,正值壮年。
王医生回忆道,自己奶奶曾有高血压,父亲这么早得高血压,大概有遗传因素。
当时,他父亲被诊断为2级高血压,服用降压药,血压尚算稳定,但减轻不明显。
后来,王士超毕业从医,成为父亲真正的“家庭医生”。
他做的第一步,就是让父亲坚持定时定量服用降压药。
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父亲常有出差,一旦没带够药,就会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
“现在家里都会备好1~2个月的降压药量,父亲外出也会多带一些,以备不时之需。父亲也很自觉,他说,坚持服药跟不吃药果然不一样,按时吃药思维清晰、头脑清醒,办事也更利索。”
然后,针对其他不适症状,他给父亲开中医食疗方、穴位按摩方等。
如此双管齐下,此后近十年里,他父亲的血压都未再突破2级,维持在1级的轻度水平。
曾经的头晕头痛、腰膝酸痛等小毛病,也都不见了,身子骨硬朗,人也越发精神。
注:
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毫米汞柱,舒张压90~99毫米汞柱;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毫米汞柱,舒张压100~109毫米汞柱;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毫米汞柱以上,舒张压110毫米汞柱以上。
戒咸菜、腌菜,低盐低脂
王医生父亲的口味偏重,这显然是高血压的大忌。但口味寡淡的饭菜,老人家又吃不惯,觉得没胃口。
王医生仔细观察家中菜式后,发现盐分的“重灾区”,主要在于佐餐的咸菜、酱菜。
他劝父亲,只要忍一忍,少吃这些腌制菜品,就能减少摄入大半的盐分。
他还关照母亲,做菜时油、盐轻放,可适量用醋、胡椒、八角等提味,让味道更富层次感,勾起食欲。
外出吃饭,遇到重盐浓酱的红烧肉等菜式,就在清水里涮一下再吃。
清淡饮食,加上经常打太极,使得他父亲退休后,体重没有再大幅上升。
因地制宜,汤水三五时
王医生一家本来定居在河南省,每周最多喝两三次汤水。后来移居广东,这习惯就变了。
岭南地区较为湿热,王医生家每周都会煲汤3~5次,常加入怀山药(淮山)薏米、芡实等祛湿益气药材,补充水分、滋养身体。饮食也更加清淡,注意摄入更多蔬菜瓜果。
“高血压的长期调养,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毕竟人的体质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王医生解释说。
他还研究出一套高血压“煲汤经”——
中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比较常见肝阳上亢、肝肾不足,所以日常煲汤,可选用能够滋养肝肾的材料。
“不需要很复杂,常用以下中药材,再放点瘦肉、排骨就可以,要是冬天,还可以放羊肉。”
|王医生推荐汤方|
滋养肝肾:怀山药 山萸 肉熟地
当父亲因高血压出现一些不适症状时,王医生还会有针对性地“加料”。
|王医生推荐中药食疗汤方|
头晕头痛:天麻 川芎
气血不足、胸闷不适:党参 丹参
颈项胀痛、血压偏高:葛根 菊花
睡前泡泡脚,交通心肾
王医生还让父亲每晚睡前沐足。
“用的是邓老(已故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沐足方,旨在滋阴潜阳,平肝火、交心肾。”
沐足时,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循环渗透进入机体,还能达到调理内分泌、加速微循环、改善睡眠、协同降压等功效。
|邓老沐足方|
药材:川芎、怀牛膝、夏枯草、钩藤(后下)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保密配方)。
制法:2000毫升水,加入材料,大火煮沸,煎煮20分钟,水温降至温热即可。
沐足法:时间约3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其间水温下降可再加热水。
适用人群:冬天服用降压药效果不佳,或治疗前期血压波动、控制不好及经常失眠的高血压患者。敲打穴位,减轻头晕头痛。
敲打穴位,减轻头晕头痛
王医生的父亲常常因高血压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
为此,王医生特地给父亲买了敲打棒。“常常敲打颈肩经络,能够缓解这些不适。”
敲打棒操作简单,走路散步甚至看电视时,都可以边放松边按摩,非常实用。若手头没有敲打棒,用手掌拍一拍,也有好处。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