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搓按按,看似简单,其实有大学问
2021-09-23 14:02:00初见谈博教授,是在一个中医论坛上。
皮肤白皙,气色红润,人到中年,如此神清气爽,让人感叹:中医果然养人啊。
他的保养秘诀是什么?
每日醒来,摩目、摩面、敲天鼓、梳头、叩齿、咽津,再活动全身筋骨——与许多国医大师的养生功法如出一辙。
如此搓搓按按,简简单单,为何效果那么好?
谈教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他为我们揭开了简易养生功的神秘面纱!
为何国医大师都爱练
在普通人的概念里,“养生”,无非平时多煲汤、多运动,说到摩面、叩齿等,往往会觉得玄虚不可信。
但谈教授表示,没有那么玄,“这些方法,人生来就会”。
“人哪里不舒服,都会去揉一下,揉了就好一些,很多是无意识的。”这更像是在唤醒人的本能。
谈教授介绍,这些简易养生功属于中医按跷、导引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及。
按跷,“按”为手,“跷”为足,即指按摩,摩面、摩目、摩足心等,都是按跷;导引,包括导气和引体两方面,如闭口调息法,就重在主动行气。
自古,这类功法是各式“长寿经”中的常客。如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唐朝名医孙思邈,又如诗人陆游、乾隆皇帝,个个都是拥趸,个个长命。
谈教授说道,这些小功法能流传至今,深受医家喜爱,是有原因的。
首先,“养生以不伤为本”,这些方法几乎无副作用,安全。
其次,它们简单易行,行走坐卧都能练。
动作小,调的却是大根本
很多人身上没病,却每天过得很疲惫,没体力,没心力,经常“葛优躺”。这种亚健康状态,在中医来看,是气血不和畅所致。
谈博教授指出,上述简易养生功的核心功效,就在于“调气血”。
“从中医整体观来讲,人是整体的,只要气血和畅,身体也就问题不大了。”谈教授说。
但养生功作用于体表,如何能调体内的气血?
谈教授道破,关键就在于这些功法刺激了腧穴。腧穴,即“穴位”。
中医认为,穴位与体内的脏腑相连通,连通的管道是经络。而经络中,川流不息的正是气和血。
养生功就像触动了气血的开关,故而能够调畅局部以及全身的气血,使其流通而无所瘀滞。
零零散散,实则很有规律
眼尖的人会发现,这些简易养生功,并无提及穴位,按摩部位零散,且一会搓,一会按,一会提,根本没套路?
但谈博教授挑明:“看似没有规律,其实很有规律!”
谈教授以《中国公民养生保健素养》中的十个简易养生法为例,进行了解析——
规律一:以窍为腧,最补气
对应功法:运目法(摩目法)、凝耳法(搓耳法)、叩齿法、咽津法、提气法(提肛法)、足心按摩法。
“窍”,就是“孔”的意思。
古人把我们的五官,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加上尿道和肛门,合称为“九窍”。还有两个窍,则在手心和足心。
当手掌心搓热了按到眼睛上去,刺激的是手心的窍,即劳宫穴。
足心按摩法,按摩的则是涌泉穴。所谓涌泉,有洞,泉水才能冒出来。这也是一个窍。
以窍为腧穴进行按摩,意义何在?
窍,从现代人体解剖学看,是骨骼、肌肉上的凹陷处,而古代认为,这些部位,是气聚集的地方。
气是无形的,正如空气,只有在空的、凹陷的地方,才能聚起来。
所以,从中医角度看,这是调气最好的地方。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即是说,气是推动血液通行的动力。气不足,血就会停在那里,造成瘀。可见调气很重要。
规律二:头面腹,穴位最集中
对应功法:梳头法、搓面法(摩面法)、摩腹法。
头上的穴位,有几十上百个,“头为诸阳之会”。
冬天为何全身包裹严实,唯独头可以裸露在外?皆因这是人体阳气最盛的地方。常梳头,对统摄一身阳气有重要作用。
面部,更是经络要道。
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腹部,则“不只穴位多,补的穴位也比较多”。
在针灸中,有头针、腹针,正因为这些地方的穴位丰富,可以跟全身经络相连通,按摩这些地方,可以起到较为全面的调气血的作用。
练养生功,多久能起效?
谈博教授指出:“王道无近功。真正安全有效的功法,功效是潜移默化的。”
他进一步解释道,但凡养生,都有一个特点:不能急功近利。
如庄子《养生主》一文开篇所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虽然有些功法指向性较高,如足心按摩促睡眠、提肛改善痔疮、梳头爽神、叩齿固齿、咽津促消化,但不要指望一做,身体马上就变好了。它们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需长期坚持。
更不能忘记,养生针对的,主要是健康人群,目的是健康保养,或是治未病,而非治病。
“这些方法能做的是维护,有病的时候,阴阳已经偏了,得去治病,不能混淆。”谈博提醒。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