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真的能治病?
2020-09-18 14:38:00刮痧,乃中医疗疾第一法
刮痧,起源于古代“砭法”。《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了古中医六法,分别为砭、针、灸、药、按跷、导引。砭法位于六法之首,为第一法。
古人患病时,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摸、锤击体表的某一部位,有时竟能使疼痛得到缓解改善。于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经验总结,古人逐步形成了用砭石治病的方法。
据文献记载,最早用砭法给人治病的是伏羲。我们所熟悉的神医扁鹊,也是一位砭术大师,如今很多出土的壁画上都有出现扁鹊执砭为人医治的图案。
但是,真正的砭石并不多见,民间使用更为广泛的是简化版砭术——刮痧, 即用性凉的水牛角、玉石、金属等代替砭石在皮肤上“行走”。
小时候,看到长辈在额头上、脖子上、背上刮出一道道或红或紫的痕迹,我们常觉得神奇。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刮痧后留下的特有痧印。
老百姓都知刮痧,那到底什么是“痧”,刮痧防治疾病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刮痧刮痧,到底什么是“痧”
刮痧的 “痧”,自“沙”字衍变而来。
“沙”原指一种病症。因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故称为“沙证”。
明代之后,“沙”字逐渐向“痧”字过渡,痧证所指代的疾病范畴更大。它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许多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的一种共性表现,统称为“痧证”,古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中医认为,血运行于经络,“痧”是“离经之血”。它有几种含义——
一指痧气:夏秋之间,身体感受暑湿之浊气,结于胸腹、经络之间,出现头痛、咳嗽、眩晕胸闷、身体肿痛、脘腹痞
满、恶心呕吐、腹泻等症。
二指疫毒:指人体由于感受温疠疫毒或感触秽浊不正之气所致腹痛、吐泻一类的病症。《痧胀玉衡》中记载,“痧者,天地间之厉气也”“痧者,暑热时疫恶毒之气,攻于里则为痰喘,为血瘀,昏迷沉重,不省人事。若元气壮实,内不受邪,不入于里,即散其毒于肌肤血肉之表,为肿为胀”。
三指痧象:刮拭皮肤后,相应部位出现的病理产物,如皮肤潮红、出红色粟粒状、紫红色或暗红色斑、血泡、血点等。
刮痧何以疗疾
《黄帝内经》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体的经络就像高速路一样,稍微有点不通就会堵,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状态。而刮痧,以通为治、以通为补、以通为泻、以通为健,可以扶正祛邪。
明代医学家张凤逵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时,会阻塞人体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时,会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就越厉害。
此时,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具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拭,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像米粒样的红点为止,而后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毒邪)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用。
刮一刮就可以把身体里的毒邪刮出来?这听起来有些玄乎,现代医学是如何解释的呢?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针灸科护士长、广东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李道政虎符铜砭刮痧师承弟子雷丽芳,擅长用刮痧为病人减轻疼痛。她指出,人体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或经络淤堵时,会出现疼痛感,刮痧通过在体表进行“挤、压、推、
拍、刮”,启动人体经络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促使含代谢物质或炎性因子的血液从毛细血管壁间隙渗透或外溢至皮下组织间隙,通过多种代谢方式排出体外,从而缓解身体疼痛。
小小刮痧,功效多多
◎活血祛瘀
人体局部若产生瘀血,会使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若瘀血不消,则疼痛不止。在局部或相应腧穴刮痧,可促进血液循环,使瘀血消除、新血得生、经络畅通、气血通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用。
◎舒筋通络
现代人常受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的困扰。这是因为精神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或“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筋膜)受损伤时,肌肉会紧张、收缩甚至痉挛状态,导致出现疼痛。刮痧能舒筋通络,解除肌紧张,帮助减轻疼痛。
◎调节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十分强调机体阴阳关系的平衡。刮痧对阴阳平衡的调节有双向作用,可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平衡。
◎扶正祛邪
当人体正气虚时,外邪易趁机而入,通过补虚泻实之法刮拭相关腧穴部位,可使虚弱的脏腑功能得以增强,与外邪相抵抗,促进机体恢复正常。
◎清热消肿
通过刮痧、出痧、放痧,可使体内阳热之邪透达体表,排出体外,以达清体内淤热、肿毒之效用。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