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人的脚气,为何反反复复
2020-09-18 09:53:00脚气复发率极高,约84%的患者每年发作2次以上。
得了脚气,务必要及时治疗。可不少患者却发现,这个病总是迁延反复,难以根治;有时明明已经好了,过不久却又复发了,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与患者擅自乱用药,或用药方法不当、用药疗程不规范、脚气诱发因素持续存在等不无关系。
其实,脚气并非难治之症,关键是选对药,并规范使用。
认准抗真菌药
近年来,大街小巷冒出许多治疗脚气的小店,几乎家家都宣称有“祖传秘方”;而上网搜索,相关的脚气产品更是多如牛毛,令人目不暇接。脚气市场之庞大,鱼龙之混杂,可见一斑。
脚气治疗药千般多,到底哪种有用呢?
如前所述,引起脚气的元凶是真菌,因此,治疗脚气理应首选抗真菌类药。
而抗真菌药有外用和口服之分。外用抗真菌药,主要包括咪唑类药物和丙烯胺类药物。其中,咪唑类代表药物有咪康唑、克霉唑、酮康唑等;丙烯胺类代表药物有特比萘芬、布替萘芬等;此外,还有阿莫罗芬等新抗真菌药。
至于口服药,最受医生推崇的是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
小提醒:慎用复方药
如今不少止痒药膏都是复方成分,如皮康王、派瑞松等,其同时含有激素和抗真菌药物,虽能起到一时的止痒作用,但激素会抑制机体抵抗力、促进真菌生长,故长期使用反而可能扩大真菌感染面积,还可能出现皮肤萎缩等副作用,因此只能短期使用。
治疗脚气,建议选择功能相对单一的抗真菌药,效果更好且更安全。
外用和口服,怎么选
看到这儿,你的问题可能又来了:外用药、口服药该选哪个好?还是双管齐下、里应外合,联合治疗更彻底?
《手癣和足癣诊疗指南(2017年修订版)》建议,手足癣用药应结合致病菌菌种、临床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如肝肾功能)、依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而言,水疱型脚气和鳞屑角化型脚气,建议选择刺激性较小的膏剂或水剂,如联苯苄唑乳膏(美克)等。
浸渍糜烂型脚气,由于皮肤常有破溃和渗出,治疗时保持局部干燥非常重要。如果直接外搽乳膏很容易把炎性渗出物堵在皮损组织内,反而令炎症加重。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温和的糊剂或粉剂,使局部收敛干燥后,再用水溶性软膏等剂型。
对于角化过度型、受累面积较大的脚气,以及局部治疗疗效欠佳、顽固不愈,或患者依从性较差的情况,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
但在此强调,一切用药,均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关键是:涂够量、用足疗程
有人兴许仍心存疑惑:我用的就是医生给配的药,快10天了,怎么还不见效?
莫急!须知,治疗脚气不仅要选对药,使用方法和疗程也得跟上才行!
◆药物得涂够
就像防晒霜要涂够量才能充分发挥防晒效果一样,抗真菌药也要涂够量,才能起到良好的杀菌和抑菌效果。
很多人不明就里,涂药时往患处随便抹一点儿就了事。殊不知,真菌感染会像藤蔓一样,向周围发散分布,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那些瘙痒或脱皮的地方。
所以,涂药时一定要“面面俱到”,不但要涂满整个患区,还要涂及患处外3厘米的区域范围。
◆用药至少2~4周
还有些人觉得“痒(有皮疹)=脚气,不痒(皮疹消失)=脚气好了”,于是当涂了一段时间药,发现症状好转或消失,就不再涂抹药膏了。
殊不知,症状刚好转或消失,不过是真菌大部队被歼灭了,但仍有部分残余未清,若不继续用药,赶尽杀绝,一旦时机合适,真菌便又会“卷土重来”,导致脚气复发。因此强调,治疗脚气一定要遵医嘱,足疗程用药。
事实上,脚气的治疗过程确实相对较长。一般而言,单纯外涂用药,至少要2~4周;联合使用口服抗真菌药,至少也要2周。并且,即便症状已经基本消失,仍建议继续用药2周,以巩固疗效。
延伸阅读:脚气偏方,只是传说
江湖上一直不乏治疗脚气的偏方,但到底管不管用呢?
◆盐水泡脚
盐水杀菌的原理,是利用很高的渗透性,使细菌脱水死亡。也就是说,必须要在很高的浓度下,才能有杀菌效果。
如果只是用低浓度盐水泡脚,效果其实和清水无异;而高浓度盐水虽然能杀菌,却会令脚部皮肤脱水,干扰原本就状况复杂的患处,反而不利于治疗。
◆醋泡脚
理论上,酸性环境确实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日常的食醋浓度较低,稀释后拿来泡脚的作用非常有限;而高浓度醋(如30%冰醋酸),则会对皮肤造成刺激,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韭菜、花椒、大蒜
坊间流传的韭菜、花椒泡脚,以及大蒜泥敷脚法,主要是利用其中内含的能消炎止痒的大蒜素、辣椒素等成分,亦有一定道理。但此等物料同样刺激性较强,不推荐使用。
除外合理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和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脚气感染和复发,至关重要。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