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新瓶装旧酒
2016-11-19 16:22:06不久前,朋友圈有一则消息疯传:“昨天 凌晨 2 点 21 分,一孕妇感染 SB
250 病毒死
亡,年仅 31 岁,双胞胎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
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有 121 个鱼塘已
感染……”最后呼吁大家“暂时别吃水煮鱼、
酸菜鱼”。这则消息给公众造成了不小的恐慌。
实际上,这条信息堪称是近年来各种疫 情谣言的模板,“SB
250 病毒,孕妇 31 岁,
双胞胎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参与抢救的
医生已经被隔离”等内容,曾出现在“吃泡椒
凤爪感染禽流感”等多个网络谣言中。此类
谣言编写者抓住公众对孕妇和双胞胎的同情
心理和对酸菜鱼、泡椒凤爪大众菜肴怀疑心
理,以及对未知病毒的恐慌心理。因而此类
谣言一经炮制出炉,马上有天真善良的“好心
人”为之义务转发,唯恐好朋友们不知,从而
糊里糊涂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破解:
这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的食品安全 谣言模式,也就是说,内容是老的,用新的标 题包装一下,或把其中一些地名、人物改一 下,成为夺人眼球的消息。此模式造谣者花 的时间成本低、绩效高,所以屡见不鲜。类 似的谣言如“有药大闸蟹”、“打针西瓜”、“转 基因食品”、“微波炉致癌”等。
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SB 250 病 毒”,在网上简单搜索一下病毒的名称,谣言 马上不攻自破。
近年来拿酸菜鱼说事儿的谣传特多,网 上搜索一下“酸菜鱼”,“酸菜鱼放倒一家 人”、“当心!酸菜鱼可能导致中毒”、“酸菜 鱼 100% 致癌!南京确诊 4 例爱好酸菜鱼的 年轻胃癌患者”等标题满屏。
酸菜鱼为何屡屡中招
首先,酸菜鱼是大众餐饮中最常见的一 道菜肴,造谣者拿大众化的菜肴说事,点击 率肯定高。
其次,利用大众担心酸菜的亚硝酸盐致 癌的心理有关。
酸菜中是否含有亚硝酸盐
与腌制其他蔬菜类食品一样,酸菜在 腌制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亚硝酸盐。酸菜一 般在腌制后的一周左右,亚硝酸盐含量会 达到一个峰值,约为 30 毫克 / 千克,随着 时间延长,含量会逐渐下降,一个月左右亚 硝酸盐含量会降到较低的水平,约为 3 毫
克 / 千克。从中毒剂量看,人体一次性摄入 300~500毫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
那么一次吃 10 千克亚硝酸盐含量在峰值期
的酸菜,或者吃 100 千克腌透的酸菜才会
达到中毒的量。
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了食 品中亚硝酸盐限量,规定腌菜的最高限量 是 20 毫克 / 千克。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 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确定 的亚硝酸盐每日膳食允许摄入量(ADI)为 0 ~ 0.07 毫克 / 千克体重,即体重 60 千
克的成年人,每天摄入 4.2 毫克以下亚硝
酸盐都是较安全的,也就是说,成人每天要
吃至少 1.4 千克以上的腌透酸菜才会有安
全问题。实际上,近年来上海地区未接报
过因食用酸菜类菜肴而发生中毒
的案例。
我们要科学对待腌制食品, 不要被谣言吓得不敢碰 酸菜,但要注 意酸菜一定 要腌透。从健康 角度考虑,每人 每次吃腌透的 酸 菜 约 300 克 是没问题的,一般 一个月吃一次腌制 食品即可,食品安全之 道在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