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补的维生素“姓”啥
2012-07-24 08:58:44(本内容知识产权为《家庭医生》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再加上保健品广告漫天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补充维生素,纵然有着不少疑问,也还是坚持不懈。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波兰科学家丰克称它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化合物,在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需少量即可满足机体的需要,但同时又绝不能缺少,否则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疾病。维生素一般不能在体内合成(维生素D例外),或合成量太少,必须通过摄入食物或维生素制剂来提供。
迄今发现的维生素有20多种,按其溶解性可分为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在开始补充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你要补的维生素姓“脂”还是姓“水”。
维生素A、D、E、K都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只溶解于脂肪及脂溶剂中。当我们摄入这几类维生素时,与含脂肪的食物同时摄入,更有利于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后,一部分参与机体的代谢被利用掉,少量的一部分从胆汁排出,若有剩余,大部分将积存于体内如脂肪组织、肝脏等脏器中。
这就意味着,当脂溶性维生素摄入不足时,缺乏症状出现得比较缓慢;当然,当摄入过多时,也很容易出现蓄积中毒症状。一般长期摄入5~10倍DRIs(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值以上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所以,补充姓“脂”的维生素,可不是越多越好。
相反,水溶性维生素仅溶解于水中,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属于水溶性维生素。这一类维生素吸收入血液后,将被机体代谢利用,没有被利用的则很快通过肾脏从尿液排出,一般不会积存在体内。所以,水溶性维生素几乎无毒性,但过高(非生理)剂量时,常干扰其他营养素的代谢。当然,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当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摄入不足时,很快就会出现缺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