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自发性知觉脉络反应与焦虑和神经质相关

自发性知觉脉络反应,令人愉悦,酥麻感
图片来源:pixabay
自发性知觉脉络反应(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缩写为ASMR,中文又称耳音、颅内高潮)是一种令人愉悦的酥麻感,它产生于头皮和颈部,然后传遍全身。许多视频和音频都可以诱发ASMR,比如观看他人有意做按摩、梳头发等一些放松动作或者听轻柔的声音(悄悄话、轻拍东西的声音)。油管等平台上有数不清的相关视频,这些视频吸引了上万人甚至上百万的订阅者,具有极高的点击量,风靡一时。
诱发ASMR的途径因人而异,但是全世界有上百万人将其作为放松、入眠、解压的不二之选。尽管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对此感兴趣,我们对ASMR依旧所知甚少。为什么有的人能感受到ASMR的震颤快感,而有的人不能?人格特质是否与ASMR有关联?这种关联能否有助于我们尝试采用ASMR作为潜在治疗干预手段呢?
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那些能感受到ASMR的人会拥有更高水平的神经质(neuroticism)。神经质是一种人格特质,它主要指个体产生抑郁、自我怀疑等消极情绪的倾向。
神经质,感受焦虑,负面情感
图片来源:pixabay
神经质也与更易感受焦虑等负面情感状态的特质相关。而据我们所知,经常观看ASMR视频的人往往借以放松自己或解压,这也意味着他们的焦虑水平更高。
目前并没有很多研究去探索体验到ASMR的个体的焦虑水平与其神经质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观看ASMR视频对个体焦虑水平的影响也尚不明确。我们的新研究旨在为这些研究方向提供实证。
我们的实验设计
我们招募了64位个体,其中36位能够体验ASMR,剩下28位则不能。所有参与者观看了一个5分钟长的ASMR视频,这个视频集合了常见的ASMR诱发因素,以保证能够充分诱发个体体验ASMR。
参与者在观看视频前填写了一些问卷,以评估其神经质水平、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持续性的焦虑倾向)及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当下的焦虑水平)。在看完视频后,我们再次对他们的焦虑程度进行评估。
相比于不能体验ASMR的个体,能够体验ASMR的个体在神经质和焦虑特质上的得分更高,这意味着这些特征与个体能否体验ASMR有关。此外,能够体验ASMR的受试者在观看视频前在焦虑程度上的分数更高,观看视频后他们此项得分明显下降。相比之下,不能体验ASMR的个体在观看视频前后其焦虑程度的得分并没有明显区别。这样看来,ASMR视频仅能降低ASMR体验者的焦虑水平。
然而,当我们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观察这些数据时,我们发现神经质水平越高、更焦虑的个体,无论是否能体验到ASMR,在观看ASMR视频后都能降低焦虑程度。
这给予了我们启示:在考虑将ASMR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干预手段时应关注个体的人格特质。同时也说明,即使在观看ASMR视频时体会不到那种“快感”,它也同样有益处。
实验的意义
我们的实验再次证明了能够感受ASMR的人在人格特质上有一定的特点,也提示ASMR具有治疗焦虑的潜能。此前研究证实能够体验ASMR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更明显的神经质特性,我们的实验不仅再次验证了这个结论,也发现焦虑程度更高的人更容易体验ASMR。
而实验中新颖的一点在于发现了观看ASMR视频可以降低能够体验ASMR个体的焦虑水平。考虑到上网搜索ASMR资源的个体往往也是出于缓解焦虑的目的,这个结果也符合逻辑,但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了接受ASMR刺激可能对所有人都有一定的缓解焦虑的作用。
快感,益处,心理帮助
图片来源:unsplash
所以如果个体有神经质和(或)易于焦虑的特性,他们或许能从观看ASMR视频中获得帮助,即使他们并不常看这类视频或感受不到ASMR带来的震颤快感。
未来的实验方向
我们的研究样本量较小,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本次招募的参与者很大程度是对AMSR感兴趣的人。因此,我们要在对ASMR不了解的人群中开展实验,这非常重要。当然,未来的研究会探索使用ASMR刺激作为心理干预的可行性,以进一步理解ASMR帮助个体缓解焦虑水平的机制。
同时,近期神经影像学研究也开始揭露这个现象背后的成因。研究者们使用脑电图这一项大脑成像技术发现,与放松有关的大脑电活动(正念冥想时的大脑电活动也是其中一种)在ASMR刺激下也会增加。甚至在参与者完成一项耗费脑力的任务时,这个现象也同样存在。
这些研究都暗示ASMR会引起大脑活动发生变化,使其逐渐进入放松状态,这即使是在每日活动中也是可能达成的。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神经影像学研究与行为学实验相辅相成,帮助我们发现ASMR刺激缓解焦虑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
撰文:Joanna Greer,英国纽卡斯尔市诺森比亚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
翻译:孙正杰
审校:安君
引进来源:theconversation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20709_1071372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