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吸入笑气可改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症状


图片来源:Pixabay
根据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St. Louis)和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研究人员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一定时间内单次吸入氧气和一氧化二氮的混合物(即笑气),可以大大改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在II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证明在吸入一氧化二氮后,患者抑郁症状得到迅速改善。他们还报告这种改善可以持续数周。
这项研究于6月9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在很大比例的患者身上,标准的抗抑郁药物治疗都没有效果。在我们这项研究中的患者,他们平均在药物治疗中失败了4.5次,所以找到可以帮助这些患者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学教授、也是这项研究的高级研究员之一的Charles R. Conway说,“我们的研究表明,一氧化二氮对那些严重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的帮助,他们的症状得到了迅速改善。”
该研究的另一位联合高级研究员是医学博士Peter Nagele,他是芝加哥大学麻醉与危重病护理系教授兼系主任,此前曾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麻醉科任职,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在研究一氧化二氮作为抗抑郁药的潜力。
标准的抗抑郁药物原理是影响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受体,但它们通常需要几周的时间才能改善患者的症状。而一氧化二氮作用于大脑中不同的受体,称为NMDA受体(一种谷氨酸盐受体),起效时能在数小时内改善症状。

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们这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有两个:确定较低剂量的一氧化二氮是否和我们之前测试的剂量一样有效,结果表明这对于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我们还想知道这种治疗的效果能持续多久,” Nagele说,“在几年前的一项概念验证研究中,我们对患者进行了24小时的评估。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继续对他们进行了两周的评估,大多数人都仍感觉良好。”
这项研究有24名患者参与,每人接受三次治疗,治疗时间间隔约为一个月。在第一项试验中,患者连续一小时呼吸含有50%一氧化二氮和50%氧气的气体。在第二次治疗中,同一批患者吸入含有25%一氧化二氮的混合气体。第三次治疗则让患者吸入安慰剂,只含有氧气,不含一氧化二氮。
“跟什么对照组比较,都没有自己和自己比更好。”Nagele说,“把自己作为对照组是最理想的。另一种方法是在两组相似的人中研究一种药物的效果,让其中一组接受一种治疗,另外一组接受另外一种治疗。但这种方法的问题就是你需要有大量的患者才能得出结论。”
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一氧化二氮改善了17名参与者的抑郁症,无论它在混合气体中的浓度是25%还是50%。两种浓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抗抑郁作用的持续时间上。50%浓度剂量在治疗两周后维持着更好的抗抑郁效果,而25%剂量的副作用更少,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
“有些患者会有恶心等不良反应,虽然只有小部分人,但是确实存在这种情况。” Conway说,“但在我们的研究中,只有当吸入50%浓度剂量的后才会感到恶心。吸入25%的一氧化二氮时,没有人出现恶心的反应。在缓解抑郁方面,低剂量和高剂量的效果是一样的。”
在完成这项研究所有治疗并接受随访检查的20人中,有55%的患者(11人)的抑郁症症状明显获得了改善,40%的患者(8人)在吸入一氧化二氮混合气体一小时之后症状缓解,也就是说他们在临床上不再被认为是抑郁症。
在整个研究中,接受一氧化二氮和安慰剂两种治疗方法后,大约85%的参与者(20个人中有17个人)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他们症状的严重程度在临床上分类至少降低了一个等级,比如从重度抑郁症变为中度抑郁症。

图片来源:pixabay
参与研究的许多人也同时服用了抗抑郁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在很大程度上并未缓解他们的抑郁症状,所以他们被允许在参与期间继续服用这些药物。
多达三分之一的人服用抗抑郁药后,症状没有得到改善。一氧化二氮和氯胺酮(ketamine,另一种与NMDA氨酸受体相互作用的麻醉药物)最近为那些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带来了希望。Conway和Nagele认为,这两种药物可能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希望,但他们认为一氧化二氮可能在实用层面具备优势。
“与氯胺酮相比,一氧化二氮有一种潜在优势,它是一种挥发性气体,所以它的麻醉效果会很快消失。” Conway说,“这与人们在牙医诊所拔牙时接受的麻醉方式相似,人们拔完牙后还能开车回家。而在接受氯胺酮治疗后,患者需要在治疗后观察两小时,以确保他们没有问题,接着他们必须找其他人来开车。”
Nagele和Conway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很快将进行一项大型的、多中心的研究,来比较氯胺酮、一氧化二氮以及安慰剂的效果。
翻译:胡琦琳
审校:戚译引
引进来源:华盛顿大学医学院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703_1050776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