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新月岩改写行星演化史?


图片来源:pixabay
时隔45年后,中国科学家将在2021年的夏天开始分析人类最新采集到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样本,这些样本不但有可能重写月球演化史,甚至有可能重写整个太阳系的行星演化史。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都期待着最终的分析结果。
中国嫦娥五号任务中的返回舱于2020年12月返回地球,它从月球正面西北角的风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采集并带回了近1.7千克的岩石和土壤样本。卫星图像显示,该区域形成于15亿年以前,但计算机模型推算的时间却比这更早。模型还推测,像月球这样大小的天体在15亿年前就已经耗尽了形成之初残留的内部能量。要知道,正是这样的能量驱动着地壳的发育以及重塑地表的火山活动。

图片来源:pixabay
由于缺乏风暴洋的样本,科学家此前只有通过计算陨击坑的数量来估算月球表面年龄。因为形成时间越早的表面,陨击坑数量应该越多。这种判断标准适用于任何固态天体。美国和苏联在1969-1976年间从月球赤道带、东北和北部区域采集到的样本显示,这部分区域的形成时间在40亿~30亿年前。“阿波罗任务中采集的样本证实了陨击坑计数模型的可靠性,”就职于休斯顿月球与行星研究所的地貌学家朱莉·斯托帕尔(Julie Stopar)说,但这些早年间采集的样本仅覆盖了那些较古老的区域,“我们还没有能够反映30亿到10亿年前月面活动的样本。”

图片来源:Pixabay
布朗大学的行星科学家吉姆·黑德(Jim Head)表示,如果这批新样本证实风暴洋的形成时间晚于陨击坑计数模型所估算的,“那就意味着现有的整个月球演化史都需要修正,这是非常根本的问题。”其他分析结果,比如放射性等,将有助于解释月球延长的火山活动。了解这段历史不仅仅关乎月球演化,同时有助于确定水星、火星、地球和其他天体的年龄。
黑德介绍称,样本有6个月时间专为中国学者开放,研究申请的提交窗口将于2021年7月到8月间关闭。之后,中国政府将向国际研究团队开放样本。
撰文:伊雷妮·克洛茨(Irene Klotz)
翻译:张宇哲
引进来源:环球科学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703_1050771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