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20”时代——航空科普展“功炳天疆报国心”展区
歼10“猛龙”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起,根据中央部署,大规模的航空三线建设聚力展开,中国航空工业布局基本形成。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航空工业成功试制出多种类型的新飞机,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空军装备体系。
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严峻,我国迫切需要自主研制一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斗机。在总设计师宋文骢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克服经费紧张、缺少辅助设备等种种困难,呕心沥血研制出歼10战斗机。
歼10绰号“猛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的第三代战斗机,于1998年3月23日首飞成功,实现了中国军用飞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缩小了中国战机与西方先进主战机之间的代差,拉开中国航空的新时代。

中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歼击机歼10于1998年首飞成功
歼10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结构、新系统、新成品、新工艺,设计制造难度极大,其背后所蕴藏的科技含量自然不容小觑。比如航空设计师们为它选择的鸭式气动布局。这种布局非常前卫,当时的发达国家最新锐的战斗机也有所采用,其带来的涡升力可以大幅提高全机升力,有助于改善飞机的操控性,并且一定程度上增强飞机机动性。
伟大的航空报国精神
二十寒暑砺剑成,一飞冲天举世惊。
几代志士心血浸,无数机台昼夜鸣。
玉龙腾飞千秋愿,银鹰翱翔五洲雄。
欲与群枭比矫健,南天浩溟势纵横。
——空军原副司令员王良旺题于歼10试飞成功之夜
歼10的制造过程中,无数航空人怀拳拳报国之心,对科技高峰不懈攀登,为航空事业奉献一切。

歼10研制现场总指挥杨宝树(左二)
杨宝树时任歼10研制现场总指挥,为歼10的惊世出世立下汗马功劳,却遗憾未能看到其正式列装空军之日。1999年3月,歼10首飞一周年之时,杨宝树旧病复发。他在住院期间时刻惦念研制进展,在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后仍执意要去一线看看,医院用救护车将其送到试飞站。坐在轮椅上的他深情抚摸正在研制中的歼10战机,久久不愿离开,像是在与“老友”诀别,也像是和自己的孩子做最后的嘱托。1999年9月9日,杨宝树去世,年仅60岁。
在无数像杨宝树这样的航空人的努力奋进下,2006年12月29日,新华社向世界宣布:“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歼10战斗机,已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这对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攀高峰——这短短的16字,凝聚着数十载砥砺奋斗中航空人不朽的航空报国精神,为我国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注入了强大生机与不尽活力,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