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陈林 王禹
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后的首届冬奥会刚刚落幕。而赛场上各国运动员间超越胜负的“温情”瞬间,早已定格成为经典。半个多月来,来自不同国家的“你““我”,在冬奥会中一起成为“我们”。
败有安慰 胜获祝福 “相爱相杀”挑战极限
北京冬奥会期间,谷爱凌抱着法国选手泰丝·勒德安慰她的画面,频频见诸网络报章。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看到对手惊艳表现,第三跳“没听妈妈话”的谷爱凌选择尝试超高难度动作,夺下一金。当对手泰丝·勒德出现失误在雪地哭泣时,她跑过去与其拥抱、安慰。

随后,瑞士选手玛蒂尔德·格雷莫德也加入进来,姑娘们一起在雪地抱着的场景,让人动容。数日后,谷爱凌说出了自己喜欢滑雪的原因:这是个有机会打破国界、和对手一起突破人类极限的运动。
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当冬奥会“四朝老将”、中国选手徐梦桃以近乎完美表现一跳定“乾坤”拿到金牌时,同场竞技的美国队“老将”阿什莉·考德威尔并没有表现出失落,而是大声喊着“桃桃”,快速向她拥抱:“我真为你骄傲!”那一晚,寒夜中这暖心一幕,被赛场内外观众留存。此前数日,她们刚在混合团体赛中“过招”,一起登上领奖台。
互换礼物 同台“比心” 拉近距离增进友情
大型国际赛事,不同国籍间运动员赠送、交换礼物,分享经验,早已常见。冬奥会开幕第二天,媒体就捕捉到这样的故事:冰壶混双循环赛后,中国选手凌智、范苏圆向美国运动员克里斯托弗·普利斯、维多利亚·珀辛格赠送了冰墩墩徽章。随后,美国队员在网络晒出照片,表示这是体育精神的体现。
这个故事也成了热点,但并未到此结束。第二天,中国运动员也收到了对方送来的徽章,成为一段佳话。
徽章交换并不只在运动员间流行。场馆内外,志愿者与各国记者、工作人员间的徽章交换“火热”。传递彼此祝福,让不同文化交流、融合。
场内外流行的还有各种“比心”:一人赛完“比心”,领奖仪式获奖运动员一起“比心”,送别时隔着车窗“比心”……这颗不用“翻译”的爱心,已是这届冬奥会间使用率最高的“语言”之一。而来自中国、日本的花样滑冰选手金博洋和羽生结弦赛后“同框”比心,持续被关注。他们通过友好互动,增进了友谊,也带动了不同国家的“粉丝”增进理解与交流。
致敬传奇 情暖新秀 接力传承共向未来
冬奥赛场,从来就不缺少名将和传奇。曾在索契冬奥会、平昌冬奥会都有金牌入账的芬兰名将伊沃·尼斯卡宁就是这样的人。越野滑雪男子15公里(传统技术)比赛中,面对严寒和冷风,已获金牌的他选择在终点等待其他选手。这一举动温暖激励着每一位选手,特别是首次参赛的年轻运动员。
这是2月11日发生在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的一幕,冬奥会越野滑雪男子15公里(传统技术)比赛中,芬兰选手伊沃·尼斯卡宁(64号)夺得冠军后,等待最后排位最后一名的哥伦比亚选手卡洛斯·安德烈斯·昆塔纳冲过终点线时,主动上前送上拥抱。
这是世界顶尖选手相聚的舞台,每一个拼尽全力完赛的选手都值得被鼓励。

冬奥会“老将”、加拿大运动员马克·麦克莫里斯,则用另一种方式鼓励年轻人。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后,作为中国小将苏翊鸣偶像的他,主动去拥抱比自己成绩好的苏翊鸣。赛后发布会又数次为值得期待的“Su”点赞,鼓励他会有更好成绩。而苏翊鸣也不负众望,数日后拿下了一枚金牌。
北京冬奥会上,91个国家和地区的2877名运动员一起相聚。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同时,也用一个个拥抱、一次次交流,生动诠释了“更团结”。冬奥会后,从这里传递出去的“春天的故事”仍将延续,就如同开幕式上的雪花火炬台,让微光成炬。又如闭幕式上的烟花字样,“天下一家”。(完)
【编辑:陈文韬】
本文来自:中国新闻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赵丽娟]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