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历史文明

悬赏认字,这笔钱真的好拿么?听获奖者的讲述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文/记者 李荔 图文编辑 陈永杰

  采访专家:

  蒋玉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荣获首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一等奖

  王子杨,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首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从事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工作。

  正文:

  有人说,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有专家认为,甲骨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和档案。但从目前来看,我们对这部“百科全书”的阅读与理解还远没有达到深入与全面。

  百年来,为解读甲骨文中蕴藏的奥秘,几代学者著述不辍,他们或收集著录,或考释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蕴藏的古代社会奥秘,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滞。然而,后继乏力是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长期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2016年10月2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光明日报》刊发了《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公告称“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在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除此以外,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后,可认定为承担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那么重金之下会有“勇夫”吗?破译古文字究竟有多难?一起来听迄今为止,获得过甲骨文释读大奖的学者们的自述。

  这个“蠢”字值10万的背后

  2018年,蒋玉斌曾风靡一时,凭获奖论文《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获得了甲骨文释读一等奖,并获得了“单字10万”奖励。

悬赏;认字;获奖者;讲述

▲ 论文《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对商代文字两种“屯”形的关系以及对“屯”字构形的阐释

  蒋玉斌现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他说,当时并没有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他是常规的网上公示、公布知道获奖信息的。比起获奖,他更想谈谈甲骨文的“破译”过程。大家习惯上称的“破译”,在古文字研究中一般叫考释、释读,简单理解就是把不认识的字认出来,把读不懂的读通。比如:古文字中的“且”跟后世写法差不多,能辨认出来,指出它就是“且”,这是认字。但有时看它的上下文,例如“先且”“高且黄帝”,字面上完全读不通。如果知道“且”在这里是表示祖父、祖先的“祖”,读成“先祖”“高祖黄帝”,就都明白了。这就是“读”。

悬赏;认字;获奖者;讲述

▲蒋玉斌释读古文字做报告

  蒋玉斌说,我对甲骨文“屯(蠢)”的释读,认字方面就是认出“屯”的一种写法,“读”的方面就是把它读为“蠢”,蠢动的蠢。当时有些动乱、不安分的方国,要通过征伐加以平定。称呼这些方国,比如动乱的夷方,就叫“蠢夷方”;动乱的盂方,就叫“蠢盂方”。释读了甲骨文“蠢”,顺势也就解决了西周金文的“蠢”,像“蠢淮夷”、“蠢猃狁”等,都是先动乱、后被征讨的方国部族。经过释读,甲骨、金文中的一些文句一下子读通了。而且跟先秦古书中的说法完全对应,释读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环环相扣,相互验证。并且古书中一些相关问题得到了解决,“屯”的本义也被确认为草木萌芽,文字的形音义或者说字形、字构和字用都研究得比较清楚,基本实现了“完全的释字”。

  古文字是不会辜负人的

 

  蒋玉斌在释读这一字的研究初期,他把相关的资料都搜集了一遍,并考虑了考释的几种可能性,但没有什么突破。有段时间,他一直都在琢磨久不得其法。一次偶然的机会,其中的关键证据(也就是用“屯”表示“春”或者构成“春”的几条材料)就从纷杂的线索中浮现出来。于省吾先生说考释古文字就像捅破窗户纸,他当时觉得那几条关键证据一下子就带来了光明,感到很兴奋。古代蠢动的方国部族需要平定,现在他把这些“蠢”平定了。

悬赏;认字;获奖者;讲述

  “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少不了坐冷板凳、下大功夫。”蒋玉斌认为,要进入这一领域一定要有兴趣,或培养其兴趣。大家常开玩笑说,研究甲骨文等古文字都是苦中作乐。其实正如梁启超所说,“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只要有兴趣,也就没有所谓的“苦”,只有“乐”。他常对学生说,古文字是不会辜负人的,只有人辜负古文字的情况。只要真正感兴趣,肯下功夫并且方法得当,研读甲骨文等古文字总会有可观的成果。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蒋玉斌本科学的就是中文,他一直对古汉语、古文献比较感兴趣。他在看了一些古文字学的入门书后,就特别想知道汉字的早期面貌;而且当时有点小心思,就是学甲骨有些难,越难越偏越想学。后来,他考上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生,就毅然选择了甲骨金文文献方向,主要侧重学习甲骨文。因为难读,就需要多方查询资料,就要看更多的研究,锻炼了自己。后来他逐渐意识到,所谓难读的材料实际上是前人关注较少的“富矿”。并且随后在甲骨缀合、字体分类方面很快就有一些发现,就更坚定了信心,从此与甲骨文结下不解之缘。

  关键证据的发现就在瞬间

  “其实关键证据的发现几乎就在瞬间,但注意到这些证据,使其在复杂的证据凸显出来,就需要长期的积累、深刻的体会。”蒋玉斌说,比如有一例“春”字是文章的关键证据之一,它刻在吉林大学收藏的一片甲骨上。2005年,他还在吉大读博士时,曾看过这片甲骨实物,当时还做了摹本。但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或者说不够敏感,没能利用这例“春”字解决问题。2015年释读“屯(蠢)”时才发现它是关键证据之一,一晃已是十年了。

 

  蒋玉斌说,考释甲骨文既重要又有难度,人们常援引学者打的一个比方,即“释出一字,好比发现一颗新的行星”。征集成果标准严格,奖金则以十万、五万元计,反映了当前做出新的、可靠的考释成果的难度,也肯定了成果的价值。即便是不很了解甲骨文研究的人士,也能直观体察这项工作的难度。这有利于社会各界给予甲骨文研究更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

悬赏;认字;获奖者;讲述

悬赏;认字;获奖者;讲述

蒋玉斌获奖证书

  高额奖金如实反映了破译的难度

 

  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王子杨,从事甲骨文研究近九年。他的论证报告《释甲骨文中的“阱”字》,荣获首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了5万的奖励。

悬赏;认字;获奖者;讲述

悬赏;认字;获奖者;讲述

▲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王子杨荣获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二等奖

  王子杨说,高额奖金也如实反映了破译甲骨文字的难度。大家知道,甲骨文发现早期,甲骨文字释读相对比较容易。那一时期的学者小学功底扎实,不仅熟读《说文解字》,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金石学知识,对于常用的金文、石刻等古文字形体比较熟悉。不少甲骨文字形体,经过与金文、石刻文字乃至今隶形体简单比对,就能得出比较可信的释读成果。而如今,甲骨文经过几代学人努力,已经释读出甲骨文字1500个左右,余下的近3000个甲骨文字是没有考释出来的未释字。这些未释字,释读难度非常大,都是前人留下来的硬骨头。

悬赏;认字;获奖者;讲述

▲王子杨教授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

  蒋玉斌说,甲骨文等古文字的考释往往需要长期的学术准备,对“屯(蠢)”的释读也不能例外。释读中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熟悉同时代和各发展阶段的文字材料,掌握甲骨文辞的字体分类并能实际利用,都需要多年的修养。有关“屯(蠢)”的资料,搜集到一起不费时,但思考探索却需要很长时间。

 

  其实,甲骨文研究中,还要留意学者历来的研究状况。了解研究进展,才能认识到问题所在,知道研讨空间在哪里。他的文章里列了很多学者的看法,包括已经提出释“屯”观点的一些学者,这些看法都很重要。而在论证的一些重要环节上,比如甲骨文与金文字形的关系,也是建立何景成、谢明文先生的前期成果之上。他们的贡献不容忽视。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邱馨婵]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91126_931961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