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至今仅有1/3的字已破译。为揭开古老文字密码,国内大批专家学者凭借对“甲骨文化”的热爱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开拓。一起来听破译之难。
文/记者 李荔 图文编辑 陈永杰
采访专家:
蒋玉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和出土古文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方稚松,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古文字学方向
正文: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从1899年被发现之初开始,无数学者就为破译甲骨文殚精竭虑,但到目前为止,相对能够确定含义的单字只有1500个左右。
此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的一篇“悬赏公告”曾引发关注: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如今,征集评选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日期也即将截止,许多人感叹破译难度之大、奖金之高。甲骨文为啥会这么难以辨认?
▲龟壳兽骨上承载着的历史
120年前甲骨文被发现于药材中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著名金石学家、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痢疾,医生开出一剂药方,上有一味叫“龙骨”的药。当家人从药店买回来药材时,略通医道的王懿荣出于好奇,亲自查看龙骨碎片,发现有一块“龙骨”上刻划有奇异的纹络。
精通钟鼎文的王懿荣觉得蹊跷,便又派人到药店将所谓龙骨都买了下来。经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其实是年代久远的兽骨遗留,上面镌刻的“画纹符号”并不同于青铜器上的铭文。于是他出高价,大量收购带字的甲骨。在收购甲骨的同时,王懿荣开始对照典籍文献,研究他的“发现”。后来,王懿荣从骨片上找到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从而认定这是早在篆隶之前的上古文字。
尽管对于这些故事的细节,后世学者有所质疑,也有学者对王懿荣首发甲骨文的说法持不同观点,但清代学者王懿荣无疑对于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翻开了甲骨文学的第一页,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从王懿荣起,刘鹗、王国维等一大批学者开始了对这些带文字甲骨的收藏和研究。他们凭借深厚学识,不仅辨识出甲骨上的文字,还通过这些文字考证了史书中关于商朝的记载。
1928年秋,弄清甲骨出土地点后,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等人先后主持下,一群考古人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据称,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
从“一片甲骨惊天下”到今天,在120年的时间里,几代专家学者倾注了无数心血,让沉睡多年的甲骨文从殷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甲骨文已释读出的字仅占约1/3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为揭开古老文字密码,国内大批专家学者凭借对“甲骨文化”的热爱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开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土甲骨约16万片,甲骨文单字4500余个,出版甲骨著书约280种,发表各类论文30000余篇,甲骨文以其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贡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然而,目前甲骨文字考释的现状是已识出的字仅占约1/3,而未识字占了多数,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人名、地名或者出现次数较少的。”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蒋玉斌说,甲骨文释读难主要是因为时间久远,文字的形态和使用情况发生了不少变化,而我们对当时的语言文字状况和历史文化面貌了解还不够充分,现在发现的文字材料也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因此,有些甲骨文字我们琢磨了很多年,仍百思不得其解。
蒋玉斌说,虽然现在甲骨文未能完全释读,但很多字的用法和大体意义还是可以了解的,因此通读甲骨文辞并没有太大问题。而如果要准确理解每条文辞的具体意义,还要加强考释工作。尤其是一些是比较常用的、对理解文辞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字词,如果把它们考释出来,对研究文字、语言和历史文化意义重大。
对于甲骨文释读的意义,习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给予甲骨文准确定位与高度评价。释读甲骨文,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汉字的过去,勾勒汉字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可以解读甲骨文所负载的传统文化,并进一步发掘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
每个字都是一个传说
两万年前,华北便有智人居住;一万年前,中原大地已有了文化发展;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开始农业耕作;而文字,也在悄悄地酝酿……
殷墟甲骨作为20世纪中国轰动世界的四大发现(其他三个分别是居延汉简、敦煌藏经和内阁大库)之首,从它初涉尘世就带着传奇色彩。
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中国东周以上的历史,仅见于文字史料的记载,主要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并没有实物的印证。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出现了“疑古派”,他们对仅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历史提出质疑,认为中国“东周以上无信史”。
随着越来越多甲骨的出土与研究,以罗振玉、王国维为代表的学者对“疑古”之说提出挑战。其中王国维更是将甲骨文中所发现的,商人祖先的名字及商王的世系传承,与《史记·殷本纪》等文献互相印证,证实了司马迁所记载的商代历史为信史,打破了“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
▲图为甲骨文(左)与《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传承对照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方稚松告诉记者,甲骨文研究的价值意义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意义非凡,它的发现证实了商代的存在,将中国的可信史一下子拉到了三千多年前,是目前商史研究中最为重要不可或缺的史料。其记载的商代社会生活文化对我们理解中国早期文明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甲骨文的发现也催生了古文字学的建立和研究,打破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说文解字》中字形含义解说的固守;此外,因甲骨文中存在大量的表意符号,这些符号里所蕴含着的各种文化现象也带动了汉字文化研究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