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龙腾云
2012-01-17 12:43:05辰龙腾云
撰文 万建中 摄影 王志江
龙,在十二生肖动物中可以算是最特别的一种,它虽然只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但是它的地位和名声却是其他动物望尘莫及的。“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龙的传人》这首歌在20世纪80年代唱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正如歌词所写,龙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那么,我们的民族图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真正的龙当然谁都没见过,不过画家和文人笔下的龙却数不胜数。民间画龙时有“马首蛇尾”的说法,也就是按照马头的样子来画龙头,按照蛇尾巴的样子来画龙尾,而宋朝的罗愿则将龙的形象更为详细地归纳为“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神龙不仅模样威风,而且变化莫测。汉朝时的《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时曾如此描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腾飞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可见,很早的时候,龙就已经被认为是超乎万物生灵的一种神物。
在古人的想像中,龙同真实存在的动物一样,还分许多种类,且有其各自的外貌特征和习性,如《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方言》云:“龙未升天曰蟠龙。”龙的家族中还有烛龙等。龙也有着自己的家庭,民间有“龙生九子”的说法,清高士奇的《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九子各有特长,却都不成龙。
作为一种莫须有的动物,龙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这是令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
民族图腾
20世纪90年代,在辽宁阜新查海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条石龙,它用红褐色石块塑成,长约
有趣的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为祖先的故事在汉族中鲜有讲述,但是在少数民族中却流传了下来,哀牢山彝族中便有这样的传说。
从前,在哀牢山下住着一个名叫沙壹的少女,一次她到河边洗衣服,看见一条鱼游来游去,一时玩心大起,淌进河水去抓它,不小心被上游漂下来的一根木头撞了一下,回去后不久就怀孕了,后来一胎生下10个儿子。孩子们渐渐在她抚养下长大了,这天她带孩子们到河边戏水,忽见一条龙跳出水面问她:“你为我生的孩子就是他们吗?”沙壹点点头,叫孩子们过来,见见父亲。孩子们被龙的怪样吓得一哄而散,只有最小的孩子不但不怕它,还好奇地摸摸它的角,扯扯它的须,最后一屁股坐到龙背上,龙很喜欢他,伸出舌头去舔。沙壹误以为龙要吃他,急得大叫龙背上的孩子,哀牢话中“背”的发音接近“九”,“坐”的发音接近“隆”,龙以为这是孩子的名字,就叫他“九隆”。后来,九隆十兄弟娶了后山的十姐妹为妻,繁衍生息,自成一族,共推九隆做了族长。
龙行雨沛
俗话说“虎能生风,龙能唤雨”,自古以来,龙就被认为是司雨之神。龙所降下的雨水是从哪里来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俗传龙取江河之水以为雨”,也就是说,人们认为龙将江河里的水带到天上,再以降雨的形式把它撒向人间。这与今天科学所描述的自然界水循环的道理有些相似,只是古人以为水的蒸发和蒸汽的凝结这些环节都是靠龙的神力来完成的。也有民间故事讲到,龙尽管是司雨之神,但它也只是奉旨行事,什么时候降雨,哪里降雨,降多少雨,这些它都做不了主,而是由它的顶头上司——玉皇大帝决定的,一旦龙违章办事,就会遭到严重惩罚。
不管龙对于降雨的职权有多大,反正它是直接掌管这件事情的,而降雨是否充沛关乎农业收成和百姓性命,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有祭龙祈雨的习俗。根据古书记载,周朝人和汉代人在祈雨时所祭祀的龙还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青龙”。不过汉代也出现了堆土龙求雨的习俗,《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还讲述了一个关于这个习俗来历的神话:
应龙本来是天上兴云布雨的神,后来它答应帮助黄帝来攻打蚩尤和夸父。它以水为武器,将蚩尤和夸父都打败了,但它也因此用尽了神力,再也上不了天,于是天下大旱。后来人们想出了将土做成应龙的形状,以此来求雨的办法。
倘若请龙多日,还是没有降雨,那么人们就不再对龙那么恭敬了,有些地方人们会通过“晒龙”的方式来惩罚它,就是抬着龙在烈日下游行,让龙也体验一下干旱的滋味。在暴晒的过程中,人们也会不时往龙身上洒点水,大概是怕惩罚过头,真把龙王惹怒了,更得不到雨水。堆土龙求雨这种习俗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长。
中国人的观念中还有龙王,其实龙王这个神灵并非出自本土,而是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的,后来道教也将它纳入其中,在两大宗教的影响之下,民间才渐渐认可了它。古时候在全国各地,到处都能见到龙王庙。人们常向龙王求雨,连皇家也不例外。北京颐和园南湖岛上有座龙王庙,清朝的嘉庆帝和慈禧太后都曾在此求雨。
真龙天子
根据神话传说,原始社会的著名首领都与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炎帝是应龙所生,黄帝骑龙升天,此外,据说尧舜也是应龙所生,禹在治水时也得到过龙的帮助。
尽管《史记·秦始皇》中将秦始皇称为“祖龙”,但是龙与王权真正建立起密切关系,是从汉朝开始的。《史记·高祖本纪》中讲到,刘邦的母亲刘媪梦与龙交合,怀孕生下了刘邦。刘邦的相貌奇特,有些像龙。自刘邦以后,后世皇帝都打龙的主意,自命为真龙天子。
既然皇帝是龙,那么与皇帝有关的一切,就都可以用“龙”来称呼了。比如,皇帝的身体叫龙体,模样叫龙颜,皇帝即位叫龙飞,皇帝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船、坐龙辇,皇帝死去叫龙驭宾天……
由于龙与皇权的密切关系,在封建社会,龙纹成了皇帝才能用的符号。清朝皇帝的龙袍上,一般绣有九条金龙,从前面或后面看都是五条金龙,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称号。而皇帝的家——故宫简直就是一座“龙窟”,故宫建筑群到底有多少龙,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准确数字。皇家能够铺天盖地地堆砌龙符号,可是普通人一旦僭越使用,就会遭遇杀身之祸。明代画家戴进便因画了一幅《水母骑龙图》而丢了性命。
二月二日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这一天正值惊蛰、春分时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在这一天开始抬头活动,以后的雨水也就多起来了。根据古书记载,古人在这一天有“引龙”的习俗,也就是从门外开始一直撒灰,撒到厨房以内,再围水缸环绕一圈,由于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龙引入家中,图的正是风调雨顺。今天,在二月二这天,围绕龙的民俗活动和讲究也有很多。比如,人们喜欢在这天理发,据说这样就能像抬头的龙那样有精神,于是,这天理发店总是生意特别好。另外,人们也采取与古人不同的方式,期待着将龙引到自己家里。北方一些人家用彩纸、草节、细秫稭等穿成串悬于房梁之上,称“穿龙尾”;而更为普遍的一种习俗是,这天要吃面条、烙饼或者水饺,面条象征龙须,烙饼象征龙鳞,饺子象征龙耳。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忌讳吃米饭,因为米饭是龙子,吃一顿米饭不知道要伤害多少龙的性命;闺中妇女忌用针线,以免不小心扎伤龙目。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人们要很早起来爆米花,关于这个习俗,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武则天篡唐建周后,自封大周武皇帝。玉皇大帝闻之大怒,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不得降雨。不久,河流和土地干涸,地上的生灵几乎都要干渴而死。司管天河的龙王不愿意看到这种惨景,就违抗天命行了一场雨。玉帝为惩罚它,将它压在一座山下,并竖碑一块,上面写着:“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受惠的百姓多么想搭救玉龙啊!可金豆是什么豆呢?一个老婆婆背一袋包谷去街上卖,不小心撒了,看到一地的包谷粒金黄金黄,人们心头忽然亮堂了:这不就是金豆吗?炒一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奔走相告,约定
端午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一项古老的风俗,在浙江鄞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一件青铜锁上,就刻有时人进行龙舟竞渡的图案。这个习俗不仅存在于大半个中国,在东南亚的其他许多国家也盛行。根据古书的记载,古人不只在端午节这天,在春天和中秋节期间也会赛龙舟。然而到今天,赛龙舟的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份举办,以端午节最盛。龙舟竞渡的场面往往热闹非凡,届时龙舟飞驰、浪花飞溅、龙旗飞舞,锣鼓声、呐喊声震耳欲聋。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在《竞渡曲》中对贵州沅江赛龙舟的盛况进行过描述:“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龙舟竞渡突出地表现了“龙的传人”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的豪迈气质,所以国家体委于一九八四年做出决定,把龙舟竞渡列为全国的正式比赛项目。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下面这种说法影响最为广泛:
相传,战国时楚国的大夫屈原因为刚直不阿,不肯与朝廷
此外,还有一种传说,认为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的有功之臣伍子胥。《吴越春秋》说伍子胥受谗言迫害,死后被弃尸水中而成为水神,人们便以赛船来怀念他。在《越地传》一书中,还把龙舟竞渡的起源归于越王勾践。
春节舞龙
据考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民俗活动中就有舞龙项目。舞龙最早是用来求雨的。那时候,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经代代相传后,舞龙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喜庆活动,多在新春佳节进行。有时候,人们舞的是龙灯。清代石方洛有一首题为《龙灯》的诗:“新年入,龙灯出。纸龙无数木龙一,木龙领袖主驱疫。蜿蜒玲珑八十节,节节有灯分五色,灯灯有人持其跋。群龙舞,一龙率,上下控纵不可测……”
今天,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舞龙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的制造工艺越来越高超,龙的形体也越来越大,舞动起来,上下翻滚,左右盘旋。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全长384.3米的“世纪金龙”龙灯是世界上最长的舞龙龙灯,要由800人轮流舞动。■
作者简介
万建中,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王志江,摄影爱好者。
(责编 李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