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喀斯特石山生存极限的白头叶猴
2011-12-14 09:13:41撰文 黄乘明
白头叶猴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动物园谭邦杰先生在广西南部的龙州县发现了一张身体修长、头部和两肩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尾部长度超过体长的灵长类动物毛皮,成年个体估计8公斤左右。拿到毛皮的谭先生很纳闷,这是一张从未见过的毛皮,毛皮是否来自几十公里以外的越南?如果是本地有分布,就应该是一种从未报道、从未为外界知道的灵长类动物。这个问题一直缠绕着谭邦杰先生,几年后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发现了龙州县当地就有这种猴子,老百姓称为乌猿,于是根据体型体色命名为白头叶猴,英文为white-headed langur, 拉丁名为Presbytis luecocephalus Tan,并于1955年发表在《生物学通讯》上。白头叶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灵长类动物。
白头叶猴首先在广西龙州发现,那么白头叶猴在龙州有多少?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除了龙州外,白头叶猴还在哪儿有呢?一系列的问题亟待科学家的回答。
随后几十年,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考察,最终摸清了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分布、生活习性和保护现状,发现了白头叶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白头叶猴只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崇左、扶绥、龙州和宁明四县(区)范围内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石山群中,处于明江以北、左江以南,十万大山以西的三角形狭长地带,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而在左江以北,明江以南的大部分喀斯特石山地区生活的是白头叶猴近亲——与白头叶猴外形相似,但全身毛皮为纯黑色的黑叶猴,两种叶猴呈邻域分布,互相不重叠。因此可以说,白头叶猴是世界级的珍稀濒危动物。在80年代中后期,广西南宁动物园尝试人工饲养繁殖,最成功的时候动物园有几十只白头叶猴,90年代中期,北京动物园也饲养了一群白头叶猴,但遗憾的是,这些地方因各种原因都相继失去了白头叶猴。目前,国内只有到上海动物园和广东番禺野生动物园,才能看到白头叶猴的身影,而国外从未得到过白头叶猴活体。
艰难的生存挑战
白头叶猴长着长长的黑色毛发,完全可以抵御严寒,解决了我们人类衣着的问题,但是到了夏天,炎热的喀斯特石山环境里太阳直射的岩石表面温度达到了45℃,这身御寒的黑色长发成了白头叶猴最大的负担,必须忍受酷热的煎熬。无奈的白头叶猴只能早早地躲到树丛中,躲过炎热阳光的照射,直到太阳快落山,温度降低了许多,才爬出树丛,匆匆完成晚餐后,开始它们的回家之旅,并要赶在天黑前进入石洞。
白头叶猴的家庭
食物和采食计划
夜宿石洞
白头叶猴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