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扈从诗看浑善达克沙地生态历史变迁
2011-11-10 13:09:23撰文 杨富有 李凌浩 摄影 吴文杰
从气候上看,上都地区位于北纬四十二度多,海拔约一千二百多米,具有冬寒夏凉的气候特点,并且也因为海拔与纬度的原因,气候变化剧烈。在元上都扈从诗中,这样的特点被诗人们大量、充分地展示出来。张养浩的《上都道中二首》、马臻的《滦都寓兴》等等,无不略带夸张地描绘出了上京地区的冷,所以描写上京“据高寒”(许有壬《代祀寿宁宫二首》)、“极高寒”(虞集《书上京国子监壁》)等词汇都比较常见,以至于三伏天都“凛毛骨”而要“六月着棉衣”(周伯琦《次韵宋显夫马上偶成》)。天气冷的结果就是气候变化无常,常常匪夷所思地打破常规,让诗人们觉得新奇怪异:不仅五六月份时大雪飘飘,“顷刻银装十万家”(范玉壶的《上都》),而且刚刚还是“小雨阴风夏夜阑”,转瞬间便幻化成“穿窗扑面雪成团”;即使一天之内也温差很大,“朝穿皮袄午穿纱”。这样的气候特点当然是夏天的避暑胜地,对此诗人们除了感到惊奇之外,也有避暑的喜悦,刘敏忠的《上都凉甚喜书四绝》就是在上述气候条件下流露其情绪的典型例证。
尤为重要的在于,充沛的降水、发达的水系、密布的湖泊,形成了上都地区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草原、湿地、森林、沙漠。
事实上,上都地区一方面水系发达,另一方面地势低洼,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属于湿地的生态系统,“卑湿如吴楚”(周伯琦《上京杂诗十首》)就是对上都地区湿地特点的明确类比。所以在上都建设过程中,这样的地质条件也成为一个严峻挑战,以至于在修建华严寺时,“殿基水泉沸涌,以木钉万枚筑之”(袁桷《华严寺》);即使元上都建成,在大量扈从诗人有关上都街市内容的诗歌作品中,也常常出现描写湿地特点的诗句:“天街暑雨没青泥”(胡助《滦阳述怀》)、“积潦催车轴”(柳贯《同杨仲礼和袁集贤上都诗十首》)、“泥深易没车”(袁桷《上京杂咏十首》)、“官街淤泥没马股”(马臻《开平寓舍》)等等。这些诗句通过暑雨、积潦、青泥、泥深、淤泥以及不无带有夸张色彩的没车、没马股、催车轴等描写,一方面说明当时上都地区夏季降雨频繁,另一方面突出了上都在夏季经常因为积水而泥泞遍地,这都充分说明上都是建于湿地地质环境之上的一座草原都市,也就是说,上都地区在元代具有明显的湿地性生态特征,属于湿地生态体系。
至于上都地区的草原,更是吸引扈从诗人的创作素材,这类作品在上都纪行类作品中也数量最多。除了其广袤辽阔之外,诗人们对草原植被状况也用艺术家的眼光给予了充分关注。当他们仔细端详时,诗人们笔下的草原便显得精微细致,“细草如烟殿翠茵,杂花匀簇道傍春”(张养浩《中都道中》),充满着盎然生机;当他们放眼瞭望时,草原又显得浑浑莽莽,辽阔广袤,“水绕云回万里川,鸟飞不下草连天”(张翥《上京秋日三首》),洋溢着蓬勃活力。当然,这样的草原为当地人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行人烟际来,牛羊雨中牧”(黄溍《上京道中杂诗》),充满了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野中何所有,深草卧羊马”(陈孚《金莲川》),则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妙景象;而这些景象的描写,为我们想象那个时代上都地区草原的植被覆盖度、植物类别及其生长高度都提供了季相变化的素材。
这是因为具备了如此多样、优良的生态系统,上都地区物产丰饶。不仅金莲、紫菊、芍药广为扈从诗人关注而加以吟咏,其他物产也多有涉猎,许有壬的《上都十咏》就记述了上都出产的十种物产:黄鼠、秋羊、黄羊、芦服、白菜、地椒、沙菌、梵面、马酒;而一系列有关上都狩猎或其他生产生活活动的诗篇则涉及到兔、狐、狼、黄羊、雕、白翎雀、雁等多种动物;至于有关饮食的上都扈从诗歌作品如贡师泰的《上京大宴和樊时中侍御》、周伯琦的《诈马行》、杨允孚的《滦京杂咏》等则更涉及到众多上都地区所独有的物产,所以宫中有“迤北八珍”之说。如此富饶的物产,不是丰富、健康的生态体系,很难想象它们能够获得繁衍生息,这从结果的侧面突出了上都地区生态系统的多样、完善。
“水草饶刍牧,生涯富远氓”(周伯琦《上京杂诗十首》),一方面,扈从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上都地区优良的草原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畜牧生产;同时,由于上都是元代建立在最接近于游牧地区的草原都市,无论是对于蒙古族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牧民,无论是政治需要还是情感与心理需要,每年总有五六个月的时间汇集来自蒙古高原的王公贵戚及其大量的随扈来到上都附近。据史书记载,上都地区常驻人口一度达到十一万八千多②,加之更多数量的流动人口,所以扈从诗人描绘上都的这种状况时,写到:“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宋本《上京》)随着人口增加而大量增加的是畜牧数量,“朔方戎马多,刍牧万群肥”“牛羊群蚁聚,车帐乱星移”(周伯琦《明安驿》、《九月一日还自上京途中纪事十首》),超过了草原载畜量的过牧行为,即使只是出现在历史上某一个不算久远的阶段,也会给一个地方的生态平衡提出挑战。上都作为元代的夏都,前后持续百年之久,这种生态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至少,这对今天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城市化进程无疑也是一个借鉴。
这其实意味着:位于温带大陆性高原的上都地区,自然生态具有多样性特点,同时也具有某种程度的脆弱性。随着草原都市的兴建,吸引了大批人员来这里放牧生存,加之这一地区本就毗邻浑善达克沙地,以人类生存为目的的破坏性开发利用为诱因,与客观上生态的脆弱性特点相叠加,必然会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令人警醒的因素值得后人思考、借鉴。■
注: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上都扈从诗与元代多元文化交流研究》(项目编号11BZW054)的阶段性成果,配图为选用的与当时情景较为接近的摄影图,旨在反映历史上上都地区的环境。
作者简介
杨富有,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代文学。
李凌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