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桃木文化 瑰丽雕刻遗产
2015-01-13 14:49:31 桃木文化 源远流长
桃木自古以来就有“阳刚之木,五木之精”的美誉。史书上曾记载:桃木乃仙木,有镇宅、辟邪、纳福之神功,被人们视为吉祥、平安、长寿的象征,在我国民间文学和宗教信仰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如《淮南子》中有“羿射九日,死于桃棓,成为宗布”的传说。羿是古时一位善射者,他有一徒弟逢蒙,因嫉妒老师技艺高强,在一次打猎时,逢蒙趁羿不备,用早已准备的“桃棓(棒)”将羿砸死。羿生前被民间尊为“宗布神”,宗布神的职责是痛笞天下恶鬼,使他们不敢妄为害人。既然桃棓能击杀羿,那么大小恶鬼就更应惧怕桃木了。于是,桃木就成了治鬼驱邪的镇物。
经典文献《山海经》中记载:东海之滨,有巨桃树,其蟠枝延漫三千里,桃枝下有恶鬼群居之洞,洞口由神荼、郁垒两兄弟监守,但有恶鬼出洞害人,神荼、郁垒两兄弟就以桃枝毙之。先民们听说鬼怪惧怕桃木,就纷纷在自家门前挂上桃木,以求“百鬼不侵”。有钱人家,更是在门前挂上神荼、郁垒两兄弟的桃木浮雕,这就是最早的门神。
中国医学书籍中也有桃木驱邪的记载: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所载治疗男子疝气的桃木弓;《本草拾遗》中指出“桑蠹去气,桃蠹辟鬼”;《荆楚岁时记》中收录有“跳桃板著户”的习俗。
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更是把桃木文化推向极端,道教文化大部分活动的实施载体,都是桃木,如各种法器、咒符、生活用品等。
数千年来,在各种文化的合力推崇下,桃木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五木之精”“仙木”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需求、生活健康需求、祈福纳祥的愿望需求,不断将桃木文化向广、深、繁、细方向打造,用桃木制成的具有各种使用价值的器具、吉祥物以及工艺品,也就应运而生了。
传承融合 流众域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桃木文化在儒、道二教的推动下,己同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和,并同周边各国的文化互补,再加上全球最大的侨民群体——华侨的文化传承与传递,千百年来,桃木文化早己走向全球。由于其流域广远,自然也就流派繁多。
在我国,不论官民仕学商,其社会生活圈子都离不开桃木文化,但各地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流派。如西北地域桃木文化的粗犷豪爽,江南地域桃木文化的细腻清秀,西南地域的古远神奇,各有各的特色,流派繁多。
在邻国,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域,千百年来,桃木文化早已被接受和传承。如日本民间五大节日之一的“雏祭”,也叫“桃花节”“女儿节”,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在南亚、欧洲、南北美洲,凡有华侨定居的区域,都有道教文化——桃木文化的传承。今天,人们可以在意大利的偏僻小镇卡塞塔、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葡萄牙的葡萄山谷、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美国的洛杉矶、哥斯达黎加的遥远一隅以及更多的地方找到道教文化,也就是桃木文化的踪迹。
永乐桃木 雕刻文明
黄河中游的河东大地,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帝王、名人辈出,文物古迹遍地分布。永乐镇因是吕洞宾故里而深受道家推崇,又因永乐宫名扬天下,继而以永乐桃木雕刻道教文化为特色,名扬久远。如今,公路、铁路桥飞架南北,中条山隧道开通,芮灵高速公路建成,永乐宫艺术节打开了宣传芮城的窗口,永乐宫、纯阳观、九峰山、大禹渡、圣天湖等人文自然景观形成了一条重要的文化带,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永乐桃木雕刻文化,绵延千年,它主要表现的是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俗,以吕洞宾故里芮城县永乐镇最具特色。芮城县永乐镇因“八仙”之一吕洞宾故里“招贤里”而成为名镇,又因道教祖庭永乐宫而成为道教圣地。“桃木是中华民族吉祥文明的象征,桃木剑雕刻工艺同样也是芮城永乐当地文化的象征,它不光承载着山西民俗文化,也承载着道教文化的内涵。”据永乐桃木雕刻传承人李艳军介绍,永乐桃木雕刻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吕洞宾给世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一是其流传至今的上千首诗歌;二是他的法器——纯阳剑;三是独领风骚的酒文化。可谓“一文一武一风流”。能够支撑起他“武”这一特点的,自然是他高绝的剑法。相传吕仙遇到仙师火龙真人,得到了雌雄二剑,此剑“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嗔”,并学得天遁剑法,从此四处扶弱济贫。“斩蛟劈虎”“招蛇化剑”以及“飞剑斩黄龙”等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
道家以剑为法器,与一般世俗兵器的不同之处,是道教赋予法剑以特殊的宗教功能。即所谓“剑者,辟邪制非,威神伏魔”,其材质本为桃木,功挥蛟室,瑞启龙津,能摧三极之妖魔,可肃八围之奸魅。吕洞宾之“纯阳剑”,是吕仙的法器,也是吕洞宾的标志,即系有飘带的宝剑——吕仙“暗八仙”。因此,形如“暗八仙”的桃木剑,也就成为当地民众的镇宅之宝。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吕仙传说在唐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桃木雕刻工艺也在唐宋时期就已经精纯完备,芮城民间因吕仙崇拜而产生了专门的桃木剑雕刻工艺,后世之人将此工艺不断传承光大,逐渐衍生出各类器物的雕刻工艺,其中最具道教文化内涵和桃木雕刻文化底蕴,且技艺传承谱系最为清晰的当属芮城永乐镇的李氏木雕世家。
李祥(?—1939),乡里大木匠,精于雕刻。
李小增(1879—1960),乡里大木匠,精于雕刻。
李发奎(1920—1953),李发永(1923—1992),兄弟二人均为乡里大木匠,精于雕刻。
李智家(1951—),精通木工。
李艳军(1976—),从小接受父亲、特别是祖父手把手传授、教导和严格的要求,习得木质雕刻技艺,并热心研究道教文化。
郑烈平(1978—),喜好雕刻技艺且肯学钻研,为李艳军的得力助手。
“天地合而良木生,金木行而意韵现”,巧夺天工的桃木雕刻艺术珍品,不仅使人们感受到桃木材质温和而又纯朴的生命品性,更能窥见到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文化、审美、信仰、风俗所折射出的不同文化精神。如今,永乐桃木雕刻以其巧妙的构思、精湛的雕工、生动的形象、传神的意趣,成为国内外艺术收藏界的宠儿,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转销海外,深受日本、韩国及港澳台地区青睐。
编辑手记: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通过采访李艳军,记者了解到,目前理天木雕研究所以吸纳残疾人、下岗职工及农村闲散劳力作为培养对象,经过刀法娴熟、经验丰富的师傅悉心传授,已相继培养了桃木雕刻骨干30余人。为了使桃木雕刻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到良性发展,让桃木雕刻产品形成规模、走向市场,给人们带来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来经济上的创收,芮城桃木雕刻从业者们不断创新、狠下工夫,研发了象征吉祥、平安、长寿等寓意的桃木剑、桃木刀、笔筒、屏风、如意、摆件、挂件等30余种产品。
可是,继续迈步走下去,许多问题开始困扰着以理天桃木雕刻工艺坊负责人李艳军为代表的从业者们。
首先就是生产规模小,无后续资金。据了解,永乐理天桃木雕刻工艺坊目前投入资金仅有15万元。因厂房属租用性质,基础设施无法投入,生产规模一直上不去。李艳军说,由于这个原因,许多订单不敢接,看似供不应求,实际上仍是“吃不饱”的状况。可是,想解决这一问题,资金投入至少需要150万元,个人筹措难度大。
其次是“产品创新”和“产品创意”面窄,无专业研发队伍。虽然现在的产品差强人意。但是,因为没有专业的设计队伍,仍不能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目前,从业人员技术基本属于祖上相传,整体学历较低,如何赋予产品文化含义,尚存在一些瓶颈,无法满足下一步的发展需求。
最后就是销售问题。目前,该工艺坊在主要的销售区域没有形象店和体验店,营销方式还是以通过参会和熟人介绍为主,市场扩展的后续力量和资金都远远不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果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也就意味着保护难度的加大。如何保护、如何发展,这不仅仅是摆在“李艳军”们面前的一项课题,更是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