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296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科学之友》>详情页

漆艺工匠的小故事

2014-09-25 15:11:14
                                                 /周明明
    小娟
    “小娟很小就到工厂学习漆艺了,她对剔犀漆器的雕刻技法最感兴趣,但那时候的她很笨很笨。”带她的师父讲到这里时,脸上堆满了慈爱的表情,她的师父接着讲,“这是小娟的第一份工作,从来没离开过家的小丫头,那时候她只有十几岁,托人来到厂里,家里人送她时还委婉地表示,想要找最好的师傅带她。小娟常常一整天不说一句话,闷头练习,学习了几个月后一点进展都没有,我和她商量,要不你回去吧?别这么为难自己了,她当时只是点头,眼里含着泪“嗯”了一声就回家去了。
    “不久,小娟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哭闹着要回厂里工作,好几天不好好吃饭,听到这些我很难过,说那就让她回来吧!谁知道,这一次回来小娟如同变了个人,爱问问题了,比之前更加刻苦地钻研和练习。过了大概有半年时间,有一天,小娟抱着作品闯进门来,说:‘师父,你看我做的这件怎么样?’我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地看了看小娟的处女作,真的进步很大!因她年龄小担心她骄傲,我没有当面表扬她,只淡淡地说了句,‘嗯,还可以!’小娟噘着嘴但是脸上却带着喜悦的表情,跳着回去了。她出门后,我默默地赞叹她对剔犀的热爱和执着,毅力和坚持。现在小娟已经很优秀了,在剔犀这行里也算是级别非常高的师傅了”。
    看着小娟的师父讲述这些往事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和激动的神态,好似小娟学艺过程的画面重现一般,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苏师傅
    苏师傅是原来教雕刻师傅的妹妹,姐妹俩都很喜欢剔犀技艺,两人在工厂奉献了很多年,姐姐出嫁后,教雕刻的事情就落在了妹妹身上。苏师傅很优秀,却从来不张扬,任何时候都笑眯眯的,徒弟们都很喜欢她。生活中的苏师傅虽是个慈祥的人,但业务上的要求却很严苛,以身作则。如果在静谧的夜里听到车间里传出均匀的刷刷声,那一定是苏师傅在加班,她不是为徒弟们修改图稿,就是在雕刻作品。
    我初见苏师傅时,因为她一点架子都没有,不知道她是师傅,还以为是个学徒的小姑娘。那时候我经常出“难题”给她,一有新鲜的点子和创意,我就说给苏师傅,让她帮我实现,每次她看到图稿后都会认真地思考一会儿,然后告诉我:“你看,这个创意很好,但这里不好实现,你要修改一下,要考虑实现后的效果。”我接过设计稿后仔细揣摩,果真如她所说,确实存在缺陷。可以这样讲,我在剔犀技艺方面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苏师傅对我的指点;我后来设计的很多作品,都有苏师傅的建议在其中,我从内心里感激她。
    海河师傅
    刚接触海河师傅的时候他不怎么爱说话,总是低头忙着手里的灰胎,因而我总担心自己打扰了他的工作,所以我就悄悄地在一旁看着。时间久了、和海河师傅熟了,他就爱说爱笑起来。海河师傅常和我探讨漆器的发展。他说自己干了一辈子灰胎的工作,不知道将来有没有人爱学这个,他担心学徒们嫌苦嫌累放弃了。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一直都很担心的问题,手工艺传承最大的困难就是爱好者不能坚持下去。不过,让我们感到特别欣慰的是,现在关注剔犀漆器的人越来越多了。
    莫师傅
    莫师傅是厂里资格最老的漆匠师傅,那时候工厂刚刚成立,他就跟着何俊明老师开始打拼了,也是剔犀技艺能够得到传承的大功臣之一。我很喜欢和他聊天,他的笑声很爽朗,五十多岁的人心态却很年轻,常常看他很晚还在工作,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说,家里都安顿好了,我吃了饭也没事做,回来玩会儿。听他这样讲,我恍然大悟,他把兴趣和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沉浸在剔犀雕刻里面,自得其乐。我经常听到他的工作室里传出流行音乐的曲调,偶尔也会听到他哼唱几句,虽然不在调上但他很沉醉,每次都能感到他很幸福的样子!
    我在厂里学习的那段日子,莫师傅给了我很多鼓励!当我遇到设计瓶颈或为一个设计不能实现一筹莫展时,莫师傅常常会半带开玩笑地说,“你行!我看好你哦!”看到他脸上的笑容和那有力的语气,我很受感动和鼓舞。在我从艺的路上,正是这样一个个朴实善良、热情的老师傅给了我太多太多的鼓励和帮助,他们是我一直坚持走到今天的动力。
    采写手记:上述这些师傅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却做着不普通的事情;有着同样的追求与梦想,但从不要求这个社会给予太多,这群可爱的人默默地感动着我,我愿意和他们一起为漆艺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