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友》
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
2014-08-01 17:24:09 作为中国服饰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块瑰宝,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堪称精致,制作者独具匠心,于细微之间造就经典,不断创造神奇。湖南省湘西州毕果民族服饰研制中心及其所扶持的民间作坊在日常的生产性活动中,始终坚持保护湘西苗族服饰的本真性和完整性,致力于核心技艺的传承,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总的来说,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主要体现在纺织、印染、剪纸、刺绣、制衣、打花带、制鞋、锻制银饰等方面。
纺织
湘西苗族的中老年妇女均会纺纱织布,民间现有整套纺织器具70多套,有200多人常年从事纺织,以满足苗族服饰用布及游客的需要。所织布平整细腻,不起坨,与机织布相当,但比机织布更结实耐用。特别是垫子花、多色条纹布、豆腐块等纹样工艺独特,技艺精湛。用料一般选用棉花、蚕丝和麻。用具有轧花机、弹弓、弹槌、搓条、纺车、织布机、梭约、梭子、纡、布刀、筘、综、蹑等。
纺织工艺
1赶棉
先用手工或搅车扎花,去除棉籽,再用弹弓和弹槌将皮棉弹蓬松,形成棉绒,最后用手搓转,将棉绒卷成细长中空的圆筒状搓条。
2纺纱
右手摇纺车,左手喂搓条,慢慢抽丝合成单股纱。
3上机前的准备
选择宽敞的场地,修整编织机具,准好梭子、纱团、纡、打纬布刀、筘、综、蹑等。将纱线上浆晾干,入染缸上色,捞出后冷却,在担缸板上脱水,然后漂洗、晾干。棉纱经导纱后,按照要织的花纹排列颜色。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组,形成一个交叉,分为3桩、4桩、5桩等。
4上机织布
上机织布分为开口、引纬、压纬、送经、卷布5个程序。开口是利用综眼牵动经纱,按偶股纱相交叉,形成一个个“交”,并有一定角质,使经纱有穿过纬纱的通道;引纬是用梭、纡、布刀等工具运载纬纱穿过经纱开口的通道,要求快捷,避免与经纱产生大的摩擦,左右穿接一气呵成;压纬是用布刀撞紧纬纱,确保经纬交结点横竖交织紧密,要领是持刀平称,用力均匀;送经
是当织好一段布后,为方便操作,保证经幅面平直,必须放松一段经纱,打结的地方要解开纱结,并慢慢放松卷轴,要领在于送经与卷布同步进行;卷布就是将织好的一段布卷紧。
染色
湘西苗族常采用土靛、山柳叶子、椿树皮、桅子、绿条刺皮、南瓜叶等作染料,芳香而无任何污染; 扎染、蜡染、蓝印花布等技艺流程完整,构图古朴典雅。所用到的工具有铁锅、染缸、担缸板、搅棍、凉晒架、卷布机、滚压石等。蓝色是常见的染色。
染色工艺
1收靛
在夏末秋初靛垂花穗时收割,不能等靛成熟,因为靛一成熟,靛杆发硬,就制不出想要的颜色了。
2沤靛
靛收割后,捆成碗口粗的捆子,一排排放进靛池子里,用石头压实,加水沤泡。
3搓靛
把靛放在缸中沤泡几天,待靛的叶子、皮泡烂后开始搓靛。先在靛池子里用手搓靛,再把靛水装包过滤,提出杂质。流进缸里的是蓝黑色的靛浆,这便是土靛。
4下靛
将土靛倒入箩中,在缸水里反复冲淘,细靛漏入缸中,加碱和石灰酿缸,比例为土靛20 kg,石灰1.5 kg,碱适量,另加甜酒1 k g(起发酵作用)。酿缸后,靛水呈黄绿色。
5搅缸(发靛)
下靛后,用木棍搅动缸水,用碗舀起来看呈色,如呈香油黄色,则染出的颜色深,叫作颜色大;呈姜黄色则染出的颜色浅,叫作颜色小。
6入染
织布入染时,水温应保持在30~50 ℃。布放入染缸后,用手或搅棍搅拌,使布完全吸收染液。约20min后取出布,折叠起来放在缸口上的担缸板上轻轻挤压出水分。
7漂洗
将染好色的布放进水里,然后反复漂洗。
8晾干
将清洗干净的布放在户外晾晒架上晒干 。
9滚压
布晒干后多会有褶皱,可先用卷布机卷紧,再用脚踩滚压石滚压。滚压过的布正反面分明,平光悦目。
10其他颜色的印染
如需染红色,就用青铁矿粉或椿树皮作原料;如需染灰色,就用少量椿树皮与草木灰作原料。
刺绣
苗族姑娘们从七八岁就开始学刺绣,至十二三岁基本上就掌握了常用针法,嫁妆多由新娘自己绣制。刺绣用到的工具
有木制刺绣花架、竹制绣花圆绷、针、剪刀等。
刺绣工艺
1打稿
将纸花样裱糊在布上作刺绣底稿;或在布上直接描绘图案,称打稿。有些熟练的苗族妇女不用打稿就可直接刺绣。
2配色
把各色丝线按色彩、型号分别缠绕开来备用。
3针法
平针,这是湘西苗族刺绣中最普遍的一种针法。从布的反面起针,然后按图案的不同形状,根据动植物的纹路机理来回绣。这种锈法常用于绣大花、动物等。
打子针,以穿线之针引出绣料相当的距离,随即以线绕针一周,左手将线按紧于绣料,右手将针抽出,即成打子。打子用力须匀称,过紧则打子太小,过松则形不成颗粒。打子针一般用于绣桃、李、梅、杏等花的花蕊。
珠绣,从绣料反面起针,折回来落针,再往前起针,折回前一次起针处落针,依此类推。每次起落针距离必须相等,绣品
好像整齐排列的一串珠子。这种针法常用于绣小花或单线条,以加强装饰美感。
4织绣
数纱平织,这是一种疏经密纬的织法,即通常所说的经三纬四。经线两端的距离不相等,纬线密集一些,以适合花瓣的形态。经纬线也有呈紧密排列的,但以线纹成斜向为宜。这种织法
可任意加以变化,织成各种装饰花纹或是象征性的动物昆虫之类,图案多为对称式放射状。
对织,是把两根以上成双数的主线先订在绣料上,然后来回对织,或互相交换主线对织而成。这种织法多用于绣几何形
图案或开口石榴等。
蛛网织,是一种四织针法,形象如同蛛网。绣时按花的大小和花瓣的多少,先织若干个同心圆组成经线,然后以细线作
纬线,在每根经线上循回往返穿过织成网状。
蜂房织,一种六角形的交织法。在织物上先织若干个等边的菱形小格,然后以若干组相等距离的平等线横穿每个菱形锐
角两边的中点,将若干组平等线互相交织起来,就形成了等边的六角形蜂房眼。织时容易变形,可用针钉牢。
5垫绣
垫绣又名立体绣,是使绣成后的物象有立体感的一种针法。绣时先把剪好的物象贴在绣布上,或在画好的图案上垫上一层棉花,然后用针齐密地来回绣,把剪贴物象或棉花包裹起来,使物象半凸出于绣面。
6剪贴绣
用绸布、呢绒等原料剪成象形的小片贴在绣料上,在边缘绣一道线,既有装饰作用,又使之固定。或者配合其他绣法组成图案。
7其他绣法
湘西苗绣还保留了其他许多传统绣法,如皱绣、辫绣、堆绣、钉针等。
制作成衣
制衣工序
裁剪,按照不同身形,对不同质地的面料进行裁剪;初
步合成,前胸、后背缝合,上小衣襟;翻边,胸前袖口、下摆翻边、陷筋、滚边,固定花片,压筋,压梅条;包领口,合成衣形;手工翻扣绊,挽扣子,钉扣子;在较显眼的部位手工钉上银饰。
制裤工序
裁剪,苗族便裤(超裆裤)在剪裁方面难度较大,裤子没有侧缝,技巧全在裤裆,用四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片组成;裤脚口翻边、陷筋、滚边,按固定位置压梅花条,上绣花片,上宽大的白布裤头。
制裙工序
裁剪,传统盛装如白褶裙,一般要裁2 4 片大小相等、长短统一的裙片;每条裙片包筋、陷筋,合成一整块;根据裙的长短,从裙下摆滚边、陷筋、压条,定位绣花片,镶锦边;手工压成百褶;合成整体,最后上腰。
打花带
苗女从八九岁开始学打花带,十二三岁掌握要领,花带既用于装饰,更是定情的信物。现多数苗女都会打花带,常用工
具有花带架、挑花尺、牵(排)线桩、综丝。工序分为牵线、剪综、上架、挑花编织。
打花带工艺
1牵线
把各色丝线排列在牵线桩上备用,按所构思的图案一根根牵线。
2剪综
把花带中间的挑花部分穿上综丝,花纹图案是靠手工操作综丝来控制的。
3上架
把牵好的线小心地移到花带架上并绷紧。
4挑花编织
用经纬交织的方法来挑织完成。这样打花带的特点是经密纬疏,整个工艺过程不露纬线。操作要点是用右腿压住花带架底座, 右手提综丝, 左手握挑花尺穿织纬线, 再用不同颜色丝线提花即成。
制鞋
可能我们一般人理解的苗族服饰单指衣服、裤子、裙子等,但其实并不能这样单一的理解,广泛的苗族服饰还包括鞋子、头饰以及装饰品等。
一般来说,制鞋工具有针、锥子、剪刀、野猪鬃毛、夹板、镟头。
制鞋工序
1糊布壳
把旧碎布用玉米糊粘结起来糊于朝阳的壁板上,鞋底料一般粘4~5层,鞋帮料一般用较好的、大一点的布粘1~2层,晒干后备用。棕也用同样的方法糊好,晒干。
2填鞋底
用纸剪好鞋底样,将布壳、棕壳依鞋底样剪成鞋底,把每层底边沿用白布条包好,重缀5层左右便可做鞋底了(就是人们常说的千层底,也有不包边的)。鞋帮只需剪1层。
3纳鞋底
把重缀好的鞋底夹在夹板上,先用锥子锥眼,再用针引麻线随锥孔一针一针地从外圈向里纳。纳鞋底的针法达10多种。
4填帮
用布壳剪成鞋帮样,刷玉米糊,再小心地把绣好的鞋面粘上去抹平,晒干后用布条包实鞋口,合拢后跟。
5上鞋
在鞋底与鞋帮合拢后的鞋样前后各钉一针使之固定,用中间粗两头细的麻绳两头接上野猪鬃毛,鞋堂里外各一根随锥眼对穿鞋堂,拉紧后一点点上完。
6出边
把上鞋时掀起的返边用麻绳缝实压紧,恢复原样。
7上镟
将木质镟头塞进鞋内,使其塞紧撑满,使鞋美观,穿着舒适。
制作银饰
苗族银饰全系手工制作,有30多道工序,形成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洗涤等一整套工艺流程。
制作银饰工艺
1炼
即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炉子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以增高温度。银料全部熔化成液体
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糠槽内。约0.5 h后,银料凝固,再取出趁热锤打。
2打
先将热银锤打成四方形长条,若需制银片,则把它摊宽;若需制银丝, 便锤成细圆条, 再用丝眼板拉丝。苗族银饰多由方条、圆条、张片和细丝组成。方条、圆条做工粗,工艺较为简单,多为锤打而成。张片制作较为精细,工艺要求也高,耗时较多。先将银条锤成大张薄片,然后按需要剪成小块,放在模子内压成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錾刻成细致的花纹。银丝制作更为复杂,分粗细两种。苗族艺人掌握了熟练的抽丝技艺,他们用一个特制的丝眼板,板上有粗、细、方、圆不同的眼孔,可以拉出直径4 mm的粗丝,也可以拉出电光丝般的细丝。这种拉丝工艺可与闻名中国的成都拉丝工艺媲美。
一种方法是将花样稿用墨画在银片上,接着使用不同形状的刻刀刻出花纹。还有一种方法是将银片放在锡制阴阳模中锤出凹凸面,然后将银模片用松香粘贴在木板上,用大小不一的“雕花錾”按图案的纹理进行击打,可制作出较为精细的银饰来。
银丝通常是由细银条拉制而成的,细而匀称;也有打制的,多异型,用作特殊用途。单丝多用作边缘线,复丝则用两根以上的银丝搓成麻花状。
所有的零件加工完成后,即放在硼砂水中浸泡,然后按花样的样式摆好放在火砖上,在焊接部位洒上焊药,点上油灯,用吹管将火焰吹到焊接部位,当垫在下面的火砖由黑变白时,即焊接完毕。这时,用挫子略作修整后,放入白矾水中煮白,再用布擦至发亮即告完成。
3结
将各种组件合成的过程就是编结过程,编结时辅以焊结等工艺,将不同的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
4洗
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洗涤,去除污渍,或将一件件古旧银饰放在溶液中洗涤成光亮耀眼的饰品,这是最后一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