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296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科学之友》>详情页

历尽沧桑 洗尽铅华终还在——湘西苗服史

2014-08-01 16:31:10
        苗族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和苗族民间神话传说,早在4 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高辛氏(即帝喾,黄帝曾孙)时代,史籍中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了苗族的先民。古史传说中与黄帝、炎帝合战的蚩尤,是苗族人尊奉的祖先。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苗族的发祥地之一,其苗族文化底蕴深厚,风情浓郁淳朴,苗族服饰成为最具外在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特征。湘西的苗族服饰由来已久,那时的苗族先民迁入湘西武山一带, “ 织绩木皮, 染以草实”,制作出五色斑斓、“制裁皆有尾形”的苗族原始服饰。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湘西苗区应该是苗族服饰的发源地,或是诞生的摇篮之一,湘西苗
族先民应是苗族服饰的创始人和发明者。至三苗之时,“苗族上衣下裙的形式已经形成”。
        在其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湘西苗族人民的不断充实和创新,至唐宋之时,湘西苗族服饰已臻于完善和成熟。至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前夕,更是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改土归流”后,虽说清朝地方官员规定,包括苗族在内的少数民族“ 服饰宜分男女”,但是湘西苗族男女服饰发生两极分化,却是在19世纪中叶的咸丰年间,男装趋向简单朴实,女装变得更加华丽多姿。
                                 28164
        受汉服和满服的影响,在总体款式上,苗族妇女的上衣改为满襟衣,圆领大襟,右衽宽袖;下裙改为裤,短而肥。但在具体部位的装饰上,仍然保留着苗族传统服饰的母题,凸显出湘西苗服的个性。时至今日,湘西州是全国1000多万苗族群众中本民族服饰保留得最好的地区之一。有苗族服装的妇女约20万人,男子1万多人,常年穿着苗族服装的中老年农村妇女有4万多人。每逢苗家的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时,成百上千的苗族妇女身着炫彩的苗族服饰集体亮相,已成为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湘西苗族服饰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手工制作,从织布、印染,到刺绣、打花带,多沿用手工制作,色彩对比强烈,冷暖得体。制作苗服时,人们多会自己在布片上手绣花纹图案,然后在缝纫店或是亲自动手制作成衣,最后将所绣的花纹图案缝缀在衣服上。凤凰县腊尔山、山江、禾库,花垣县吉卫、雅酉、麻栗场,保靖县葫芦、水田、中心,吉首市矮寨、排绸、丹青,古丈县龙鼻嘴等墟场上,常年有苗族服装摆摊设点销售。在腊尔山地区,姑娘出嫁时,嫁衣为整套的苗族服装和银饰,总价值3万元
~5万元。这套服装平时都是珍藏存放,只有集会活动或是做客时才拿出来穿,伴随着姑娘们从青年到中年,年老时再将其传给儿媳妇。
        湘西苗族的服饰,多以麻、棉、丝、毛为原料,服装上的色彩及纹饰,无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幽邃密林中生活的一些苗族支系及亚支系,因过去虎豹猖獗,时常危及人的生命安全,人们便利用装饰上的浓墨重彩,将自己打扮一番,让凶禽猛兽难以辨认,因此,这个支系的苗族服饰主要以黑色和青色为基本色调。在水边居住的支系,则更愿意以青色或绿色作为主色来美化自己。居于高寒山区的苗族人,多数会采用白色和灰色。
        湘西苗族服饰内涵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明清之际,湘西苗族被统称为“红苗”,其中包含以“红苗”居多的20多个苗族支系,每一支系又包含了若干亚支系。这些支系、亚支系繁多的态势,使得湘西苗族服饰显得分外多姿多彩,最终形成了一型(湘西型)、三式( 凤凰、松桃式, 花垣、保靖式,泸溪、吉首式) 的服饰模式。各模式的服饰均为手工制作,程序复杂,工艺精湛。其中用于服饰装饰的苗锦(又名“峒锦”)是苗族服饰工艺中的精品,唐宋之时,即已成为向中央王朝进贡的礼品。花带是湘西苗族服饰所独有的佩件,为世人所青睐。而在纹饰上,因湘西苗族素以“红苗”著称,所以服饰图案的内容多以龙、凤为主体,一般偏重红色。
        湘西苗族服饰的纹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湘
西苗族妇女富于幻想、善于创意和工于刺绣、挑花的聪明才干;银饰更是湘西苗族服饰之一绝。湘西苗族服饰是湘西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的每一件饰物,每一道纹彩,每一缕青草,
每一枝长满嫩芽的枝条,每一朵鲜花,无不寄托着湘西苗人对人生的希翼。有的纹饰还给我们留下了苗族族源迁徙、苗族先民原始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情景的鲜明印记。虽说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但是“今月曾经照古人”。仰望“今月”,思古探幽,我们能从湘西苗族服饰中读出苗族那数千年的辉煌历史,破译出苗族文化中的诸多千年不解之谜。
        正因为湘西苗族服饰有如上一系列的民族特点,所以它不仅有防寒遮羞的实用价值,更是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工艺制作传承及审美价值,不失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在湘西州民族风情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日,苗族服饰俨然已成为招徕游客的最大亮点。全州有自纺自织的织布作坊30多家,印染作坊12家,银饰加工作坊9家,民族服饰生产小作坊30多家,成规模的家庭作坊1000多家,打花带女工1万多人,绣女数十万人,民族服饰销售点300多个,年营业收入4亿多元,解决了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苗族服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传递了坚韧不拔的苗族精神。不得不说,于昨天,苗族服饰是历史繁荣的象征;于今日, 它更是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追寻。苗族服饰在如今这个大舞台上,它不再是静静地演绎独角戏,而是带动了一大批苗人致富,其现实意义已上升到重要位置。不管时尚服装潮流趋势如何变化,苗族服饰的纯真本质永不褪色,仍不会落入市井俗套,它依旧是集浓厚底蕴与现代创意于一体的华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