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友》
祖先的生活
2014-07-03 11:21:08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拥有五十六个优秀的少数民族,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民俗文化。它们以各种各样的状态存在着,像珍宝一样洒落在祖国的大地上,捕捞、狩猎、手工艺、祭祀、表演仪式等形式,为的就是一份文化和智慧的传承。
1细狗撵兔
在陕西省的关中平原据说有这么一个习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饲养一种猎犬。这个猎犬的名字很有意思,它叫作细犬。这种狗最擅长的就是打猎,到了一定的时节呢,人们就会关上自家大门,背上干粮袋,牵上细狗,去打野兔子,乐此不疲。据说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了。
这里是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的蒲城县,撵兔大赛正在这里举办。比赛的场地在一片空旷的原野。撵兔要在开阔地,因为狗跑得很快,眼里只有兔子,如果障碍太多它们容易受伤。
这一带几乎家家养狗,家家爱狗。每逢比赛,男女老幼都会出来看热闹。不过今天的比赛不是细狗撵兔。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比赛前是否有人事先抓好野兔。参赛的一共有80条狗,8条一组,有人在狗的前方不远处将野兔放掉。
这些狗长得很有特色,身长,腰纤,腿细,瘦得能数出肋骨。叫细狗还真是形象。野兔总是跑不了多远很快就会被狗抓住,围观的人们都说看得不过瘾。他们说抓来的野兔没野性,这种比赛和野外撵兔完全是两码事。今天参赛的狗是特别的一种猎狗——灵提。
灵提是一种源自中东的古老猎犬,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被引入中国。它们动作迅猛,速度很快,可谓捕猎好手。因为体型近似,这里的人把灵提和传统的关中老细狗统称为细狗。
有些狗跑累了,停下来休息,主人们都非常爱惜自己的狗,他们可以自己一天不吃饭,却要给狗喂葡萄糖补充能量,只休息了一会狗友又继续上路了,他们要一直撵到太阳落山,才会尽兴而归。
关中平原位于中华大地的心腹地带,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史上一直是农业非常发达的区域。一到冬季,田野中就会上演细狗撵兔的奇特场面。在这个以农耕和养殖为主的地方为什么会流传着集体狩猎的风俗呢?
细狗和主人一起在田间地头奔跑,不觉让人担心,这样不会把庄稼踩坏吗?村民们却认为,细狗踩过以后,把地整个就压实了。农民有句谚语:十月磨麦巧上粪。冬季踩没有啥影响。如果不踩的话,农民还要拿磨或者碾子齐齐碾一边。保持水分,守墒,有好处没有坏处。那么这种活动是如何开始的呢?
关中是西北和中原的连接地,从北周开始,秦汉,隋唐都建都于此。关中地区存有18座唐陵。都城附近的关中平原曾经是唐代皇帝的狩猎场,皇帝带领大臣士兵,在猎犬的引导下,于平原丘陵上纵横狩猎。
当地人都传说,就是这种皇家狩猎的形式,后来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也就慢慢形成了细狗撵兔的习俗。唐代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渐渐东移。一些独特的民俗反而在关中地带保留下来。
细狗撵兔也正代表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和发展。细狗撵兔由开始的狩猎行为,慢慢演变为保护庄稼,现在成为了关中农民的一大乐趣,漫长冬季的一种特殊的娱乐形式。
辛苦了一年,关中人享受的是和朋友们外出的放松,乐趣不在于抓到几只野兔,而是一种追捕的兴奋和刺激。不少人把撵兔当作锻炼身体,难怪细狗撵兔要被划为一种传统民俗体育。这种天
性的释放和野性的狂欢也许只能在古代的壁画上才可见得, 但是今天, 这一幕穿越了时空, 活生生的在人们眼前呈现。
同样是在冬季,但在距离关中遥远的查干湖畔,那里的人们却有着不一样的习俗。
2查干湖捕鱼
时间凌晨六点,温度- 30℃。
严寒笼罩一切。这是位于吉林省长春市西面的查干湖,即将在湖面上开始的活动,是一项延续了数百年的古老民俗,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冬季捕鱼活动。
在晨曦的微光中,一些工人正在冰上凿洞,一旦凿通,他们就会在不远处又打下一个冰洞。
直到冰冻打的足够大时,堆积在旁边的渔网就被慢慢放下去,这时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出现了,透过冰层,渔网已经展开并且缓缓移动着。
这张2 km长的大网究竟是如何在冰下展开的呢,远处的马车和工人又在做什么呢?
工人正用钩子从冰洞中拉出一根绳子,他们说,渔网在冰下就是被这根绳子拉动展开的,那么这根绳子又是怎么移动到这的呢?
这时, 一个工人拿着一件叫作扭矛的工具来到冰洞前,只见他把扭矛伸进冰洞中一扭,一根木头突然出现在冰下。原来绳子会在水下移动,是因为绳子系在了一根叫作穿杆的木头后,扭矛让穿杆沿着冰洞前进,绳子也就跟着移动了。
这样随着绳子不断向前移动,巨大的渔网也就在冰下慢慢展开了。但是对于一张巨网,人工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拉动它,那么移动它的动力又来自于哪儿呢。
原来把冬捕者带到冰上的马匹并不是仅仅作为简单的交通工具,它们还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冰洞中的粗绳子叫作大掏,它被系在一种叫作绞盘的铁制工具上,在三匹马的拉动下产生了足以使巨大渔网移动的动力。
工人们要在冰面上凿出数百个冰洞,这些冰洞从下网口的两侧成弧形分布,在距离下网口前方1km的地方汇合,那里就是出网口了。当穿杆通过所有的冰洞后,巨大的渔网就被展开了。
正午时分,工人们从出网口取出了早先放入冰下的穿杆,穿杆后的白色细绳叫作水线,绿色粗绳就是大掏,大掏后面连着的就是千米大网。马匹和绞轮产生的动力拉动绳索时,这张千米大网就缓缓
地向着网的出口移动了。在水下,渔网并不是平铺的而是立在水中,上面挨着冰层,下面拖着湖底,围成了一个弧形,向前推进。
冬捕队完成下网的工作后,在出网之前会有短暂的一段休息。有的工人开始抓紧时间吃点东西,这将是在冰上的唯一一顿饭,如果错过了,那么今天就只能饿着肚子完成余下的工作了。寒冷的环境让这些工人在上冰时都带着用各种容器盛的白酒,不管酒量如何,这份气势一定要造足的。
酒足饭饱后,开始工作了……出网时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一网能打多少鱼。出鱼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整个冬捕队五十多号
人的生计问题。
冰面上这时已经聚集了许多来买鱼的人,出网口一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但是这一网究竟能出多少鱼,谁心里也没底。从冰下拉网持续了大约两个小时,第一条鱼从出网口被拉了出来。来买鱼的人几乎把出网口堵得
严严实实。查干湖冬捕打出的鱼可是抢手的年货。系着白色圆形漂浮物的网肚被拉了上来,这是整个渔网中最能够装鱼的部分,在这里面如果捕到的鱼不多,那么这一网也就不会有什么好收成了。
早就围在一旁的买鱼者一拥而上,抢购着刚刚捕捞上来的鱼。在冰上,买鱼是不讲秩序的,看上哪条,得手快,抢到了就是你的。
这一网打上来了千把斤鱼,对于抢购者来说显然已经不少,但是对于五十多人的冬捕队来讲今天几乎等于白干。没有打到上万斤鱼就意味着冬捕工人们今天没有收入,对于旁观者来说,眼前是一场颇为壮观的习俗大观,可是对于冬捕者们而言,冬捕就意味着生存。
虽然眼前热闹的冬捕场面让人感觉生机无限,但是很容易就产生一个问题,这么大规模地进行捕捞查干湖可以坚持多久?
查干湖渔场为了保持湖中鱼类的数量,也为了延续冬捕这个历史习俗,每年都会向湖里投放数以百万计的鱼苗,目前冬捕这一习俗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人为的保障。
接下来的第二网,冬捕队收获了两万多斤鱼,这个数量并不算太大,但是和第一网一千多斤的数量相比,还是提高了不少。查干湖冬捕习俗虽然存在着,但却面临着大自然带来的危机。
就在捕鱼的不远处,有一圈用玉米杆围起来的好大一片冰面,当地老乡说,这个用玉米杆围起来的冰面叫作青口。所谓青口就是指这里的冰层非常薄,或者是中心那个区域还没有结冰,这里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区域,人和车从这里过都要绕行。
这种情况并非2013年才出现,在湖面上没有冰冻的区域越多,意味着查干湖周围的气候环境改变越大。
查干湖在400年的时间里,已经萎缩了70%的面积,唐朝时,查干湖方圆500km,而现在仅存50k㎡。
在冰湖上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后,冬捕队员们开始整理他们的战利品,这群猎手们正享受着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尽管气温升高,冰层变薄这些问题已经悄悄出现,但冬捕总要进行下去。
查干湖冬捕经历了数百年流传下来,我们用人为的力量一次次挽救着冬捕的命运,但是面对大自然的巨大毁灭力量,人力可以坚持多久,如果查干湖消失了,冬捕也将不复存在,我们将无法看到北方民族生存历史中精彩的一幕,再也听不到查干湖上响彻荒原的破冰声。
查干湖冬捕习俗,虽然在今天可能不再作为一个民族生存的唯一形式,但这却表达了这个捕鱼民族的后人对先祖的感谢,正是先祖留下的技艺让这个民族得到世世代代的延续。而同样是怀念先祖,彝族的阿细人却采取了另一种方法。
3阿细祭火节
红万村坐落在大山之中,放眼望去,土墙青瓦连成了一片。一个普通的边地村庄,一幅安逸的田园景象。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却是一个充满魅力魔幻的地方。每年二月初三,在这儿都会上演一场盛大的节日狂欢活动——阿细祭火节。那么在红万这样的地方,为何还能保留如此原始的习俗呢?在村口,我们发现了一位老者,他正在一块石头上书写着一段原始人类与野兽相斗争的历史。老者告诉我们,祭祀的对象就是钻木取火的火神,祭坛就设在大树下。这就是彝族阿细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三都要举行的祭火节。
此时在举行祭火节不远,许多阿细少男少女,他们手持乐器大三弦,跳着著名的阿细跳乐,夹道欢迎参加祭火节的客人。
在旁边的一个院落里,村里的年轻人正在装饰自己的身体,他们在身上绘满了各种图案,然后用树叶纸片做成了动物图案戴在头上,用粽叶和麻片包裹下身。他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祭火狂欢做着最后的准备。
为了祭祀火神的仪式,人们首先要造一尊火神像。这位火神将会手持火把,身上涂满鲜艳的油彩出现在祭火仪式中,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
“火神”个子高大、身体强壮、五官突出,甚至还有一个突出的尾椎骨,这样的外貌明显带有远古时期猿人的特征。此外,火神还像被涂了彩色的油彩,黑色代表欲望, 黄色代表月亮,红色象征火,褐色寓意着大地,众多色彩则说明阿细人是个信奉多神的民族。
而化好妆的年轻人出现在火神树下,纵情歌舞。只见几个五彩大汉,用一根细杆在一截木头上,不断地转动,做的正是钻木取火的动作。其余的五彩人在四周不停地欢呼雀跃。赤身裸体,身上
画满各种图案,是由于祖先当初过着赤身裸体的生活。而火的到来,也给他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因此在阿细人祭火的这一天,无论刮风下雨,气温多低,参加祭祀的村民都不会多加一件衣服在身上,这重现了火种来到阿细部落之后所发生的欢庆场面。
祭祀的主角火神像这时被抬了出来,几个赤身裸体的五彩人抬着火神像来到树下。到此人们可以理解了为什么祭火这种古老的仪式,在阿细能够保留至今。这一场盛大的祭火仪式似乎正是阿细人,对远
古人类生活场景的再现。跳动的火焰对于彝族人来说,是一切美好愿望的寄托。在远古时代,古人类正是因为学会使用火,才走出了最初的蛮荒,步入更高级别的文明。阿细人用这样的方式压缩了时间与空间,通过再现这一遥远文明的狂欢唤醒人们对祖先的记忆。
彝族阿细人的祭火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怀念,也是一种对美好愿望能够实现的祈求。然而在贵州的大山中,也流传下来一种古老的仪式,这种仪式的作用却与火祭不同。
4傩文化
“一砍东方甲乙木,
又来木上说根生,
木精木怪砍出去,
金银财宝砍进来。”
在贵州省东北部的大山当中,至今盛行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活动,每当夜幕降临,一些人就会戴上狰狞恐怖的面具,手舞足蹈。当地人相信,这些带着面具的人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与鬼神沟通。这种古老仪式被称为傩。
贵州省德江县被称为“傩戏之乡”,这里四面环山,盘山公路是进出这里的唯一通道,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里保留着非常古老的民风。当地人说,在离县城不到5 km的一个小山村,有一个傩戏班子正在演出,村里的人早已经聚集在堂屋内外。
随着主持仪式的傩艺师吹响法号,几个装束奇怪的人便开始又唱又跳,他们的舞步和手里的法器让我们想起一些与鬼神有关的其他活动。这种古老的仪式究竟是什么?是巫术,祭祀仪式,还是某种鲜为人知的诡异之物?
当地老人认为,傩就是某种能够治病救灾的巫术活动。“傩”字由“人”字和“难”字组成,意思是人遇到灾难,而“冲傩”的目的,便是要以傩仪式来冲掉所遇到的灾难麻烦。因此按照字面来解释, 傩就是人有困难,神来帮助。这一天,山村里举行的正是一场冲傩仪式,男主人得了重病,家里人相信是由于恶鬼作祟,于是便请来了傩艺师来驱赶病魔。仪式从当天中午开始,由一系列宗教祭祀活动组成,而所有这些复杂的程序都是为了与想像中的天庭取得联络,将神请来。 仪式的核心是这种古朴苍劲的傩舞。实际上,傩舞也是傩活动最原始的表现形态, 据说早在商代,中原地区就开始用宗教舞蹈"傩舞"来祭祀神灵、驱鬼逐疫的简单仪式。
请神的仪式已经进行了整整10h, 关键人物终于粉墨登场。傩仪式的组织者在当地被人尊称为端公先生。
此时,代表十二位神仙的面具已经被摆在了堂屋门口, 被称为“尖角将军”的请神戏马上开始 。今晚扮演尖角将军的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傩艺师张毓富。
“尖角将军要进桃源来喽。”
这场戏在傩活动当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经过尖角将军与唐氏太婆的一再周旋,男扮女装的唐氏太婆才能打开山洞,请出面具神。
之后,傩艺师从法师的角色转变为演员,开始带着面具演出戏剧,这就是傩活动当中的傩戏表演。当地人告诉我们,戴上木制假面的傩艺师,已经扮作鬼神请神驱鬼。他们的歌舞是为了表现神的身世事迹。这种假面歌舞要一直持续到天亮。
第二天早上, 假面歌舞还在继续。
如果说傩就是一种驱鬼的仪式,为什么这些扮作鬼神的人们一定要戴上面具跳舞?木头制作的面具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傩文化的研究学者认为,傩的起源可能与原始狩猎活动有关。 早在人类起源之初,在狩猎成功后,原始人往往聚集在一起手舞足蹈。
后来,原始人发现,如果在狩猎时戴上摹仿动物形态的面具,接近和袭击野兽往往变得比较容易。人们以为面具本身具有某种力量,因此产生了崇敬甚至敬畏面具的心理 。再后来,人们在庆祝活动时也戴上面具,祈求第二天的狩猎能够成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原始的敬畏心理,德江的傩面具制作起来特别讲究,材料选择上只能是樟木、柳木两种,因为这两种树在当地民间传说中是有神灵附体的。 面具完成后还要举行盛大的开光仪式,
信奉者相信,只有如此,面具才能成为一尊真正的有生命的神。 傩戏表演者戴上面具,就可以以神灵的身份四处去驱逐恶鬼。
这一天,张毓富的傩戏班子又一次接到了活儿。 出门前, 他按照规矩,吹响了牛角号子 。
下午,张毓富亲自上场跳起了傩舞。就在这个时候,院子外却有一个忙碌的身影。这是一位木匠,他正在装一部刀梯,明天早上,有一个傩艺师将会赤脚踩着这个刀梯爬上去,能够完成这个绝技是傩艺师已经被神灵附体的表现。凌晨,最惊险的表演开始了。
张毓富的徒弟把小刀钉入自己的脑袋。
“走,饮尽这杯红山酒,你官上加官必定有。”这就是傩艺师的绝技,也是傩戏表演与一般戏曲表演最大的不同。信奉“傩”的人们认为,表演的难易程度和为人治病救灾的功效成正比。这也让我们想起了古代巫师,通过炫耀肉体超乎常人的承受能力,成为了神鬼的代言人。
第二天早上,木匠师傅制作的刀梯已经竖立在堂屋大门口。张毓富的徒弟开始表演上刀梯,村民们虽然已经不止一次地见过这一绝技表演,但依旧是一脸的紧张。
这场表演似乎让我们明白,傩的信奉者之所以相信傩艺师能够神灵附体,是因为他们确实身怀绝技。那么,傩艺师到底是从哪里学会了这些常人难以理解的神奇绝技呢?
在张毓富的家中,他捧出了一捆祖传的傩戏本子,傩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已经在这片地区流传了相当久远的时间。
根据专家的研究,傩在最古老的年代里是所有人类共同的信仰。中国的傩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后来慢慢成为一种固定的用来驱鬼避邪的祭祀歌舞,傩戏便应运而生。
对于山里人家来说,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在神与鬼的较量结束后,在灾难与困苦得到解脱之后,剩下的时间就属于人间的狂欢。几天后,做完法事的傩艺师张毓富,竟然在镇上的集市里卖起了中药。他说,因为请人去做傩法
事的人家越来越少,他不得不靠卖中药过日子。而他的两个儿子也因为这个原因远离家乡,永远地放弃了傩艺师这个行当。这成为傩艺师张毓富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在傩戏这门古老的行当里,表演者与观众都渐渐老去,我们很难想象,这门流传了万年的艺术今后将何去何从?
“一砍东方甲乙木,
又来木上说根生,
木精木怪砍出去,
金银财宝砍进来。”
从最初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一种驱鬼避邪的祭祀歌舞。傩,这种神秘又古老的仪式得以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