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在彷徨中衰亡 还是在涅槃中重生
2012-03-29 09:27:23文/卓 然
距上海世博会闭幕仅一个半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余音还未散尽,在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便发生了令人震惊的“11·15”特大火灾事故,58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15名重伤员入院急救。还有近期在北京发生的交通大阻塞,数十万辆汽车拥堵在并非狭窄的环线上,如蜗牛般踽踽爬行,四五个小时后方得缓解。本应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怎么给我们制造了这么大的麻烦与悲伤呢?
专家坦言,上面两次由“城市病”引发的事故损失均为数亿元,尽管后者的损失是隐形的,无法用价值补偿。严峻的现实令我们不得不思考——
病怏怏的臃肿城市向何处去
我们的城市像一个肥胖且饮食无度、无所顾忌的准患者,已经疾病缠身了,却仍大吃大喝,继续膨胀自己的身体,不怕终有一天肥肉会冲破皮肤的包裹,酿成难以收拾的灾祸。
自工业革命以来,没有人能阻挡全球城市化的进程,没有哪一项措施的出台能逆转农村人涌入城市的势头。被冠以“人间天堂”的城市惟有默默接纳,别无选择,就是切开自己的血管和肌肤,也要满足投奔而来的人们的生存需要。
110年前,世界人口主要还生活在农村,城市居民不超过10%,然而今天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联合国人口统计署的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球城市化率已接近55%,有20多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 000万,仅中国就有6个。到2050年,世界上的城市化比例将达到75%,届时会有3/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伴随城市体积膨胀而来的是巨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管城市面积只占地球总面积的2%,但每年要消耗掉全球75%的资源,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量的80%,它们还是数十亿吨固体垃圾和上百亿吨有毒污水的制造者,由此引发的可怕后果不胜枚举。中国有一半多的大中城市因为垃圾处理方式落后,正在被不断增加而只进行简单掩埋的垃圾所包围,就像内蒙的沙尘正在逐渐蚕食着北京一样。
与人类城市膨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自然生物物种的锐减。科学家追踪研究了全球1 313种脊椎动物,结果发现在1970~2003年间,它们的种群数量减少了1/3。受检测的695种陆地物种、344种淡水物种和274种海洋物种分别减少了31%、28%和27%。陆地物种中受城市扩张影响最大的是热带动物,在30多年内,它们的物种数量竟减少了将近一半。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指出,因人口巨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超过了资源再生的能力。中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 hm,对比人均实际生态需求 1.5 hm,仍有0.7 hm的赤字。每年有2 500万农民涌入城市,12年后,14亿中国人中有2/3以上将居住在城市。目前,中国每年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和23%的钢材,世界1/4的建筑机械正在华夏大地上夜以继日地运转。为保民生,政府决定在2011年建造1 000万套经济适用房,借以缓解民众的住房窘境。
不一样的选择,是治“城市病”的良方
环保主义者用他们不断研究获取的数字连篇累牍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向人们大声疾呼:生态的恶化与资源的枯竭已使地球和人类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每个人的生活态度都与其息息相关。要想让我们未来的城市不再烟雾缭绕、污浊遍地、交通堵塞,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低碳环保的选择重塑生态城市的未来。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能量的生产和使用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新的能源使用方法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发明,如今,每一栋建筑都能够成为一个小型的能源基地,以降低对外界能源供给的需求量。标志性的“家庭能源中心”系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成功实现,这种新式能源系统能够自己制造电能,以满足自己的使用消耗。
就在美国的“生物圈2号”试验失败后不久,丹麦一个居住4 000多人的名叫萨姆斯的小岛成功进行了一次人类能源自给自足的有益试验。他们彻底摒弃了化石燃料,完全依靠岛上的木材、秸秆、太阳能和风能等自然资源,基本满足了小岛居民一年的需要。在木材炉附近的农田里,竖立着20排太阳能电池板,10块电池板一排,共2.5×10
萨姆斯岛能源自给自足的试验不仅轰动了丹麦,而且轰动了全世界,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选择的重要与行动的可贵。美国立刻派出阵容庞大的考察团到萨姆斯岛借鉴经验,欧盟更是摩拳擦掌地想大干一番。他们选定了100个社区,效仿萨姆斯岛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向全欧洲推广,力争在5年内,欧洲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占全部能源的12%。
早在12年前,前卫务实的荷兰人就在阿姆斯特丹开辟了一块新的居住区。这是一个拥有600座房屋,并禁止车辆驶入的生态社区,居住着1 800人,他们的出行方式一般为自行车、徒步或是乘坐公共汽车。每座房屋中配置的太阳能电池板所产生的电能,足够房屋主人使用;来自于小型热电联产电中心的生活用水,可以满足整个居民区的需要。人们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汽车,比如运载老弱病残等。这里禁止任何车辆进入,就连城市道路清洁车也不例外。废弃物则会通过一系列的处理系统,最终只有极少量的残渣流入位于居民区边缘的地下容器中。
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于2002年启动了一项包含伯丁顿、萨顿居民区以及零能源发展社区在内的城市发展计划,这些地方成为英国第一批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区域。在伯丁顿,人们仅靠可再生资源便能产生出当地所需的能源:热电和电能是由采用废弃物作燃料的加热和发电装置提供的;建筑物的方向均为坐北朝南,这样可以保证太阳的热量被最大化地开发和利用;还有太阳能电池板、高级的房屋玻璃隔断、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及节水系统等等。如果能够将此完美组合示范推而广之,那么伦敦无疑会转变成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众一样可以用最小的能耗享受优质的生活。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上海的东滩生态城建设。按照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总体目标,课题组博采众长,吸收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成果,借鉴了美国纽约长岛、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韩国济州岛的成功经验,优先采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标及其标准,使这套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具有国际先进性和通用性。
在东滩,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减少生态足迹”,这是目前环保界的热门术语。“生态足迹”,主要指人对食品、能源的消耗,以及工厂、机械、交通、建筑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按照规划设想,建成后的东滩生态城与传统开发模式相比,生态足迹可以减少60%,能源使用减少60%,水排放减少88%,需填埋处理的废弃物减少83%。
先看用电。未来的东滩是一个以复合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城市,用电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装置尽可能减少对大气的影响。
再看交通。步行、自行车、清洁能源公交车、水上出租车,将成为人们的出行方式。东滩未来的社区是开放式的,最大限度缩短了交通距离。此外,根据设计,东滩将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车站,步行不超过7 min。
据测算,便捷的公共交通将使东滩减少190万km的旅行距离,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即可减少40万t二氧化碳排放量。面积为
“生态城的建筑物将采用环保技术,屋顶草坪和植物是天然隔热层,可储存雨水用于灌溉,这意味着东滩一期建设区域可实现城市节能66%,每年又可减少35万t二氧化碳排放”,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废弃物可通过科技手段转化成肥料和能源,通过集中水处理系统,水消耗比常规模式减少一半。
在建设专家看来,与国外已建成的生态社区案例相比,东滩可持续发展生态城的创新在于规模化、系统化和综合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兼顾的指标体系超过以往用技术解决某一系统生态问题的社区。
更为可喜的是,尽管目前东滩生态城的建设还处在紧张进行阶段,但东滩生态规划的模式已经开始复制到中国的其他地方。在河北廊坊和曹妃甸、浙江湖州等地,崇明东滩规划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指标体系已经被应用到这些地方的生态城市建设项目中。
世界能够承受的发展应该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相一致的发展,城市的未来也不例外,尤其在我们的地球资源面临匮乏危机的时候。虽然在我们面前已经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蓝图与愿景,令我们不禁怦然心动,并对未来怀有憧憬与期盼。但据此就大胆放言人类已经拥有力量去拯救自己和地球,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