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环保怪招
2012-03-16 13:24:57文/言守义
韩国:市民骑自行车得奖金
为鼓励市民多骑自行车,韩国政府将对每月骑车上下班累计达到一定天数者,给予现金等物质奖励。
韩国行政安全部
丹麦:房客踩单车发电赢大餐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皇冠假日酒店,新添了两台健身脚踏车,这两辆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不只是健身器,还是发电机,只要蹬车就能发电。
酒店将邀请房客前来一试身手,假如他们能产生出足够多的电,那么,酒店将奉上一顿价值240丹麦克朗(约合300元人民币)的免费大餐作为奖励。
“任何客人只要发出至少10 W/h的电能,就能白吃一顿。我们此举的目的是鼓励客人减少碳排放,节约用电”,酒店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目前这家拥有366间客房的酒店,所需电能大部分都来自太阳能发电系统。
阿根廷:牛屁自放自收
牛放屁、打嗝,听起来是稀松平常的事,但这却是地球变暖的一大原因。据研究,温室气体当中高达18%都是牛羊放屁、打嗝排出的甲烷。为解决这一问题,全球最大牛肉产地之一的阿根廷有不少牛都变成了“背包客”。牛背上背着一个巨大的粉色背包,包内有个电子装置,可以搜集牛屁进行研究,而且数据可以随时传输到网络上。
阿根廷科学家最近发明的这种集气“牛背包”,专门收集牛放屁所释放出来的甲烷,希望可以藉此减轻地球暖化的大危机。科学家根据牛胃中的气体数量发现,牛放屁的多少与饮食有极大关系,他们希望找出对地球最没“伤害”的“牛食谱”,让牛可以轻松消化,少排出一些甲烷,地球少受一点温室气体伤害。
日本:足球迷变身“人肉发电机”
在体育场看足球比赛时,球迷们无不热血沸腾、激动万分。看到精彩处,激动的球迷更是从椅子上跳起来,欢呼雀跃。如此充沛的能量白白浪费了岂不可惜。日本一座足球场就想出了一个妙招——把球迷变成“人肉发电机”。
日本神户足球场做了个试验:在球场内12个座位的前面安上特制的感应垫,将球迷们蹦跳时产生的能量转化成电量。试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根据计算,仅在一场比赛中,12块垫子就能转化出约1万W的电量,这些电量足够一只灯泡点亮40 min,这几乎相当于足球赛的半场时间了。
神户足球场已决定在场内所有座位底下都加装感应垫,以尽可能多地吸收球迷们蹦跳产生的巨大能量,然后把这些能量用在球场的照明上。今后去神户足球场看球的球迷们将要多一个新鲜且环保的新称呼了——“人肉发电机”。
德国:创办“苍蝇公司”
德国有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苍蝇公司”,专门繁殖和出售苍蝇蛆虫,上门订货者主要是一些牧场主,有时订货者竟络绎不绝。
原来,德国昆虫学家发现了一种叫“奥飞拉”的苍蝇,它的头部有一张非常锋利的针型嘴,一旦遇上别的虫蛆,就会扎入其体内吸取营养,直至置对方于死地。
专家认为,这家“苍蝇公司”的建立,无疑是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的又一成功范例。它有利于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加拿大:开展“一人一吨”运动
加拿大联邦政府发起“一人一吨”环保运动,环境部长安德逊呼吁大众合力减少排放温室气体。
日常生活中,如果各家各户弃用一般的灯泡,而改用荧光灯泡,全国一年可减少排放40万t的温室气体,等于少用6万辆汽车。如果以每次开灯少用一个灯泡为目标,能降低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每人减少1 t废气。以2002年为例,加拿大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为23 t,而其中5 t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
加拿大安大略省和卑斯省已率先推出“汽车节省燃料奖励计划”,给这类汽车的用家退款,同时购买节能的家用电器,也会给消费者退款。
加拿大环境部已在互联网上提供了许多减少排气量的方法,例如提高燃料效率、做好汽车维修、加强园林建设等环保措施。
美国芝加哥:用垃圾发电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外有个叫赛塔那的地下垃圾处理场,这家占地面积约400 hm2的垃圾场位于一个高尔夫球场正下方
每天从附近各处运来的废旧衣物、破沙发、吃剩的食物、废弃包装盒等等,全被送到这个巨大的地下垃圾储存室里。这里有很多个碗状的大土坑,工人们把垃圾倾倒进土坑里。土坑被填满后,他们会将其夯实,封上一层化学隔膜,阻隔里外空气流通。然后,用一条管道将其与不远处的一个生物反应炉连起来。启动开关后,在生物反应炉的作用下,土坑里的垃圾会迅速发生化学反应,将里面的垃圾发酵成气态的甲烷(沼气)。
甲烷是有毒的,直接排放到大气层里不仅有害,还会产生温室效应。因此,他们设法在甲烷进入大气层前将其充分燃烧,于是别具一格地在不远处建了一座发电厂,将发酵出来的甲烷全部输送给发电厂,将其燃烧发电。发酵完之后,土坑里的那些沼气渣则用来给高尔夫球场上的花草当肥料。
据介绍,这个由甲烷燃烧产生动力而产生电能的发电厂,每年提供的电力占芝加哥城用电总量的1/6。在美国,类似这样的垃圾处理场有近400个,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地上是一座绿草茵茵、微风拂面的高尔夫球场,一群人正在那里优雅地挥动着球杆,空气中飘荡着花草的味道,根本嗅不到一丝垃圾场的气味,谁又能想到地下居然是一个能发电的巨大垃圾处理场。原来,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垃圾能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大自然和谐地共存,这真是一场垃圾处理领域的革命。
美国纽约:把楼顶变成农场
楼顶农业是近年来纽约民间提倡“绿色革命”的产物,所谓“绿色”就是要以节能的原则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而建立生态型的楼顶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楼顶农业就是在楼顶上种东西,而且必须有经济价值。纽约楼顶农业的产品主要是水果和蔬菜,比如草莓、西红柿、生菜以及一些草类等。
纽约红勾地区的林达工具厂老板德
他是这样算账的:一是楼顶农业的直接收入;二是节能减支效应。特别是后者,预计能为该厂减少1/4的空调电费和维护费。因为绿色植被会像毯子一样包住楼顶,极大地减少热能消耗,不光省钱,从宏观角度看,还能减少使用耕地并促进环保,其社会效应更不可低估。他说:“我们改变的是生活方式,证明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更合理的活法,这才是楼顶农业的根本意义”。
在德马林诺的工厂,职工们午餐时就能吃上楼顶生产的有机蔬菜。与工厂毗邻的一家餐馆表示愿意分享这些“楼顶产品”,并以此为招牌,来吸引那些热衷环保的顾客们的回头率。
除林达工具厂外,纽约还有几处颇具影响的楼顶农场,比如位于曼哈顿中城的美国邮政总局大厦(当地人常叫它“大邮局”),还有著名的琼氏酒店,以及位于布朗士区的圣塞蒙股票学院等,这些建筑的楼顶都在种一些瓜果和蔬菜,他们的产品时不时出现在曼哈顿的农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