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296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科学之友》>详情页

食醋曲蘖的产生与发展

2012-03-15 08:24:34

 文·图/杨宗新


曲为醅之根,良曲出佳酿。酿酒如此,酿醋也一样。

  醋的生产是借助微生物进行糖化、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生化过程。因此,醋的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微生物的作用,尤其是毛霉菌、根霉菌、酵母菌的作用,而这些菌类便是发酵剂。“曲是酒的骨,水是酒的血”。酿醋和造酒一样,曲是关键,正是“米作父兮曲作母”,以此为酒、为醋。曲是中国发酵技术中一项伟大的发明,中外酿造界专家高度评价,“曲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发酵业带来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用曲造酒历史悠久,《商书·说命》篇中就有商代傅说“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的记载。

  在曲种问世前,酒醋酿造界经历过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本身含糖量较高的果类与蜂蜜在适当条件下自行酒化,充当谷物酿酒的“酒母”与“引子”的角色。但是,这些果类与蜂蜜远远不够酿酒制醋的需求。

  《古今秘方全书·人物》中记载:“傅说者,殷之傅皋人也。高中武丁命之为曲蘖,为盐梅。”

  郭沫若认为,“武丁是商代的名王,在位59年,大约距今3 2003 250年。据说,傅说是奴隶出身,武丁攫以为相。”许多酿造界的学者认为,将曲蘖的产生标定在殷商武丁时期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中国食苑·第八集》曲蘖的发明中说,由于谷物的淀粉不能像水果中的糖分那样被酵母菌直接转化为乙醇,所以,用谷物酿酒必须经过两个阶段:一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葡萄糖等的糖化阶段;二是将麦芽糖、葡萄糖等转化为乙醇的酒化阶段。水解淀粉的糖化酶在自然界里存在于多种物质中,所以完成糖化任务的方法也有多种,在古代最常见的方法有3种:一是利用人唾液中的糖化酶,将谷物中的淀粉糖化;二是促使谷物生芽,芽中所含的糖化酶使淀粉转化为麦芽糖;三是利用某些可分泌糖化酶的霉菌,使谷物淀粉转化为糖类。

  我国微生物学家方心芳经过研究指出,曲蘖的概念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新石器时期,用于酿酒的曲蘖只是指一种可以发霉发芽的谷粒,用它可以直接酿酒。后来,由于酿造技艺的发展,发现发霉的谷物和一般谷物的芽蘖性能不尽相同,曲蘖才分为曲和蘖。曲又分为酒曲、酱曲、豉曲,蘖则专指谷芽。但此后,曲蘖又往往是酒曲的同义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多次出现的“曲蘖”仍泛指酒曲。方心芳的看法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实际,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新石器时期,贮藏的谷物受潮受热后,会发霉发芽,将它们浸泡在水里,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酵成酒,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天然的曲蘖。在一堆发霉发芽的谷物中,霉菌的菌丝及孢子柄与谷物的芽根混在一起,是难以分开的。霉谷与芽谷在酿酒性能上有什么不同,也分辨不清。那时候可能有“毛粮”一类的称呼,可惜当时文字尚未发明,也就无从考究了。经过很多年代,人们遂能辨认出“毛粮”中的两类东西,一类为发霉的菌丝,另一类为发芽的芽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人制造出发霉谷粒的“毛粮”,也有人制造出发芽谷粒的“毛粮”,并且逐渐知道发霉“毛粮”生成的酒醇味大,而发芽“毛粮”制成的酒则较甜,而且醇味淡。另外,有些已经煮熟或半熟的谷物,如果没有立即吃掉,在搁置中难免会发霉长毛,糖化毛霉的孢子和酵母使这些已熟或半熟的谷物变成了发霉的“毛粮”,制成的酒也是醇味较大。对这种现象的仔细观察致使人们认识到发霉与发芽的“毛粮”虽然同样可以酿酒,但是在性能上是有区别的。于是,人们将发霉的“毛粮”叫作鞠,发芽的叫作蘖。它们都可用来酿酒,而且大概会同时生产它们的混合体,所以鞠蘖仍然常联系在一起,成为酒曲的代名词。从字形上看,鞠、蘖都有米字。米者,粟实也。由此可见,最古的鞠蘖都是由粟类发霉发芽制成的。“鞠”字从“革”,可能因为在造字的时候,人们常用皮革包裹潮湿的粟类,让它们发霉成鞠。当然,人们也可以使用陶器制造发霉的谷物,但用陶器制造发霉谷物可能不及皮革优越。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人们掌握了更多的方法和工具来制霉谷。制鞠的关键是原料,所以“鞠”字就逐渐被曲所取代,蘖则一直是指谷芽。许慎的《说文解字》指出:“蘖,芽米也。”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进一步解释说:“蘖,缺也,渍麦复之,使生芽开缺也。”蘖在上古时期除用于制饴外,大概也常用于酿酒。酿出的酒因含麦芽糖比较甜,叫作醴。黄衣曲则从霉菌中分化筛选出来,主要用于生产豆酱、豆豉等食品。

  由此可见,曲蘖的概念及内涵确有一个演变过程,这就使人们对酒曲的起源有了一个较准确的判断。

  从各种资料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叫“大曲”的曲种似乎很多,然而“徐沟大曲”因其选料精细、工艺独特、品质优良,当属佼佼者。《山西老陈醋史话》一书中写到,清徐是山西老陈醋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制曲业的重要基地。据传,徐沟大曲始产于西汉,历经唐宋,盛于明清,享誉2 000余载。民间流传着一首顺口溜:“自古酿醋数山西,发祥源流在清徐。清源陈醋徐沟曲,遐迩闻名多赞语。”不难看出,徐沟大曲和清源陈醋一样,是华夏灿烂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据调查,清光绪年间,制曲业已成为徐沟县城十大行业(即钱行、典当行、彩帛行、粮食行、花布行、药材行、酒曲行、食店行、面粉行、颜料行)之一。民国初年,徐沟较大的曲店(坊)有5家,即东南坊东后街的“聚庆泉”、新庄街的“福源涌”、西南坊后街的“天源盛”、南关街的“天聚恒”和西北坊城隍庙街的“晋恒达”,全年共产曲250 t,从业工人多达700余人,其产量之大,曲坊之多,实为全国少有。

  徐沟制曲历史悠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明末清初,一代制曲宗师无名氏即著有《看曲论》,集历代制曲实践之大成,系统地论述了造曲精要,为制曲工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徐沟大曲的主要特点:一是选料精细,制曲粟粮均要求成熟、饱满、干净、不含杂物,除当地优质豌豆、大麦外,还从晋西北采购黑白两种豆类;二是工艺独特,在曲料配比、曲面磨制、踩晾曲坯、入房卧曲、看曲火候、曲成贮存等环节上都严格按规程操作,以防曲病,保持优质;三是质量上乘,表面布满芝麻霉,断面茬口明亮,呈青白色,中心有一条35 mm宽的红心线,无杂色掺和其内,无烤皮、生心、烧心、黄圈、黑块等现象,曲香浓郁,无异味,成曲含水分11%~13%,糖化力850 mm/h以上,液化力35 g/h,发酵力(CO20.60.8,含酸0.4/100 mL0.6/100 mL

依照山西清徐老陈醋传统工艺的配方要求,山西老陈醋生产所用曲皆是在徐沟大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俗称红心大曲。它是以大麦、小麦为主料,再配以豌豆、蚕豆或黄豆粉,采用生料制曲工艺,依靠自然界带入的各种野生菌,在原料中富集,扩大培养,保藏各种对酿醋有益的微生物,再经风干贮藏而成的。研究表明,大曲菌类多,酶系全,常有数十种菌类栖息在一起,分泌出许多复杂的体外酶——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单宁酶、酯化酶及酯分解酶,这是导致山西清徐老陈醋具有独特风味的重要因素。


1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