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296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科学之友》>详情页

体形巨大的远古动物

2012-03-09 14:04:15

 文/王燕飞

14899



我们都知道恐龙的个头很大,但不一定知道有脑袋比人类脑袋还要大的肉食巨鸟,它们在天空中成群翱翔,大如小型飞机……古生物学家不断地发现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身形巨大的奇特远古灭绝动物,它们向我们展现了远古地球生机勃勃的生命景观。

以恐鸟为食的巨鹰

  哈斯特鹰是曾经生活在新西兰的一种巨鹰,也是迄今已知最大的鹰,主要以一种巨大的鸟类——恐鸟为食。后者有点像现代鸵鸟,不会飞,现已灭绝。研究表明,当体重达到某个极限,鸟类就无法正常飞行,这个极限大约为15 kg,而这正是哈斯特鹰的估计体重。

  哈斯特鹰的祖先是一种很小的鹰,体重仅1 kg左右,相当于一只小松鼠。它们从澳大利亚越洋来到新西兰,最终进化为体重达15 kg、翼展可达3 m的体形庞大的猛禽。研究表明,哈斯特鹰从空中攻击目标猎物的速度可达80 km/h,在捕食时以猎物的咽喉部和头部为袭击目标,其爪子力量强大,足以捕杀体重达260 kg的恐鸟。

 

称霸海洋的巨鳄

  “哥斯拉”身长约4 m,口吻部长达46 cm,长有10 cm长的上下交错的锯齿状的巨大牙齿,是一种巨大的食肉动物。这种远古海洋生物长有恐龙样的头、鳄鱼般的身体,以及鱼类状的鳍。科学家在对化石进行研究后,确认了这种远古巨怪系鳄鱼家族成员,但比同一时间的其他鳄鱼要凶猛得多。其他一些鳄鱼长而小的口吻部和针状的牙齿只适合捕食小鱼和软体动物,这种巨型鳄鱼刚好相反,其口吻部较短,颌部巨大,长着有锯齿边缘的巨齿。这些都表明“哥斯拉”拥有巨大的咬合力,能够从猎物身上撕咬下大块的肉。在其生活的年代,它们显然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是当时海洋中最恐怖的掠食动物。

  巨鳄“哥斯拉”很多时候都在岸上生活,但从其对海洋生活的适应程度来看,这种巨鳄很可能是在海里完成交配的。至于它们究竟是像海豚和鱼龙那样在海里产仔,还是像海龟那样上岸产仔,这些问题由于其卵和巢穴至今未被发现,目前还不得而知。

  巨鳄“哥斯拉”呈流线型的身体、鳍状的尾巴,可以让它们在水中最大限度形地发挥动力学效率。与现代鳄鱼相比,它们的游泳水平显然更胜一筹。

 

凶猛吃人的巨熊

  科学家根据对在罗马尼亚最新发现的远古巨型食肉动物——洞熊的头骨化石进行的研究指出,除了剑齿虎、狼以及吃人的猛禽让我们人类的祖先担惊受怕之外,洞熊是另一种让我们祖先不得安宁的凶猛动物。换言之,洞熊曾经是我们人类祖先面临的最强劲的对手之一。之前科学家认为洞熊是一种食草动物,以浆果和草根为食,而最近在喀尔巴阡山脉发现的洞熊骨骼化石则表明,它们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温和模样,而是非常凶猛的食肉动物,它们甚至还吃人。

  洞熊的学名为Ursus spelaeus,生活于更新世时期的欧洲。洞熊之名源自于其化石大部分都是在洞穴中被发现的,这也表明这种动物在洞穴中的时间远多于棕熊,后者只在冬眠时才会进入洞穴中。洞熊体形巨大,雄性可长到1 000 kg,相当于最大的阿拉斯加棕熊和北极熊。后两者是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熊类,平均体重约500 kg

 

大如小型飞机的巨禽

  想象一下,一群像小型飞机一样大的鸟在天空翱翔,那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这就是5 000万年前生活在如今英国的古老的巨大海鸟——骨齿鸟。

  科学家在英格兰东南海岸泰晤士河口附近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史前巨型飞禽的化石骨骼。这种巨禽属于已经灭绝的一种鸟类,其体形大如小型飞机,光翼长就近5 m,最为奇特的是,其嘴部有锋利的齿状骨骼结构。这种巨禽是现代鹅与鸭的近亲。

  骨齿鸟体形硕大,即使是体形最小者也有现代信天翁那般大。最大骨齿鸟的翼展可达56 m,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飞鸟。在整个新生代,这种鸟类中的庞然大物是海洋上空的主宰,它们与人类进化的时间擦肩而过,最后存在的骨齿鸟与早更新世的人类生活于同一个时代。

 

比大白鲨恐怖的巨鱼

  最近,科学家为了证实一种名叫“泰雷尔邓氏鱼”的史前鱼类的强大咬合力,利用其头骨化石创建生物力学模型,以模拟其头骨运动方式和咬合力度。结果发现,这种远古海洋鱼类的牙齿撕咬力超过目前所知的其他所有生物,其锋利的前牙可将鲨鱼轻易撕成两半,堪称地球上最早的“海洋霸主”。

  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模型进行测试后得出结论,这种史前巨鱼力量惊人,一咬之下的咬合力可达453 kg,是有史以来所有鱼类中最强大的,其中,集中在犬牙尖部的咬合力高达563 kg/cm2,足以与雷克斯暴龙和现代鳄鱼分庭抗礼。更恐怖的是,它张开巨口的速度只需1/50 s,这种速度甚至能对猎物产生一种吸力,直接将猎物吸入口中。

  邓氏鱼生存于距今3.8亿~3.6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盾皮鱼之一,其头部和颈部覆盖着厚厚的“盔甲”。这种掠食鱼类身长可达10 m,体重可达3.6 t,是一种顶极捕食动物,主宰着当时的水生生态系统。同时代的其他盾皮鱼类,在体形上罕有能与邓氏鱼相比的。强大的咬合力使得它们有能力去捕食海洋中的其他披甲水生生物、鲨鱼和节肢动物。假若邓氏鱼能够生存到今天,将仍然是可怕的食肉动物。有科学家说:“如果让最大的邓氏鱼迎战6 m长的大白鲨,我可以打赌,获胜者一定是邓氏鱼。”

 

个矮体重的巨象

  猛犸象,学名为Mammuthus primigenius,也被称为苔原猛犸象,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庞然大物。从北美洲北部到欧亚大陆北部,都发现了猛犸象的骨骼和冰冻的尸体,尤以西伯利亚的保存最为完好。与其他大多数史前动物不同,猛犸象的尸体通常没有变成真正的化石,而是较好地保存于有机状态之下,部分原因在于其栖息地冰天雪地的气候条件,同时也与其庞大的体形有关。因此,就解剖学上的意义来说,猛犸象是人类了解最多的史前脊椎动物。

  猛犸象虽然很大,但并非大得难以想象,事实上它比如今的亚洲象高不了多少,但体重却重得多。完全长大的成年公象身高可达2.84 m,个子较矮的猛犸象的身高在1.82.3 m之间。猛犸象体重可达8 t

  猛犸象有一些适应寒冷气候的突出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层厚而蓬松的长毛,长度可达1 m。猛犸象的皮毛与麝牛相似,夏季脱毛换毛。猛犸象的耳朵远比现代大象小,迄今发现的猛犸象的耳朵最大的只有30 cm长,相比之下,现代非洲象的耳朵长达180 cm。猛犸象的皮肤并不比现代大象厚,但分布着许多能够分泌油脂的皮脂腺,皮下脂肪厚达8 cm,像鲸脂那样帮助保暖。还有与驯鹿和麝香牛相似的一点是,猛犸象的血红蛋白也适应了寒冷的气候,3种变异的遗传基因大大提高了其迅速将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以防止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