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296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科学之友》>详情页

动物“隐身”有术

2012-02-23 10:18:39

                                文/张 瑜

大自然中,生存并非易事,猎物和猎手之间不光是力量、速度上的对抗,在形态和体色等“软件系统”上,它们也一直在进行着微妙的斗争。无论是强大的猎手,还是柔弱的被捕食者,它们都在想尽办法让自己“隐身”到环境之中,从而为躲避天敌或进攻猎物提供先发制人的机会。

  昆虫体形小,反抗能力有限,但它们的味道十分鲜美,是令众多小型食肉动物垂涎三尺的美餐。为了生存,它们必须小心谨慎,尽量不被敌人发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长期的进化使得它们个个都成了模仿的“专家”,植物的枝、叶、茎、花等都是它们的模仿对象。

  让我们先来看看蝗虫的伎俩。身处不同的环境中,蝗虫的命运可能会截然不同。停落在裸露的黄色沙土地上,它那绿色的身体显得格外突出,它仿佛也“知晓”此地不宜久留,飞身一跃跳入草丛中,瞬间“消失”了。其实它并没有走远,落地后几乎再没有移动过,是巧妙的保护色让它有了瞬间遁形的本领。此刻,只要它不挪动身体,几乎不会被敌人发现。在这里,蝗虫身上那些杂乱无章的图案,俨然就是最好的保护色。

  竹节虫一直是拟态的“代言虫”,可以说它已将拟态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不移动,你根本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即便你已经发现目标,只要稍不留神,它就会从你的视野中瞬间“消失”。仔细观察,它的身体与周围的枯枝实在是太相似了,仿佛枝条上的纹理都被它刻意“定做”到了身上。

  除了伪装技巧“大名鼎鼎”的枯叶蝶,其他许多鳞翅目的昆虫同样有着高超的伪装技巧。比如霜天蛾,它们翅膀上的图案将它们埋藏在榆树树干的纹理之中,成了它们最理想的隐蔽工具,不费吹灰之力,便能销声匿迹。许多色彩暗淡的鳞翅目幼虫都喜欢把自己“打扮”成枝条的样子,野蚕也不例外,刚才还在大快朵颐地啃食着嫩叶,当树枝稍微晃动一下时,它便立刻伸直了身子,一动不动地呆在那。此时此刻,谁又会在意这根貌不惊人的“短树枝”呢?

  这片残缺不全的“叶子”并不普通,仔细观察,它好像还生有6条腿、两根触须,噢,还有眼睛,原来是一只螽斯。每当遇到不确定的情况,螽斯就会伸直躯体,借此迷惑敌人。除非碰到它的身体,否则它会一直保持这种姿态,直到认为周围安全了,它才会恢复正常的姿态。

  “隐身术”对昆虫的益处并不只局限于躲避敌害,有时候,它也是捕食性昆虫狩猎成功的制胜法宝。作为昆虫界十分成功的顶级“消费者”,螳螂有着自己的一套生存手段。对于它们来说,保护色和拟态起着双重功效:面对敌人,螳螂可以迅速“隐身”逃脱追捕;面对猎物,螳螂又可以悄悄潜行,迅猛出击。

  这里环境并不复杂,树干就这么暴露在枝叶的空隙间,而千禧石纹螳依靠着出色的伪装,巧妙地融进了环境之中。除了偶尔抖动一下的触角以外,几乎很难把它从斑驳的树皮中分辨出来。对于它的敌人来讲,这只不过是一块毫无利用价值的“枯树皮”;而对于其他靠近过来的小型昆虫,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死亡陷阱。

  事情并没有绝对的,昆虫的“隐身术”也同样,它不可能每时每刻保证百分之百的发挥功效。有时,一个很偶然的不确定因素,就会让它们在此之前所作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鸣蝉虽然不像竹节虫那样有着特化的体态,也不像霜天蛾那样披着“树皮”衣衫,但它的“隐身”技术并不处于下风,只要不动,它的外形也很容易隐藏在树干之上。但它很不踏实,特别是发情的雄蝉,为了找到伴侣,它经常会边歌唱,边在树干上爬来爬去寻觅。移动的蝉吸引来一只饥饿的螳螂,它晃动着身子朝鸣蝉靠了过来,迅速出击后,蝉再想逃跑为时已晚,好动的毛病完全抵消了“隐身术”的作用。事情可能并不像想象的这么简单,这只螳螂看起来得到了一大块美味,仿佛它取得了彻彻底底的胜利,但不要忘记,绿色的螳螂为了这顿美餐离开了绿叶间的隐匿场所,也同样暴露了自己的身影。在枝干上,它那翠绿的外衣似乎毫无用途,难怪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

  不仅仅是昆虫,其他动物在伪装技巧方面做得也毫不逊色。雨林中的物种总有许多显得有些稀奇古怪。在海南岛的山地雨林中,一对锯腿小树蛙正专心地享受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甜蜜时光,对周围的动静显得有些不屑一顾。远远望去,它们更像是树皮上的一块霉斑,而不是两个有血有肉的小家伙。而这根“朽烂的树枝”乍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其实不然,奥秘就在这树枝的表面。爬行动物遇到温度较低的天气通常都会蛰伏不动,它们要么躲入洞中,要么潜到水底,总之,低温直接导致了它们活动能力下降,寻求安全的避难所显得至关重要。当然,也有一些技艺高超的伪装“专家”,就地取材便能表演得出神入化。同样是在海南岛,冬季里高海拔地区气温仍然较低,斑飞蜥无法使自己活跃起来,此时,静止忍耐仿佛是最好的抵抗低温的做法。有了超乎寻常的保护色,它看起来并不担心被敌人发现,就呆在暴露的地方悄然入梦了,真是“艺高者胆大”。

  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向鸟类,事实上,许多鸟类的伪装技巧同样出色,并且有些种类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以至于人们外出观鸟时经常会被它们的伪装所愚弄。刻意地伸直或压低身体,便是两种最常用且十分有效的隐身方法。

  黄苇 是郊区苇塘中常见的涉水鸟,那对超长的大脚使它们能够自由地在苇丛间穿行。如果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它们不会马上惊飞,而是原地不动,同时伸直头颈。此时,下体的几条深色纵纹将它们的身影恰好隐藏到了环境当中,借此来迷惑对方。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在远处发现它就站在那里,可到了近前却是寻它不见。正当人们站住脚仔细寻找时,它却忽地一下从你脚下2 m多远的地方起飞,把人吓一跳。再来看大麻 ,它仿佛是黄苇 的大型翻版,并且保护色在它身上得到了更为长足的提高。它们的胆子也更大,有时,人就从它身边   1 m多远的地方经过,它也一动不动,毫无惊慌之感,看来真是对自己的伪装技巧自信得过了头。

  沙锥是另一类令人眼花的鸟。当一只扇尾沙锥发现有人在靠近它时,便立即停止了活动,压低身子卧在水中的一块草堆中。你仔细寻找,发现目标已经不见了,实际上,它还呆在原处,正偷偷探头打量着你,它身上的斑纹又一次欺骗了你。

  红角 的角色和螳螂有点相似。它既是小型动物的杀手,又是其他较大型食肉动物的猎物。特别是在白天,和大多数猫头鹰一样,红角 只是一动不动地站在树枝上,此刻,如果被其他猛禽发现,红角

逃脱的机会会非常小。不过它的保护色此时又发挥了作用,斑驳的羽毛虽然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却非常实用。可以说只要它不动,很容易被当做一块粗短的枝杈。它羽毛上的碎斑与粗糙的树皮纹路十分相似。就这样,白天红角 隐匿在大树之上,自信得意地眯缝着眼睛,静静地等待黑夜的到来。

不论是吃肉的还是啃草的动物,不论它们体形硕大还是娇小玲珑,保护色和拟态协作所产生的“效益”都带给了它们更多的生存机会。纵然不是百分之百的成效,但在自然界中,对于猎手来说,也许就是因为多了那1%的机会,它捕到了食物,结束了数日以来肠腹空空的生活;而猎物也可能因为这一小点的收益躲过了猎手的搜寻,又一次看到了继续生存的希望。

1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