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296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科学之友》>详情页

动物“窝里斗”之因(1)

2012-02-22 09:27:47

                                                  文/渝 文

     在动物界,同类动物“窝里斗”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从肉食动物到草食动物,从低等的鱼类动物到高等的猩猩、狮子等,几乎都有这种现象。关于动物的“窝里斗”,有人认为是一种天性,有人却认为是后天造成,经过控制甚至可以防止。那么,同类动物的“窝里斗”,究竟是天赋,还是由于某些需要后天造成的呢?同类动物的“窝里斗”又是按什么方式展开,又得到了什么结果呢?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是颇有趣味的。

是一种天赋

  过去,有人从实验室的实验结果出发,认为动物的同类相斗是后天学来的,它不是一种天赋本领。例如有些人对鼠类进行实验后说,鼠类的同类攻击,是由于它们小时候被同类挤压,感到疼痛,因而才有同类相斗的现象。他们还认为,只要将环境改变一下,这种同类相斗的现象是可以控制的。

  但以上这种推测,经过后人的多次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发现同类相斗完全是动物的一种天赋本领。

  有人把刚出生17天的一窝老鼠,一只一只地互相隔绝饲养。当它们长到五六个月大的时候,把其中的两只关在一个笼子里。开始时,原来在笼子里的老鼠向新来的老鼠走去,嗅它身上的气味,还作出友好的表示。但是不久,这只老鼠就显出同类相斗的姿态:拱背、咬牙、挺腹、尖叫,接着便互相推挤、踢打,并用后腿站立,一起摔倒在地。如果一只老鼠仰卧在地,放弃争斗,或者跑掉,争斗随即停止。但往往是一直斗到将一方咬伤为止。

  有人还发现,养在一起的一群老鼠,尽管小时受过互相挤压的疼痛,但长大后并不互相攻击,互相啮咬更为罕见。但是,如果一旦把一只外来的老鼠放进去,那么这只老鼠就会受到猛烈的攻击。对北美鸡貂所做的实验,也表现出同样的情况。

  通过对神经中枢和内分泌的研究,证明了同类相斗却是一种固有的生理现象。有些人用电流刺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大脑特殊区域,也会引起同类相斗的行为。所以同类相斗乃是一种适应力,同类动物凭借它互相间隔开来,从而使适应力最强的个体得以优先繁衍。

不如说是竞争

  经过人们长期的观察,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即动物的同类相斗,几乎不以一方死亡而告终,而且很少有任何一方受重伤的。事实上这种争斗,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一种竞争,而不是殊死的斗争。失败者往往不会损失健康,也不会降低生存能力,它只是一只未成熟的动物,经不起比它成熟的动物的攻击而已。

  狼和狗之间,这种行为是很明显的。争斗开始时,它们往往互相啮咬,一旦一方败北,便会将易攻击的头部(如果是一只小狗,便会仰卧在地,暴露出腹部),暴露在对方面前,于是对方的攻击也随即停止。

  响尾蛇只要相互咬上一口,就可置对方于死地。但从观察中发现,它们是从不相互啮咬的。它们争斗时双方将头高昂,抬起身子,并排滑行。然后用头部互相推挤,企图将对方推开,往往双方都摔倒在地。最后得胜的一方则用身子压住对方,过一会儿就把失败的蛇放走,于是争斗宣告结束。

  哺乳动物也有这种情况。如鹿的争斗给人印象很深。它们争斗时,头部高昂,互相注视,低头,用角相撞,互相攻击。不久又并排行进,重复以上过程。格斗与行进交替出现,直到一方获得胜利。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并不把自己的角当做利剑使用,而是严守“竞争规则”。例如两头鹿在争斗时,其中一头突然把臀部暴露在对手面前,这时对手却静等它转过身子后,再进行攻击。

  非洲荒野上大羚羊相斗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同类相斗并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一种竞赛。如果经常发生失败者被杀死,或因受伤而丧失生存能力的情况,那对该物种简直就是一种悲剧,就不符合进化的法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