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养生》
广东等地在学校开设死亡课程
2015-04-03 13:46:50据媒体报道,广东省教育厅日前斥资300万元,开始对偏远地区中小学校校医进行“青少年死亡教育”培训。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等广东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死亡课程。课程包括生死的内在关系、死亡心理、死亡事件、濒死体验与临终心理等内容。学生不但尝试写遗书墓志铭,还将到殡仪馆实地感知。
解读/鲁湾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对于死亡从来有两个认识倾向并存,一是把死亡看成禁忌的话题,甚至和死同音的数字都不能用;二是认为死亡是正常的自然过程,甚至在生前就准备死后的事。现代心理学和统计学研究发现,人们应该面对死亡,只有认识到生命短暂、无法回逆,才会想到珍惜;只有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光并非永远挥霍不尽,才渴望抓紧每一个现在。了解生命的真实过程,不但会让人更加尊重和热爱生命,甚至能更平静地面对死亡。由“死亡”切入的生命教育,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是正面的劝导和讲授所难以实现的。
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早已开设死亡课程,而且引导人们从小认知生命、正视死亡的死亡教育已相当成熟。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逐步开设了这门学科,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也有相关座谈会、研习会。而在英国,还催生了第一个与死亡学相关的硕士学位。巴斯大学死亡与社会研究中心于2006年开始招收研究死亡与社会学的硕士研究生。该硕士学位的招收对象是有志于从事心理辅导、健康保健或者殡葬业的人士。 据报道,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竟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该校老师称,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像这样的挫折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国的学校中十分常见。
在亚洲,日本的死亡教育开始的时间大致与美国相同,而且也注重该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开设。在日本,死亡教育与人生教育联系在一起,课程从生命的起始、成长到结束,也包括教导儿童正确面对失亲的痛楚。
从养生的角度讲,死亡不但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而且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生死观是养生观的组成部分,只有解决了生死观,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中国历代高僧大士无不坦然面对死亡。他们热爱自己的生命,充分享受生命带来的愉悦,但是在死亡到来时能够做到从容淡然,这是长期修炼的结果。不能解决生死观问题,在生活中容易走到两个极端,或者由恐惧走向轻生,或者由恐惧走向伤生。轻生和伤生都是弱者的表现,因为两者都是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