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星者“开普勒” 帮地球找亲戚
2014-07-25 14:51:51寻星者“开普勒” 帮地球找亲戚
□文/ 尹怀勤
2014年2月26日,美国航天局宣布, 由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的715颗候选太阳系外行星被证实为行星。这几乎使由开普勒望远镜发现并确认的“外星世界”的数量增加了4倍,同时将已知太阳系外行星的总数从1 035提升至1 750。这批行星围绕305颗恒星转动,呈现出许多类似太阳系的多星球星系。
这一发现让天文学家兴奋不已, 因为这预示着,我们能从这里面找到更多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行星。这不,没过多久,4月1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就刊文称,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寻找到的最像地球的行星“开普勒-186f”。这个最新被发现的星球看起来正适合我们所知的生命存在条件,不太大又不太小,不太冷又不太热。发现它的,正是开普勒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于2009年3月6日发射升空,是世界上首个专用于搜寻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如今,它已经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在它之前发现的系外行星
在宇宙中寻找类地行星和地外文明,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愿望。只是在技术落后的过去,这一愿望仅能停留在丰富的想象之中。自1995年10月6日两位瑞士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外第一颗行星后,人类才看到了实现这一愿望的曙光。从那时起,世界科学界发现系外行星的步伐加快了。到1998年末, 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的行星总数已达26颗。
1999年1月7日,美国天文学会宣布,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最新发现,宇宙约有1 250亿个星系, 银河系仅是其中的一个普通星系,太阳仅是银河系3 000多亿颗恒星中的普通一颗。这大大增强了科学家寻找系外类地行星的信心。
寻找类地行星,是人类一直的愿望
几乎在同时,一个国际天文研究小组宣布,他们于1998年7月发现了太阳系外第一颗类地行星,也是人类发现的第27颗系外行星。该星的直径稍大于地球,质量亦比地球稍重一点,并围绕着1颗热度与太阳一样的恒星运行,两者距离为1~4个天文单位,这个距离对维持生命来说恰到好处。太阳系中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被定义为1个天文单位,这是使地球具有生命所需温度的重要因素。显而易见,要在宇宙中寻找生命,就要搜索与恒星距离接近1个天文单位的位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在太阳系,宜居带被认为是从0.95个天文单位延伸至1.37个天文单位的区域。
截至2009年3月初,科学家共发现了342颗系外行星,其中仅有7颗类地行星,其他基本属于体积较大、由气体组成的类似木星的行星,均不适合孕育生命。发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在绕行太阳的轨道上寻找更多的系外类地行星,并查看是否具备存活外星生命的条件。
“开普勒”交卷之后已经坏了
以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命名的太空望远镜,外形呈圆筒状,直径2.7米,长4.7米,内部仅装1台迄今世界最大的光度计,结构较为简单而灵敏度极高。光度计是一台直径为0.95米的施密特望远镜,在透镜后面装有一排由42块CCD图像传感器组成的接收器。每块CCD尺寸为50毫米×25毫米,像素为2 200×1 024,这使整个接收器相当于一个具有9 461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观测的数据将以连续的方式不间断地存储下来,每月向地球传回一次。这些数据资料被地面站接收后,最终被传送到美国的太空望远镜科学院,再由美国航天局的艾姆斯研究中心进行科学分析。
开普勒计划本来为期3.5年,在2012年4月,美国航天局决定将该计划延长至2016年。不料在2012年7月和2013年5月14日,开普勒望远镜4只反应轮中的两只先后停止工作,反应轮主要帮助控制望远镜的方向,坏了两只意味着开普勒望远镜将不能指向想要指向的地方,不能收集数据。因为开普勒望远镜现距离地球6 400万千米,路途遥远,无法派机器人或航天员前去修理,美国航天局被迫于2013年8月15日宣布放弃修复开普勒望远镜。该设备由此结束搜寻系外行星的主要任务,但它仍可能被用于其他太空观测科研工作,继续发挥作用。
研究人员正在组装开普勒望远镜
但是,即便开普勒望远镜结束数据收集的工作,它已搜集到的那些数据也够地面人员忙活一两年的,艾姆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威廉·博鲁茨基当时就说:“我认为,最有趣、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将在今后两年内出现,这一项目没有结束。”
“打包”发现系外行星
果不其然,经过长期的分析研究,天文学家确认,由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715颗候选太阳系外行星被证实为行星。开普勒望远镜此前发现过246颗系外星球,这一数字现在已经剧增到961颗,比过去19年内人类发现的总数789颗还多,使已知太阳系外行星总数已达1 750颗,从而得出了本文开头所讲的结论。
这份根据开普勒望远镜在2009年至2011年间采集的数据编纂的新系外行星花名册意味着,多行星系统在太空望远镜持续监控的15万颗恒星中是相对较为常见的。研究人员表示,过去科学家寻找系外行星通常是“一个一个分析的艰苦过程”,一次只能发现一颗或少数几颗,而他们利用一颗恒星通常有多颗行星绕转的特点,开发出一种“多重性确认”统计学技术,使得一次性“大批量”确认系外行星成为可能。这715颗行星分布在约305个多行星系统中,并配有太阳系的类地行星所具有的圆形轨道,但排列要更加紧密。
这些新发现的系外行星,约95%的大小介于地球与海王星之间,有4颗系外行星位于母星的“宜居带”中。这意味着理论上其表面可保持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液态水和温度条件。但这4颗天体的大小均不到地球的2.5倍,且都在数百光年之外,开普勒望远镜只能粗略观察。尽管许多系外行星都比地球大,但这些系外行星系统类似于内太阳系按比例缩小的版本,使得我们有机会着眼于开普勒数据集,并从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获得线索。
显而易见,这些新发现进一步强化了“类似于地球的系外行星在我们的宇宙中是很常见的”这一理念,尽管它们依然很难被发现和描述。这笔系外行星的“意外之财”,凸显了开普勒望远镜的主要发现——小行星在我们的星系中是很常见的。
研究人员利用超级计算机分析开普勒望远镜传回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