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军校 看汶川怎样空投
2008-12-01 19:31:37
如果说起现代最为快捷的运输方式,许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飞机。不错,飞机的飞行速度很高,现代运输机每小时可以飞行800~1 000千米,这一速度相当惊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大批物资运到千里之外。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中,中国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就动用了许多飞机和直升机对灾区进行救援。但实际上,利用航空方式向特定地点输送人员和物资需要许多必备条件,并非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轻而易举的。
历史上,大规模空投物资常常是出于军事用途。对于被敌方人员围困的部队进行空投补给,可以有效地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使其能够固守待援。空投物资要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地形和气候。如果天气晴好,空投目标地域又较为平坦,那么运输机就有可能把大量物资相对准确地空投到目标地点。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运输机投下的物资就会相当分散,可能只有一小部分能够投到目标地区上。
大量物资的空投行动,最为理想的就是使用大型固定翼运输机,美国的C-130、C-17,俄罗斯伊尔-76等都是这类飞机的典型代表。这些飞机载重较大,可以快速远程运输大量物资。例如伊尔-76一次可以运送将近50吨货物。特别是军用运输机还具有专门用于空投的货物导轨和大型尾门等设备,可以和大型货物空降托盘配合使用,甚至能够空降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但这类飞机需要较大的起降场地,不适于在复杂的山区机动灵活地飞行。相比之下,运输直升机则要灵活得多。直升机具备悬停和垂直升降的本领,可以利用自身的机动性深入地形复杂多变的地区。但直升机载重量相对较小,且飞行速度较慢,一般不超过每小时280千米。直升机的航程较短,一般最多只有800~900千米,如果满载货物,那么航程就会更短。因此,如果直升机要依靠自己的动力长途飞往目标地点,就得花较长的时间,而且必须在途中停留补充燃料。如果直升机需要到遥远的地方执行任务,也可以借助形体巨大的重型运输机,把直升机直接塞进运输机的肚子,运到目标地区附近的机场,直升机就可以从那里起飞执行任务。
中国空军伊尔-76重型运输机,一次可以运送近50吨物资
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许多重灾区位于山地河谷地带,地形非常复杂,山峰星罗棋布,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山区城镇。强烈的地震发生后,大面积山体滑坡不是把大段大段的公路掩埋,就是把公路、桥梁直接毁坏,使通向灾区的陆路交通彻底切断。这种情况下,只能动用空运手段先将部分救灾物资投到灾区。如果灾区不是在山地,那么完全可能使用大型运输机低空投放,但山区地形的限制决定了大型飞机无法空投,只能动用更为灵活的航空器——直升机。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参与救灾的许多身披草绿外衣的直升机,都是中国陆军航空兵的军用直升机。军用直升机特别适合执行抢险救灾任务。首先,军用直升机反应速度快,无论是飞行员还是地勤人员,都接受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起飞准备;其次,军用直升机的使用性能很高,能够克服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的困难,可快速到达山地灾区。但即便如此,冒着雨雾进入复杂的山地,还是要冒较大的风险,因为山区中气流流动变化较大,飞行员必须全神贯注,随时对可能遇到的气流干扰进行修正,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重大事故。5月31日下午,就有一架米-171运输直升机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于14时56分失事。
直升机空投物资,最为理想的条件是低空悬停或者低速投送。如果天气良好且能够找到一块相对平坦的着陆地点,直升机可以直接降落地面卸下货物;在没有雾气和山峰的干扰下,直升机也可以低空飞行,把物资从几十米甚至更低的高度投下来。但由于山地能见度低地形极为复杂,更多时候机组人员只能从较高的空中投下物资,这样投下的物资虽然会分散些,但却能有效地把物资及时投下,在当时的紧急时刻,这是唯一的办法。
直升机可以垂直起降,能够在复杂地形地貌环境里执行营救和运输任务
空投物资通常应该配备专用的空投装备,必须货物托盘以及相应的降落伞装置,把货物捆扎在托盘上,再从直升机或运输机上投下,货物就能缓缓下降直到落地,不会因为剧烈的冲击而受损。但是这类货物托盘和降落伞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而且通常只能供大型运输直升机使用。为了火速赶赴灾区,最先投下的物资并未使用降落伞,虽然可能造成部分物资的损坏,但在紧急救援时,已经无法考虑那么完美了。而且后方大批物资已经随时待发,空投直升机很快会源源不断到达。
由于陆上交通中断,许多急需救治的伤病人员只能以航空方式转运出去,这又是直升机的拿手好戏。一般直升机起降不需要太大的场地,有的只要有一块数十平方米的平整地面就能满足要求。这样,直升机就能快速地装上伤员起飞,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在必要时,直升机甚至不需要降落,通过绞盘和钢缆就能把特制的担架连同上面的伤员起吊起来。在海上救援时,常常采用这种方式。
此次抗震救灾中,陆军航空兵的米-17运输直升机承担了繁重的运输和营救任务
汶川地震发生后,有些重灾区一度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为了摸清灾区的实际情况,为后续救灾工作提供可靠信息,必须派人深入灾区实地调查。但灾区高山阻隔,植被茂密,公路交通中断,徒步跋涉时间已不允许,探查与外界失去联系的灾区同样只能走“天路”。许多读者都从电视上看到了,我们的空降兵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15名突击队员从4 000多米高空伞降茂川,经受高空低温、缺氧和强气流的考验,安全着陆,用卫星电话向外界报告了灾区的信息。历史上,空降作战通常都选在较为平坦开阔的地带,山地并不适合空降行动。但为了第一时间侦察灾情,空降勇士们还是义无反顾。从这个角度上说,救灾行动的严峻性丝毫不亚于战争。
空投物资一般无法维持大量人员的救援工作,只能应对短期内的紧急情况,如在突发自然灾害中为被困人员提供暂时的援助和伤病人员的转运。此时空运虽然不一定能够根本扭转地面人员物资紧缺的局面,但是却能为其他运输渠道的打通赢得宝贵的时间。在此次汶川地震中,政府集中了大量运输机,将所需物资分批运往距离灾区最近的成都机场,在公路交通恢复之后立即启程运往灾区,而在公路尚未打通之前,空投物资是灾民获得急需的生活必须品的重要方式,看到新闻画面中那些旋转着巨大旋翼腾空而起的直升机,以及体形巨大的重型运输机时,人们都非常敬佩,正是它们架起了空中桥梁,为抢险救灾赢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